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动人方能润物无声

时间:2022-05-13 04:31:44

摘要:我们应该使语文课堂成为探讨人生真谛、聆听心灵交流的地方。我们应改变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语文;情感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单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机械化的知识传授,海量的试题训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这样下去,不但导致学生语文成绩普遍下降,语文课承载的滋润学生心灵的功能也无法发挥,对学生一生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精神也会无法完整传承下去。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可见情感力量的强大。狄德罗在《论戏剧诗》中提到:“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才融汇在一起。”因为戏剧往往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扣住了人们的心灵,才迷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滋润着他们干渴的心灵。我们当下的语文教育缺的正是情感的触发,缺少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如何解决语文教育中情感缺失的问题呢?我在授课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善于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情感点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讲述父爱与母爱区别的课文,这篇课文理论性很强,但就学习的内容来讲,是比较枯燥的,我在设计导入语时,就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我是这样导入的:“母爱是平凡的,她每天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操劳着,母爱是伟大的,在危险来临时,她可以为我们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汶川地震期间,求援人员在一堆废墟的间隙,发现了一个女子,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着地支撑着身体。在她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因为有母亲庇护着,小宝宝毫发无伤,抱出来的时候,他安静地睡着。手机塞在包裹着宝宝的小被子里,保存着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些话语成功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的情景中,他们这节课学习得非常认真,各个环节顺利地推进,在最后五分钟,他们深情大方地站起来谈起自己的父母亲。许多女学生热泪盈眶,学生对他们的讲话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得到了情感的浸润。

二、引导学生领略人物的魅力,触动学生的内心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文章的内容离现在比较久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又仅仅强调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到学习文言文比较枯燥,提不起兴趣。如果不是高考的考试内容,我相信不会有学生愿意扎在故纸堆里,埋头研究这些之乎者也。但以一知十,觉一百,是文言文的巧妙与精细。文言文所蕴涵的深意,是引领人进入文章的意境后,才有办法得到心的触动,甚至穿越时空与古代文人,透过诗文的连接,产生无声的对话与契合,更是情感细腻的表达。文学的灵魂,亦深藏于此,文简而义深。

莫以成败英雄,在学习《项羽之死》这篇文章时,学生对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的刘邦并不是很关注,他们喜欢的反而是失败了的项羽。这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情英雄。项羽的一生贵在“情义“二字,起兵抗秦,心怀的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大义;善待士卒,洋溢的是江湖人士的豪情;而那一段霸王别姬的佳话,则是催人泪下的儿女情长。项羽身上最吸引人的就是人情味。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有情有义、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教师在讲课时能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就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去。

在学《报任安书》一课时,我讲司马迁惨受宫刑,有的学生在下面掩面而笑。但当我们讨论到司马迁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为的就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学生开始陷入了沉思。最后在我的点拨下,学生有了这样的理解,司马迁在遭受令人难以忍受的惨刑后,选择坚强地活下来,著书立说,扬名立万远比受刑后更有意义。学生从司马迁身上学到了对生命的珍视,人的意志力的顽强,以及激情澎湃的人生理想。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成绩就是对学生人生观的有益培养。

《项脊轩志》是一篇语言平实而又饱含深情的文章。归有光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我把理解作者情感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儿寒乎?欲食乎?”中展现的母亲的温柔慈爱。祖母持一象笏至,说他日汝当用之的赞许和期望。以及“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中寄托的作者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这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滋润了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真情的心田。

这些优秀的文章之所以历经千年而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情感。把握住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情怀,把握住文中动人的情感,让学生与古人的情感进行碰撞、交流,才能让文言文学习真正的活起来,走进学生的心间。只有这样,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才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三、广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人的成长发展需要多种养分的滋养,不能以是否直接有用于社会生活作为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尺。语文学科高一至高三各年级普遍开设了阅读欣赏课,广泛开展了名作朗诵、名诗鉴赏活动,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求真、向美的感情。开展广泛持久的读书活动,可以使不同的知识在个性化阅读中融汇,使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中感悟人文。上海复旦大学陈思和的研究认定,广泛的阅读,是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记作品、科普作品,可以给学生以情感感染和审美熏陶,并且可以提供具体、形象、生动的价值参照。广泛的人文阅读可以引发学生对理想追求、人生规划、价值选择的酝酿和思考,可以推动学生对自身精神世界和生命过程的审视和关注,可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应该使语文课堂成为探讨人生真谛、聆听心灵交流的地方。传统的语文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我们应改变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浅析生态文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下一篇:评文论章重人文 激趣启智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