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提高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研究

时间:2022-05-14 07:14:13

小学四年级语文提高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研究

【摘要】背诵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感。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对背诵望而生畏,没有掌握系统、高效的背诵方法。针对当前小学生在语文课文背诵上面临的问题和现状,深度分析影响小学生语文背诵的主客观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有效提高语文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和总结出了形式多样的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背诵策略和方法,切实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背诵效率,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背诵习惯,让学生乐于背诵,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背诵;问题现状;影响因素;研究策略

《小学四年级语文提高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研究》是海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__——20__学年度小课题, 20__年10月22日由海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在教科所和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经过努力,本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背诵能力,背诵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感。而长期以来,从大量的事实和有关小学生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背诵望而生畏,“谈背色变”或者浅尝辄止,厌恶甚至惧怕语文课文背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系统、高效的背诵方法,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效率低下的问题长期存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教学观念落后,仍然存在着记忆机械,不重情趣,忽视理解,使背诵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的弊端。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幅、分量随年级递增而增多,小学语文特别是中高年级需要背诵的篇目较多,体裁多样且有些篇目较长,背诵起来比较困难。这些问题现象的存在,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背诵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而背诵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背诵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朗读与背诵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才能提高语文背诵的有效性呢?为研究形成一套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语文课文背诵效率的策略和体系,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语文课文背诵习惯的目的,我们希望通过“小学四年级语文提高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在背诵的有效性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具有广泛而创新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背诵符合大脑的生理特点

大脑又称端脑,脊椎动物脑的高级的主要部分,由左右两半球组成,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广义的大脑指小脑幕以上的全部脑结构,即端脑、间脑和部分中脑(见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越不用脑,脑细胞死亡越多)。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学习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人脑子里储存的各种信息,可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50倍,即5亿本书的知识。最善于用脑的人,一生中也仅使用掉脑能力的10%。

2.背诵符合系统科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而背诵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3.背诵符合记忆的生理过程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 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在1885年发表了他关于记忆规律的实验报告。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结论向我们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4.背诵符合学习迁移定律

不成功的教学学一知一,成功的教学举一反三。认知迁移理论认为,人类记忆是高度结构的贮存系统。人类是以一种系统方式贮存和提取信息的。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在记忆搜寻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的可能性。转化理论认为学习迁移是一个转化的问题。产生迁移的原因,并不是两种情境之间存在着作为零碎成分的相同要素,而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的关系或模型。学习定势理论认为,迁移取决于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定势或学习能力。迁移是能力的迁移。基于上述学习迁移的理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温故知新,把已学内容迁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上去,有助于超越简单累积的零碎的知识,实现语文能力的迁移。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看,背诵的过程,不仅仅是从“开卷读数遍” 到“掩书背数遍”的过程。由“阅读”到“背诵”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 识记阶段——经过多次的阅读,达到熟悉(注意熟悉的要求)与记住的目的。2. 保持阶段——指记忆的材料在脑袋中的储存。3. 再现阶段——包括在一段时间后重读原来的需要记忆的材料和回忆原来的材料两点。三个阶段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认识到这一原理,我们在背书的时候就会克服盲目性,注重科学性,从而提高复习背诵的效果。背诵要在学生理解、体会的基础上,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让学生在画面明了、文理清楚、思路清晰、内容真实丰富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准确快速地背诵。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加之时间短、记忆快、遗忘慢,并能学以致用,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也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本课题主要是结合农村小学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四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学习现状等方面进行全面、中肯的分析,然后针对当前小学生在语文课文背诵上面临的问题和现状,深度分析影响小学生语文背诵的主客观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高语文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和总结出形式多样的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背诵策略和方法,以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背诵效率,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二)课题的研究假设

在实施本课题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合理的教学资源,用新课程标准作导向目标,努力实施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探究、方法的引导、合作的学习与交流、创新与生活的体验,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定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背诵的效率,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悟到学习语文、品味母语文字的乐趣。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当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文背诵面临的问题和现状。

2.研究影响小学生语文背诵的主客观因素。

3.研究形成一套有利于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课文背诵效率的策略和体系,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语文课文背诵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提高语文背诵效率的训练策略,实现真正意义上学生语文背诵能力的提高。

2.重新对语文背诵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行定位,打破传统的语文机械式记忆方法,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利于背诵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背诵训练拓展、迁移与辐射,通过探索新的趣味性背诵方法,重新激起学生对背诵的兴趣,重新树立起学生的背诵信心,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去背诵,重视“熟读成诵”,抓住遗忘规律,重视复习,从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背诵方法。

3.探索形式多样的有效地语文背诵策略和方法,研究形成一套有利于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课文背诵效率的策略和体系,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语文课文背诵习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通过参与研究后,教师自身素质得以提高,语文背诵能力和有效性得以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观察法。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5.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三)资料收集的方法

在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通过实验教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学习网上的一些优秀经验;研究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实验教师对本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获取学生在读写方面存在的问题信息,并不断探讨研究更加丰富生动的形式;在总结阶段,把教师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听取专家意见,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调查分析,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1)当前小学生在语文课文背诵上面临的问题和现状

当前小学生在语文课文背诵方面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们选取了四年级级部做了关于语文背诵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在对背诵的认识上,有56%的同学认为“背诵对提高语文成绩有帮助”,有33%的同学认为“背诵对提高自身素质有帮助”,认为“背诵又花时间又没有多大作用”的占了27%,在对待背诵的态度上,只有17%的同学对背诵感兴趣,有67%的学生渴望获得“关于老师背诵方法的指导。”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背诵认识不足,缺乏兴趣和动机,望而生畏,“谈背色变”,浅尝辄止,学生缺乏具体的背诵指导,还没有掌握系统、高效的背诵方法,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效率低下。

(2)影响小学生语文背诵的主客观因素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经过深入地研究和思考,我们分析总结出了影响小学生语文背诵的主客观因素:①主观因素:A、学生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B、没有掌握正确的背诵方法,对背诵不感兴趣,缺乏动机,导致背诵时不够专心,东张西望,漫不经心;②客观因素:A、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被迫机械记忆,死记硬背,不求动脑思考,学生对背诵渐渐地失去了兴趣,畏“背”如虎,如吃药般厌烦、惧怕;B、教师强调得多,指导得少,对背诵缺乏全面、具体的训练和指导,没有教给学生科学、系统的背诵方法;C、随着年级的升高,需要背诵的材料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背诵的压力和负担。

2.优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优化学生管理

加强学生的理想与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品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兴趣;强化激励机制,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乐学、活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优化教学管理

严格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讲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在日常潜移默化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养成乐于背诵,善于背诵的好习惯,陶冶情趣与发展思维。实验教学做到学习、研究、运用、发展相结合,形象性、审美性、整体性、创造性相统一。

(3)优化科研管理

把阶段性研究与探索课、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深入调查研究与请“行家里手”指点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创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范例,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作用。注重阶段研讨活动,通过课例观摩、经验交流、问题探讨,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并搞好优秀教学 论文、优秀教案及反思的收集工作。注重个案跟踪,细致做好某种背诵方式、某一课型的研究探讨工作。

3.深入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

(1)激发背诵兴趣和动机,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激发求知欲。一节成功的课应该是讲述的内容清楚明了,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以及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培养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语言或动作、表情等手段媒介造成学生的心理期待,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思考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效果当然是好的。

②树立学习信心。在教学中发现:“差生”短时记忆能力与程度好的学生差距并不大,而长时记忆与程度好的学生相去甚远。在每次的考试中他们都落后,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心理上造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力感”。这样的学生,要注意给他们信心,注意给他们提供表现的环境和机遇。此外,适当运用表扬,用赏识教育的方法,逐渐地培养起他们的信心。

③趣味背诵。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我们可以举办各种朗诵比赛和表演,采取咏背、对背、领背、轮背等形式多样的背诵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无妨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摹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摹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和竞争意识。

④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背诵时要结合语言、音乐、绘画、录音、多媒体等视听手段,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体验和领悟,达到“品诵于心”。A、听录音背诵法。生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在练习背诵时,可适当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边听边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记忆,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以强化记忆效果。B、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达到“以美育美”的效果。C、图示背诵,图文结合。

部分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可用图示法,引导学生用文中语言叙述图画的内容,然后看图背诵,记忆快,印象深。

(2)深入课堂实践,探索有效的背诵方法

①理解记忆。理解是背诵的前提和基础。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即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

②反复朗读,熟读成诵。①反复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背诵一段文字前仅仅读几遍是行不通的,要反复朗读,一定要熟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才行。②熟读成诵。不少人背书,只是机械地将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只重“读”,不重“熟”,只重“背”,不重“诵”。这样识记,效率往往不高。熟读,不但要求读到熟练的程度,而且要求熟悉背诵材料的内容、结构、脉络,理解背诵材料达到如数家珍的程度。③快速诵读。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结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只有熟读,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诵。实践证明,持续性的缓慢阅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使记忆信号中断;反之,读熟课文之后,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则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

③提纲挈领,合理板书。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①合理板书。好的板书不仅是课文的纲目,也是学生背诵课文的支架。为此,在分析课文时,教师必须对背诵的内容在启发学生理解段落句子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合理设计板书。②图表背诵。图表是一种直观的简化的表达方式。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把背诵章段的结构,用主要词语(最好是原文)设计成图表(也可借助教师的板书设计),然后对照图表诵读几遍,再依据图表尝试背诵,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

④求同存异,辅助背诵。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在背熟第一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某些起指示作用的语文标志帮助记诵。诸如课文线索、情节发展、人物顺序、逻辑轨迹、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空间方位、领头字句等等,都可作为背诵的标志和助手。这就好比旅游,有了向导或导游图,游览得既快又好,心旷神怡。

⑤示范背诵,互相激励。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范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范背可以使学生视其人,闻其声,亲其情,为此,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要先在学生面前熟练而有表情地背诵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无疑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此外,由于人们的记忆力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学生开始练习背诵之后,教师就要深入学生,一方面进行背诵指导,一方面及时发现背诵课文“千里马”,并让这些“千里马”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这样做,对于增加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背诵信心,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⑥关联词提示。并联词不但能体现复句关系和句群关系,而且也能体现议论文的内在联系,有人说,关联词是议论文的语言轨迹。因此,及时把握关联词这个“语言轨迹”,对背诵议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有这么一段:“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查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段文字中含关联词“……而……使……则……使……则……故……而……”其中第一句中的“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第二句中的“使……则……使……则”构成两对关联词,分别表示假设关系;第三句中的“故”连接上下两个句子,表因果关系;“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关联词,弄清它们表示的关系,边想边背,句句衔接,环环紧扣,背诵这段文字也就不大困难了。

⑦辞格勾连。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 课文皆为名家名篇,而名家名篇在修辞格的运用上自有独到之处。因此,从背诵课文所用的修辞格入手,采用上勾下连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背诵效果。例如,背诵课文《口技》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声……声……声”,接着用“顶针”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动地描写了发生火灾时人们惊恐万状的忙乱场面。所以,我们只要按照作者所用的这种修辞格的句式特点逐句对照,上勾下连,背诵这段文字同样是不太困难的。

⑧整分背诵,分合相间。A、整体背诵。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到尾地进行记诵。优点是脉络连贯、加深理解。缺点是内容太多,容易疲劳。

B、分层背诵。分层背诵法,就是先理解背诵部分的总的意思,然后把它分为几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指导学生逐段,逐层地进行背诵,了解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思路理清,将各层的意思连贯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几遍,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试以背诵朱自清的《春》为例,我们记住盼春——描春——颂春这一思路,以此为背诵《春》的导线。并按这一思路的层次,分段背诵,熟一段,进一段,步步为营,逐段推进。C、整分背诵。顾名思义就是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有机结合。优点是取其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利而去其弊,扬长而避短,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背诵较长的诗文,常常是最前面的部分容易记住,即心理学上说的“初始效应”;中间部分则往往记不住,即心理学上说的“中远效应”。因此,运用此法时要强化“中远效应”,增加复习率,形成强刺激。

⑨尝试背诵。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读几遍,合上书本尝试记诵:看看哪里易背,哪里难背,哪里会背,哪里不会背。难背、不会背的地方要重点朗读,熟读直至会背。这种理解、朗读、背诵三位一体的方法,比一遍又一遍地机械记诵的效率高得多。

⑩“三步记忆法”。第一步是抓住文章的思想用脑默记,第二步是闭目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时,就“偷看”一下,第三步是迅速反复,多次诵读。

?及时复习,不断巩固。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学习要勤于复习。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A、“五次反复法”。为了使背诵的课文长期不忘,有的教师就采用此法,即早读时重背昨天课堂上背过的内容,这是第一次反复。第二次批复是每个单元结束后,同时进行第三次反复,这就是把上单元已过关的课文再重复背诵一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复,主要是结合期中、期末的复习进行。B、阶段性的重背。记忆的保存,是有前深后浅的识记规律的。它有渐忘性,原来储存于大脑的信息,会受新输入的信息的影响,加以时间推移,渐忘率便会越高。根据科学实验证明,阶段性地保持识记材料的重现次数,有助于加深记忆,一般是第一次,最多隔七天,以后每隔三、四天,就要重现一次记忆内容,经数次重现,印象就会很深。这也就是“学而时习之”可以使人“悦”的道理。

?心专、脑思、手动。积前人背书之经验,无不强调要心意专一,切忌浮躁,目在书而心在外,口念音节,心猿意马,这样是无多大收益的。有位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专心背诵两遍,胜过心不在焉地背诵十遍。脑思说的是边背边思考下文,边记住易错、易漏的地方。大文豪郭沫若背书,就很注意这一点。他说:“背书中的思考与瞻前顾后很重要。”手动是说边背诵,边试着默写(一般是指成诵之后进行),把语言信息还原于文字,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记忆,深入领会课文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又可以记录背诵效果,以便查对、补缺。桥梁专家茅以升小时背书,就是用这种方法,他边诵边默,一个暑假,居然背熟了上百首古诗,十几篇古文。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为学生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也就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因材施教的问题,我一直提倡“尊重的教育”的理念。即:尊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上的“彼”就是学生。所以教师要正确了解每个学生,如何做到呢?多找学生谈话,多与家长交流,多渠道地了解,然后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制定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尽可能的“照顾”到个人,将集体授课制的弊端缩到最小值。

?适当增加背诵量。没有一定的“量” 也就谈不上“质” 。现行教材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太少。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加背诵内容,一方面从教材中的一、二类课文选出重点段、篇让学生背诵。另一方面从课外读物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名作、名言替句让学生背诵。这是完全有可能也是有条件做到的。因为小学阶段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尤其是机械记忆特强,我们要很好抓住这一有利时期。让学生多读多背,就可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知识点从一年级开始抓起,从学习汉语拼音开始。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让学生多背课内和课外的佳作。待年级增高逐步提高要求,增大背诵量,以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结果

本次课题研究即将结束,基本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的背诵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高,背诵教学成绩斐然。在学校组织的朗诵大比赛中,我班4名同学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在组织的诗歌朗诵活动中,我班参赛的3名同学均获一等奖;20__年第二学期中测试中,背诵部分的知识点在同级部名列第一。

1.激发了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乐于背诵

本次课题研究,从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入手,将读与诵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诵”,熟读成诵,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诵”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诵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的训练。由于是在学生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积累,此时的学生对“背诵”也能“夸夸其谈”,也能“出口成章”,切实地感受到了背诵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背诵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2.掌握了科学的背诵方法,让学生精于背诵

本课题从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和动机出发,在有效地拓展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深入课堂实践,探索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有效背诵方法,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树立起学生背诵信心的同时,使其系统地掌握了科学有效的背诵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背诵习惯。

3.增强了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对作品的文字、语言敏锐而丰富的感知,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有效地调动了多种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文章,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学生脑海中再现了作品的情境,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形成了对语言文字和语意的直接感知,再经过不断回味、反刍,把这些优秀的作品烂熟于心,从而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4.积累了词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语文课本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作品,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学生反复背诵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词汇,熟悉了句型,洗炼了语言,规范了口语,从而养成了正确、流利、清晰,寓于表情的说话习惯。更重要的是,背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记忆、背诵与写作是“吸收”与“倾吐”的关系,没有“吸收”,何来“倾吐”?抓好学生的背诵教学,真正地解决了当代学生“腹中空”、“根底浅”的弊端。

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正如上文所说,语文课本精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作品中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也就同时流入了他们的心田,即将当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学生在逐渐感知和体会文章语意美和整体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发展了智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

6.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①有苦有乐,丰富了教师精神生活的内涵

这次课题研究,让实验教师亲历了一个有汗有泪,有苦有甜,有欢有悲的过程。在一个个埋头书籍、陷身网络查找资料的日子里,在一组组解读教材、设计备课单元中,在一节 节不留瑕疵、追求完美的公开教学课上,在一本本构思巧妙、字字珠玑的学生作文本上,老师感受更多的是学习带给自己的充实,研究带给自己的进步,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

②又读又诵,提高了教师运用教材的能力

本研究课题重在挖掘语文教材隐性的功能,在背诵教学中读诵并驾齐驱,打破以往读诵脱离的陋习,做到熟读成诵。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背诵教学,就要做到将教材“一课两用”,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基本上初步掌握了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诵读的良好材料,形成了一定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能力。

③边教边研,增强了教师的校本教研的意识

本次研究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主要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老师不仅寻到了一些诵读结合迁移训练的最佳方式,努力实践阅读教学中背诵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优差生发展不均衡”,“理论积淀不够深厚”,“没有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的问题,这说明了老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正在增强,科研能力也正在提高。

7.发挥了教育科研的辐射作用

“提高语文背诵效率”的探究和实践,使我班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和有效,使我校的课改工作更加深入,有力地促进了全校语文教学的改革。

(二)结论与讨论

《小学四年级语文提高课文背诵效率的方法研究》属应用型研究,回答“怎样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提高语文背诵效率”的问题。经过一年多时间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解决了中高年级小学生不懂或不会背诵的问题。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提高了背诵的兴趣。从学与教的角度和当前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角度来讲,此项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中年级学生语文课文的背诵能力,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1.本课题虽致力于背诵方法的探究,致力于“创新”,但从第一阶段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还未完全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仍在寻找读诵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在原文的背诵方法上机械的模仿。今后我们要把重心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上,重理解记忆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本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也就是尝试着从课上和课下等方面全方位地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探寻出带普遍性的语文背诵规律。

2.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他们在以往较为简单的语文背诵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背诵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和科学背诵方法的指导,其背诵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以后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3.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今后,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的力度。通过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语文教学中提高背诵效率的最佳训练方法,努力实现语文背诵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__

[2]郑飞艺.诵读的教学原理[J].语文学习,20__(6):10—11.

[3]乔保辰,张更森.语文背诵八法[M].西宁:青海教育,1994.

[4]李栋梁.语文背诵六法[J].宁夏:宁夏教育,1996.

[5]韦志成,韦敏.语文教育心理学[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__.

[6]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

[7]彭聃龄.语言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8]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9](美)罗伯特·M·加涅.学习的条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编辑:果宝)

上一篇:联想——主持人串连节目的重要方式 下一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