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苗族拳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2-05-14 01:30:51

布依族、苗族拳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对布依族、苗族拳术重要传人的走访与交流,确定试点基地、师资力量培训、编写校本教材,最终将布依族、苗族拳术在民族地区中小学进行推广、并确定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试图通过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从而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布依族拳术 苗族拳术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72―03

众多的少数民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进程中创造了独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作为人类与自然抗争、族群冲突、军事斗争、等文化因子的复合载体,见证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方式上正面临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部分传统体育项目正淡出人类的视野,成为文化史上的历史记忆。基于此,国家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提出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战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何适应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课题组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资源优势,立足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区位优势,对布依族、苗族拳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并纳入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行列,以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1 布依族、苗族拳术的挖掘整理

布依族、苗族作为聚居在黔南州的主要少数民族,有着多种多样的传统体育项目。传统武术是布依族苗族传统体育的精粹与经典。套路体系众多,这给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传统体育项目在动作难度、文化底蕴上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拟引进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造加工。

我们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的团队优势与科研经费优势,通过对黔南十二个县市布依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发现,布依族传统体育有武术、赛马、舞龙、舞狮、划龙舟等四十余项Ⅲ。布依族传统武术有形式多样的套路体系,而且传统武术符合学生好动的性格特征,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布依传统体育相比,苗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体育项目种类更为繁杂,仅苗拳一项,就有一百多个套路体系翻。然而,由于传统武术其形成与发展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根源,部分套路体系来源于远古的军事斗争与生产劳动,对器械要求相对较高,黔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其次,布依族、苗族拳术的相关器械制作程序相对比较繁琐,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也极有可能出现伤害事故,将给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课题组通过多次讨论,最终决定将布依族、苗族拳术引进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之中。

少数民族武术引进学校体育校本课程,是课题组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在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形势下力图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武术、增强国民体质的多赢发展一次探索。但青少年体质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武术进校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一形势下,课题组通过与布依族、苗族拳术重要传人的多次探讨,决定对原有的布依族、苗族拳术套路进行适度的改造、精简部分难度动作,最终创编了有18个动作的布依族断砍拳、28个动作的苗拳简编套路,作为校本课程试点开发的主要教材。

2 布依族、苗族拳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2.1 确定试点基地

民族文化进校园,并非能一蹴而就。必须在通过对试点学校的实验之后才能确定哪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引进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体系。而实验结果的成败,与试点基地学生的民族成分、学校的体育传统、领导的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课题组通过多次的调查研究,以及与都匀市教育局联系,与多个学校领导沟通之后,确定将都匀市第六小学、福泉市第三中学作为本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基地。并从课题经费中专门划拨一定的经费作为实验基地校本课程开发费用,各实验基地领导也予以了高度重视,并设置相应的配套经费。

2.2 师资力量培训

教师作为文化传递的中介桥梁与纽带,在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国内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其教学内容鲜有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将布依族、苗族传统拳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培训才能有的放矢。因此,课题组先后三次邀请黔南州职业中学的苗拳重要传人蒙老师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现场展演苗族拳术,并拍摄相关视频资料,讲解动作路线与攻防技击含义。同时,布依断砍拳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其重要传人先后6次参加过不同级别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术类一等奖,课题组在黔南州体育局相关人士的帮助下,与独山县体育局取得联系,赴独山县体育局调研,与布依拳重要传人莫义猛大师进行交流、并走访布依拳重要传人陆兆明老先生。此后,邀请莫义猛大师来学院给体育专业学生做现场展示,在保留布依拳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部分难度动作进行精简、创编布依拳校本课程套路。为了保证师资力量培训的实效性,课题组主要选派年轻力壮、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且常年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参与培训,并定期进行检查。经过三个月的系统训练之后,学院的武术教师前赴福泉三中现场培训该校体育教师,传习布依族、苗族拳术、并互留联系电话,便于日后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以保证教学质量。

2.3 编写校本教材

教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媒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其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口传身授为主,但这一传承方式在当代社会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导致有部分传统武术套路失传或濒临失传。没有相关文字的记载,一旦缺乏教师的指导,传统武术校本课程将难以开展。为了避免这一弊端,课题组在编写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校本教材的同时,有意识地将布依族、苗族拳术进行编写、并着重介绍了布依族、苗族拳术的历史源流、价值功能、文化特征、练习方法与注意事项,以期激起广大学生学习布依族、苗族拳术的积极性,并在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做到图文并茂,多次修改、反复斟酌,最后送民族出版社出版,并面向全国发行。

2.4 确定校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共同构成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框架体系。布依族、苗族拳术能否作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必然需要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目前,国内学者通过对苗族独木龙舟的多次观察、采用体质人类学研究方法对参与独木龙舟的体质变化特征测试表明,独木龙舟不具备体育属性,只是一项原始竞技,并由此逐类旁通,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方式上应当有针对性与选择性。从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来看,其价值追求就是能够通过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体质发展,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为未来的体育生活服务。基于此,课题组通过查阅相关量表,以体质健康变化特征为主要标准,确定了布依族、苗族拳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设计力量、速度、柔韧、平衡、灵敏等几个维度。至于布依族、苗族拳术是否对中小学生体质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课题组通过一定周期的时间间隔之后,对实验对象体质特征进行反复测试,将采用统计学原理进行论证,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3 经验总结

3.1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远古的农耕文明社会,是多元文化的复合载体,与宗教、哲学、历史、军事、艺术等相互依附、共同发展。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也是如此,宗教、体育、旅游、文化、教育等部门在共同管理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将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体系,如果仅仅是体育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可能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体育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习。其次,体育教师在民族地区可能少有机会与民族传统体育重要传人正面接触。第三,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要传人在恪守原有的传承规范的前提下很少向外界展示其拥有的技能。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正是充分利用了多年的工作关系,与黔南州职业中学、黔南州体育局、独山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的密切联系,才得以结识布依族、苗族拳术的重要传人,并拍摄视频资料、培训师资力量、编写校本教材,推广传统武术。

3.2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民族文化产生、存续、与发展的生态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如自然生态环境一般,一旦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要重新修复,其难度非常之大。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只是修复民族文化生态的举措之一。但从布依族、苗族拳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来看,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校本课程体系,需要对主体民族现有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了解其生存状态,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确定试点基地并培训师资,在一定周期内的实验开展之后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评价才能确定是否能将某一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从布依族、苗族拳术的开发来看,仅在试点学校的开展,其时间前后将近一年半左右时间,可以想象,如果要在布依族、苗族聚居区内将布依族、苗族拳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其难度有多大、时间跨度有多长。实践经验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广大的体育工作者长时间的积极努力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绩。

3.3 校本课程开发只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之一

当前,有学者从教育、旅游、申遗、竞技、引进社区等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思路。布依族、苗族拳术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实验开发是在综合考虑了师资力量、项目特征、学校发展以及可接受理论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对原有套路难度进行适度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引进的。此外,布依族、苗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十分丰富,课题组并非随心所欲地引进部分传统体育项目,而是通过多次论证才决定实施研究方案。这就表明,不论是任何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或者是不同的传统体育项目应对与特有的传承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考虑其普适性与可操作性。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民族文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之一,但其发展目标与目的最终能否一致,与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其具体的推广措施需要社会各界在实践过程中协调配合,不断调适才能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罗玲.黔南布依民族体育文化透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73-77.

[2]冯胜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胡小明,杨世如.独木龙舟的文化解释――体育人类学的实证研究(二)[J].体育学刊,2010(10):1-9.

[5]田祖国.地域文化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9):66-69.

上一篇:浅谈武术教学中口诀口令的运用 下一篇:湖南省长沙市大课间活动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