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史诗

时间:2022-05-13 05:11:58

要想准确理解《伪钞制造者》这部电影所要传达的意旨,有必要先听一下导演斯戴芬・卢佐维茨基是怎么说的:“我的电影不是一堂历史课,它反映的只是纳粹体系的一小部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中营。我试图把重点放在世界性主题上。”他希望拍出的不是一部仅仅讲述二战纳粹德国的历史题材类影片,而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对于抉择、生存和牺牲提出质疑与反省。他所达到的命题深度,已经超越了战争本身,也使得本片成为了2008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对于当代的观众来说,重现历史的进程已经不再是二战影片最重要的部分,表现人在历史进程中的选择才是这些电影存在的价值。但是无论电影解读历史的角度如何变化,新一代二战题材的影片对战争的解读大多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因此《伪钞制造者》并没有大肆渲染战争和虐囚场面,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一个少数群体上――那里集中了一批精通雕刻及出版印刷技艺的天才“囚犯”。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为了拖垮英美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经济,实行了所谓的“伯纳德行动”(Operation Bernhard),即大量伪造英磅、美钞等外国货币,然后再注入到英国和美国的市场里,从而打乱这些国家的经济秩序,以便为纳粹德国在战争上赢得先机。据战后统计,在这次行动中,纳粹伪造的英磅竟有一亿多,是当时英国财政收入的四倍。而这些伪造外国货币的人,都是纳粹从各个集中营召集来的犹太专家。

影片主人公索洛维奇和其他一小批拥有特殊技艺的“囚犯”就是这样被召集起来,组成了一个制造假钞的工作室。入狱前就以制造伪钞谋生的“坏家伙”索洛维奇是这个群体中的绝顶高手,他制造出来的假钞甚至可以蒙骗英国一流的鉴定人士。这样的假钞在短时间被制造出来,然后被德军投放到英国的市场上,使得英国的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急剧增加,部分瓦解了英国的国力。

当制造美钞的要求传达下来的时候,这个小群体在抵抗与不抵抗之间产生了矛盾。对于那些单纯的爱国者来说,索洛维奇显然不够英雄。他只是尽一切可能使自己活下去,然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救助其他人。这很大程度上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分歧。中国向来高扬集体主义而排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使中国的凝聚力一向强大。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却突然发现,在“理性经济人”的概念下,个人主义显然更需要被张扬,当每个人的利益都得到充分保障之后,集体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反之,由个体所组成的集体利益也自然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就像《伪钞制造者》中索洛维奇所言: “与其明天就去死,还不如今天就好好享受一下阳光。”明知赤手空拳还要去白白送死,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纳粹军官也很明确地说:“不要以为你们是不可代替的,今天把你们杀掉,明天就会有一批新人可以补充进来。”索洛维奇选择的是坚持。选择的是典型的个人主义,但最后他胜利了。正是由于他的存在,伪钞制作室的大多数成员的生命得到了保护,并最终活了下来。

从《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到《伪钞制造者》,欧美几代导演从不绝如缕的黑暗记忆中挖掘宽恕与拯救的母题,照亮过去也照亮当下。相比之下,中国的战争电影大多停留在民族与伦理层面,“个人”被“集体”的荣耀与罪恶湮没了。东西方两种战争解读,一种向内,一种向外。一旦向外的解读趋向于意识形态,便有了爱国主义与民族仇恨的双重变奏。而真正的艺术来源于个体审视,而不是集体结论。这就是诸如《南京!南京!》之流永远都成不了经典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梁凤仪:纵横文坛,驰骋商界 下一篇:“西方不亮东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