小苹果改变大命运

时间:2022-05-14 10:42:58

小苹果改变大命运

丽江古城区联社持久且广覆盖的信贷投放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更多村民通过产业化改变了命运

金秋十月,丽江古城南门打出了一条显眼的大幅广告:“优质红水塘苹果上市了”,丽江第一个品牌水果专卖店在古城昭庆市场开业。看着专卖店里络绎不绝的游客和门前停满的外县车子,古城街道上穿着七星披肩的纳西族老奶奶相互交谈:“红水塘不是烧黑炭的噶?咋个卖起苹果来了?”“人家红水塘现在都不烧炭,种苹果都种富喽!”

择优帮扶 主动跟进

红水塘,是一个小苹果改变大命运的纳西族小山村。2014年,红水塘自然村苹果种植面积830亩,产值460万元,户均苹果收入5.8万元,最高一户收入近40万元,带动周边14个村组种植苹果4400亩,产值2300余万元,而金融服务是红水塘苹果产业成功的关键推动力量。

红水塘村有78户352人,绝大部分为纳西族,距离丽江古城26公里,在平原地区不到半个小时车程的距离全是泥土山路,让这个小山村远离古城繁华,发展极度滞后。红水塘村自古缺水,庄稼收成仅能维持温饱,一直到2004年以前,村民唯一的现金来源就是砍伐山林烧炭卖炭,“红水塘的炭”也是丽江人心中的“老字号产品”。穿着染得乌黑的军大衣、靠在手扶拖拉机上、戴着毡帽、“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红水塘人的旧形象。直到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还仅仅为46万元。

2004年,红水塘新任村长和学雪放弃在古城的旅游产业回村创业,选择苹果作为突破口,带领15户亲戚邻居种植。当年古城区信用社即发放了50万元贷款支持种苗购买和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首批30亩苹果初见成效,成立了“古城区红水塘林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4年已带动两个乡镇14个村340余户参社,注册了“红水塘”林果商标,远离闹市海拔过高、山林众多等传统农业的劣势变成了林果种植的优势,经检测红水塘苹果全体指标达到绿色食品标准。2013年红水塘生态林果产业被列入中央财政扶持项目。

创新服务 推动转型

从起初尝试性支持到长久全面的金融服务,古城区联社通过对红水塘村的金融支持总结出了一套支持偏远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工作套路。

“老戏新唱”,确保自然条件有保障。农业生产有其特性,自然条件不可能短期改变,同一区域用新的模式发展传统产业更有可行性。红水塘1986年就开始种植苹果,当时发展到近1000亩,产果情况良好,但由于当时市场、种植技术、交通及征收农特税等原因,该村苹果产业昙花一现,到2004年红水塘苹果几乎全被砍了烧柴,但历史证明红水塘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苹果,支持新模式发展传统作物更有可行性。

“看人放贷,见兔撒鹰”。古城区联社的老信贷员总结:“产业是不是搞得成,就看带头人。还没下地就到处跑项目说贷款的,大都不是干实事的,真要干产业的都是拿了钱先干,等成功了扩大规模才寻求政府和信贷支持。”

“细水长流,不求速效”。古城区联社对红水塘的信贷支持10年来是循序渐进的,从一开始一户0.5万元的信用额度,到如今10万元的授信,金额从小到大,从支持单一的苹果产业,到支持林果、畜牧、药材立体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服务整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945笔小额度贷款让金融的甘霖一丝丝浸润到红土地上。

“银政合作,适时介入”。政府支持对农业产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金融介入要把握时机,最好带头人见成效了、农户动了、政府推了,“万事具备,只欠资金”时踢上临门一脚,再随政府支持步骤配套推进。

古城区联社对红水塘村苹果产业的金融服务历程处处透着一个“实”字,通过小额度但持久且广覆盖的信贷投放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用10年时间推动这个少数民族山村完成产业完全转型、社区整体改观、农民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周边生态充分保护,并带动周边十几个村进行转型。“小苹果改变大命运”的背后是长期有效、细致入微的金融“支农”工作,更多村民通过产业化改变了命运。

链接

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农信社应建立“大数据”思维 下一篇:世间最难把握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