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低成本电影是什么。”

时间:2022-05-14 04:10:39

“我知道低成本电影是什么。”

“哇!”年轻的巴勒斯坦女导演安玛莉・贾席尔惊呼。当时,她刚刚踏入《金陵十三钗》的外景地。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和街道被白雪覆盖着,在灰蒙蒙的大地和清澈的蓝天下,是被战火摧残的城市。在“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下,安玛莉获选为张艺谋的门徒,所以能近距离接触这部9000万美金投资的大片。

安玛莉本身并不是籍籍无名的导演。她正在制作自己的第二部影片《当我看到你》(When I Saw You),讲述上世纪60年代巴勒斯坦流亡者的故事。《金陵十三钗》追溯了一场过去的战争,而安玛莉来自真正的不和平地区。“张艺谋这部片子的规模是我从未接触过的,如果有这笔预算,我可以拍出200部电影。”安玛莉说。作为一个来自第三世界的青年导演,她只有40万美金,所以只能把镜头对着大自然――沙漠、森林和约旦-叙利亚-以色列边界的一片野花。安玛莉只有很少的工作人员,包括一名13岁、来自难民营的小演员。

安玛莉的第一部电影也历尽艰辛。甚至被勒令以后不能在巴勒斯坦拍电影。这对她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她只好迁徙到约旦去。但这部片子《这一片海中的盐》(Salt of this Sea)为她赢得巨大荣耀,入围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外语影片单元 ,2008年还被送往奥斯卡角逐最佳外语片提名。放逐让她伤痛,但也激起了她的创造力。

《这一片海中的盐》是部低成本电影,与张艺谋前一部入围奥斯卡的电影《英雄》相比,简直是天差地远。那么,张艺谋可以教会她什么呢?“我也走过同样的路,知道低成本电影是怎么回事”,张艺谋说,“当我还是个学徒时,我呆在片厂里观察,寻找自己的风格。所以我相信,一个导演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自己思考。‘大师班’的初衷不是在大师的脚下学习,而是从大师的那一套走出来,自己去思考、琢磨,这不是可以教的东西”。

安玛莉很遗憾自己不会中文,只能依赖翻译来沟通。但她跟张艺谋也有别的交流方式――用肢体语言来讲述镜头。这是电影人之间跨越语言的沟通,张艺谋说,与其用嘴说的,不如让她亲身到现场去体验。

张艺谋最欣赏安玛莉的,是她不会被大制作的华丽布景和阵容所迷惑。“我总是提醒自己,不去考虑那些华丽的道具与演员名单,它们只是装饰品,它们不能帮你拍出好的电影。”

安玛莉曾经目睹张艺谋为了拍出心目中的颜色,不停地更换布景里的蓝色玻璃,竟然换了20次才通过。这样的执著极大地感染着她,“张艺谋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当然,我相信,就算把服装和演员拿走,他也一样能拍出好电影。”

在拍摄现场,安玛莉常常问的,都是导演工作中最根本的技术问题,比如怎样和演员沟通。她正在创作的第二部电影有个13岁的小男孩,张艺谋曾经教导她说,“如果一个男孩不能在镜头前哭,怎么办?或许你可以给他看一段他的远方妹妹的视频,告诉他她有多么思念他,那么小男孩会哭的。当然,希望他哭的同时能记住台词”。

回到约旦拍自己的电影时,安玛莉尝试用各种小男孩能理解的情景来激发他,甚至让他演出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个角色天真而乐观,总是相信世界无边界。他拒绝离开父亲和巴勒斯坦,最后还说服了自己的母亲,共同选择了忠实于内心的新生活。“离开了我们的内心感受” 安玛莉说,“电影只不过是一种记录而已”。无论投资有多庞大、布景有多雄伟,内心的需求才是电影的根本。

Q=记者A=安玛莉・贾席尔(Annemarie Jacir)

Q:对张艺谋的印象如何?

A:他对每个人都友善,在拍摄现场时也极喜欢交谈。他经常这样说:“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导师,并且其实我也需要一个导师。”他也开玩笑说,或许他该参加“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并让马丁・斯科塞斯来指导他。

人们常常给他送礼物,比如靴子。有一次在南京,那是个下雪天,在寒冷的一月里,他们给他送去了里面有遥控加热的靴子,还有一个太阳能夹克。他喜欢这些礼物,这很有趣,我知道这有点像星球大战里会出现的东西……

Q:指导的过程是怎样的?

A:2010年3月和2011年1月,我曾两次到访南京,而访问北京则是在2011年8月。在南京我每天都去拍摄现场。 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你明天别来现场了,去南京的博物馆看看。这样也是学习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去了博物馆还一起吃饭。我们吃了很多美食,食物对他来说很重要,这是我们的又一共同点。

Q:你之前看过张艺谋的电影吗,最喜欢哪一部?

A:我经常看《大红灯笼高高挂》,我喜欢他的早期作品。他总是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次的《金陵十三钗》是战争题材的,通过一群女性讲述史诗般的伤痕累累的历史故事,有人告诉我说在预告片里都是密集的动作场面。但电影不是这样,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导师Peter Sellars

彼得・塞勒斯是美国戏剧、歌剧与音乐导演。1987年,他的《尼克松访华》让当代歌剧在新生代中火了一把。此后,他与作曲家约翰・亚当斯 一道创作了多部戏剧,其中包括《原子医生》等。

门生 Maya Zbib

玛雅・芝比勃生于1981年,是黎巴嫩的作家、演员和导演。芝比勃创作和表演了一系列个人作品,其中包括《八音盒》,这是一个在居民的房屋中搭建的舞台装置,并在国际艺术节中展出。

导师 Hans Magnus Enzensberger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被公认为是德国最举足轻重的当代诗人和作家。2009年,恩岑斯贝格尔获得了松宁奖 (Sonning Prize),表彰他为促进欧洲文化所做的贡献,他被誉为“无所畏惧地挑战当代最具批判性问题的人”。

门生 Tracy K. Smith

生于1972年崔西・凯・史密斯为美国诗坛带来了一种新的声音,她的诗作涉及从失落和激情到政治等各种主题。

导师 Brian Eno

“我是一位声音画家。”布莱恩・伊诺称如此自称。20世纪70年代初期,伊诺开始玩儿glam-rock,是洛克西音乐团 (Roxy Music)的键琴手与合成器演奏员。最近他与保罗・西蒙 、U2乐队、酷玩乐队等合作,以及为彼得・杰克逊执导《可爱的骨头》的配乐。

门生 Ben Frost

本・弗罗斯特生于1980年,是澳大利亚作曲家和音乐人。他不拘束于常规体裁的作品,深受朋克、爵士、简约、古典和金属乐队的影响,拥有三张备受推崇的个人专辑《钢损》(Steel Wound) (2003)、《机器理论》(2007)以及《通过喉咙》(By the Throat) (2009)。

导师 Anish Kapoor

“艺术家并不生产实物。他们创造的是神话。”安尼施・卡普尔说。出生于印度孟买,曾经加入新英国雕塑青年艺术家群体,在1990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的Premio Duemila奖和特纳奖 (Turner Prize)(1991),并因一些模糊建筑和艺术界限的大型作品而备受关注。

门生 Nicholas Hlobo

“在我的作品中,我曾表达了我作为一名南非人的自豪。我审视着我的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和殖民地遗产”,视觉艺术家尼可拉斯・贺罗伯说。这位1975年出生的艺术家曾经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了自己的四部作品,称为《乌哈姆波》(Uhambo)。

导师 Trisha Brown

40年以来,传奇美国编舞家崔莎・布朗大大拓展了当代舞蹈的边界,她的代表作有《游走在建筑边缘的人》,舞蹈演员穿戴上登山安全带演出。此外还有至今仍非常流行的《布景,重新布景》,以及新创作的《我爱我的机器人》。

门生 Lee Serle

出生于1981年的李・赛勒是名编舞家。在祖国澳大利亚曾为几家墨尔本的舞蹈团效力,其中包括露西格因舞蹈团 (Lucy Guerin Inc) 和块动舞团 (Chunky Move)。

大师,现在和未来

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The 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 Arts Initiative)是一项由劳力士发起,并由劳力士日内瓦总部的专属团队负责的国际性慈善计划。该计划旨在发掘世界各地具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让他们与艺术大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并在此期间接受一对一的悉心指导。这个计划于2002年6月正式展开,每两年举办一次,如今已到了第五届(2010-2011)。艺术导师和门生在一起的时间不少于6周,但通常他们会利用更长的时间分享知识和经验。每名门生在一年的指导期内将获得25,000美元的资金资助,以及交通及其他主要支出费用的相关补贴。指导期结束后,每名门生还将得到额外25,000美元的资助,用于创作或发表新作品、参与演出或公开活动。

在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中,中国人的身影不太常见。张艺谋是第一个被选为“大师”的中国人,而在劳力士新近公布的2012-2013年度的导师名单中,林怀民成为第二个入选的中国人。《纽约时报》赞赏道,“林怀民非常出色地将东西方舞蹈技巧和戏剧理念融合在一起”。近期林怀民将参与甄选出自己的门生,在为期至少六个星期的指导中,输出他极具东方禅理的舞蹈概念。

上一篇:“腾龙”向中国文化致敬 下一篇:我就是个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