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山地景观人居建设的发展与未来

时间:2022-05-14 08:11:19

浅议山地景观人居建设的发展与未来

摘要:对时代背景下的山地景观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出三大类人类活动带来的景观破坏,分别是人居背景型资源采掘破坏、人居活动型的游憩、交通建设破坏和人居建设的城市发展破坏。指出将来的人居建设与山地景观应该是和谐共生,山地景观的未来发展必须要强化地域特征、以绿色基质为“底”、山地空间视觉特征强化。希望通过“山水城市”理念的研究为山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山地景观;人居三元;山水城市

Abstract: background to the hill countr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description, analyze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human activities of landscape bring destruction, respectively is living background resources mining damage type, residential activity type of recreation, traffic construction damag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living damage. Points out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and mountainous landscape living should b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landscape must strengthe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with green matrix for "bottom", strengthen the visual feature space mountain. Hope that through the "landscape city" idea of research for mountain development for reference.

Keywords: mountain landscape; Living three yuan; Landscape city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时代背景下的山地景观现状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道路曲折而漫长,至2002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2.85亿人,城镇人口为5.02亿,城市化水平达到39.1%,这也表明城市化到了加速的时候。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工业、地产、能源、交通等消耗型产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带来多方面的便利和效率,但是另外一方面,快速发展的城市同时蚕食着城市周围的区域,而城市建设的无序和GDP的追逐,政绩的需要,使得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化区域原有的城市地域独特性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破坏。国内的城市雷同国外的城市,南北的差异也消失殆尽,遇山挖山、遇水填水。而很多本身平地不多的省份急切需要赶上城市建设的步伐而苦于平缓适建用地的不足,因此将城市化的方向逐步转向周边的山地、丘陵郊区。中国的城市化是空前绝后的历史时期,但是也为城乡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解决人居建设与山地景观的和谐共生问题是本文论述的中心。

山地景观面临的人居冲击[1]

背景型――资源采掘

山地的资源类型往往比平原地区更为富足,这些都依托于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次生属性。煤矿、石材比非山地地区更为丰富,水利资源中的人工水库也往往出现在山地地区。如今的平原已经被人类利用的不堪重负,山地地区因为其人工改造的难度较大,因此能够保留一些林地,但是由于其生物、植物多样性、动植物资源相比平原更为丰富。带来的是“在非山地就不存在这样截然分化的自然属性,绝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可以互换。如计划用作林、牧、草的地,同样可以种植作物,反之亦然。特别是对工程建设用地的限制性在非山地区明显减弱。”[2]而这些资源采伐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现在我们行驶在国道、高速路上依然可以看到两侧或因采石被轰炸的山体,或因采伐的岩土。这类冲击对山地景观的冲击是致命的,有些区域经过多少年以后的自然修复都难以回复以往的景观。

这类冲击往往出现在城市周围的山体,会对城市中心向外的视觉界面产生不良影响;即便是远离城市但是却又对城市对外交通公路、铁路的乘坐对象产生视觉心理上的影响;再或可能对周边的游憩环境产生破坏,让人高兴而来败兴而归。

活动型――游憩交通

游憩活动往往伴随着开发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等,虽然没有一个城市的建设量大,但是游憩建设点小而俱全,选择上比城市开发更具灵活性,破坏的可控性也高于城市开发。其次对外交通的建设,在穿越山体时对山体造成大范围切割。国外的常规做法是对项目建设进行景观环境冲击评价。如美国的LMS(Landscape Management System)[3]不仅仅对游憩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来确定项目是否批准,还对水力资源建设开发、能源开发、植物景观保护等等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内缺乏类似的评价机制,而导致破坏性的建设难以避免。

建设型――城市开发

很多国外的山地城市是由于人居环境山地占据了主要比例导致不得不开发利用山地地区,随着岁月经验的积累,对山地城市景观的控制和设计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则。我国的城市建设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发展问题,尤其是中小城市,山地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69%[4]而大多数的小城市都处于山地环境或周围为山地环境,其中有七成的县区分布在山地地区。因此很多城市空间必须依托山地空间,因此开发模式的选择决定了对山地空间、山地生态的破坏程度,建设带来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合理的选择开发模式、合理的布局空间使得对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这种开发的破坏不仅破坏了山地生态环境,从视觉上将山地最直观的轮廓线也破坏殆尽,将许多视觉联系度较好的视觉廊道封死。

山地景观发展的未来

追求地域特征重塑的发展

放眼世界,任何历史悠久的城市、小镇、村落,其物化人居要素表现出来的地域特性,都反映了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相互演化的时间性,也是表达地方特色的最佳物化载体。地域化的强化不是说要原味的仿制、单纯的保护,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不能如此固步自封了。文化的延续必须在快速中保持清醒的传承意识,全球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强化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应该在认识地域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正确重新认识发掘适合潮流的地域化要素。信息化发展高速的今天,固守狭隘的地区或本土观念,拒绝外界的信息、资源,无异于扼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只有顺应“全球化”进程的规律,发掘自身的地域化特征,才可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追求绿色基质为“底”

传统的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是生态自然的人工化,山地被凿路、河道滩涂被建设用地侵占、河道水系则被渠化,腹地缩小以此来争取更大面积的用地,这样使得山体自身收到破坏,河流水系的生态意义、美学意义尽失。当然,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山地开发的前提是绿色基质在任何开发前提下都应该是被保留的,并且作为重要的开发背景,这样才能在大尺度范围上控制住冲击。[5,6]

追求视觉景观特征强化

山地景观并非人工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完全天然的,但是原初的山地景观却又如此“无意识”的强化了自然的山体景观,有意识的人为设计从某种程度上容易受到设计师个人价值观的支配,而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个地方的价值体现不应该单纯有个人的价值观来体现,这也就是我们设计师自身应该反思的。设计师应该追随“无意识”的设计逻辑,去发现自然与历史人文演变的规律和动因,进而遵循这样的规律,要突破常规的规划设计平面化的做法来强化视觉特征。[7]

小结

山水都市主义概念早在1990年时就已经提出。钱学森在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先生的信中提出,要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孕育了“山水城市”的概念。[8-12] 2001年,吴良镛先生把“山水城市”推广到“山-水-城市”的发展模式,强调山水的构成作用和城市的文化内涵,指出“山水”泛指自然环境,“城市”泛指人工环境,深化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自古都是相伴的,人居活动的发展应该依山就水,充分利用山水格局的特征来突出本土的特征。在快速城市化的当下,山水都市主义的精髓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在以绿色基质为底的基础下,塑造具有地域性的山地环境,从而让山地人居环境展现出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滨谊,三元论─一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规划师,1999,(2):81~84

[2]余大富,山地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策略,山地学报,2001,(S1):103~107

[3]王晓俊,美国风景资源管理系统及其方法,自然资源学报,1993,(4):371~380

[4]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45

[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市: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346

[6]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市: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35

[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87

[8]城市学与山水城市

[9]城市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与山水城市(第2版)

[10]鲍世行,钱学森论山水城市,2010,342

[11]鲍世行等编,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112

[12]博礼铭,山水城市研究:湖北科技,2003,333

作者简介:吕圣东(1986. 11)男 江苏 常州 汉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论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下一篇:林业发展与全民参与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