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做主

时间:2022-05-13 05:04:01

西部大开发初始之年,云南人就提出了“绿色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省”的发展目标,要将云南建成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国际大通道。为此,云南省提出着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烟草、矿产和旅游业等五大产业,其中生物资源开发创新被看作是云南“孵鸡成凤”的看家产业。如今,云南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

记者的采访是从云南弥勒的一片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开始的――

“红土地”的“酒庄”风情

弥勒,彝语译音“红土地”的意思,这块红土地上的东风农场在各个历史时期流动着不同的人群,,下放干部,知识青年……上世纪50年代末,一位分子从滇越铁路旁法国人留下的庭院里剪来几枝葡萄藤,种在了贫瘠的土地上,而这葡萄的品种正是两百年前法国葡萄酒庄的当家品种。据专家讲,优质酿酒葡萄的生长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而弥勒这一高海拔、低纬度的干热河谷几乎十分完美的满足了优质葡萄生长所需的条件。

记者走进了座落在这块红土地上的云南红酒业集团。

7年前,香港通恒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武克钢,这位当过知青、当过水手、做过炼钢工人和工农兵学员,曾任深圳蛇口特区副区长,并留学美国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后代,带着成就大业的信念来到这片红土地上,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7年过去了,云南红的现况如何?带着疑问,记者前往集团红酒灌装厂弥勒葡萄种植基地,在细雨中游览了占地三万亩的优质酿酒葡萄的种植基地。

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架,宛若列队出行的队伍,排列有序,间距整齐。记者注意到,所有的葡萄架都立在一片片的斜坡上。基地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葡萄种植的必要条件,也是国际标准。一是为了受光均匀充足,二是受雨水冲刷和施肥时不糟根。

工作人员一边领记者参观,一边介绍酒厂从收购葡萄到压榨、灌装、储运的全过程。为保证酒的品质,酒厂全部采用纯净水清洗溶罐和地面,并引进先进的国外进口流水线设备。从小小的整体橡木瓶塞、恒温存储酒窖到每批成酒的检测留存制度……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科学管理工艺,每一处细节都在为能产出优质的具有云南风情的美酒服务。记者还了解到,云南红酒业集团当初提出的“富一方百姓”的誓言已经实现,那些因种植优质葡萄而富裕起来的农民投资新建的洋房和计划兴建的欧式街就是明证。

目前,“云南红”在以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机制推动葡萄种植和加工产业不断拓展的同时,又先后开发出了白黎芦油、原花青素、葡萄籽油等一系列葡萄提取物,不断提高葡萄的附加值,使葡萄种植加工业一跃成为了云南强省富民的又一大优势产业。酒业集团的规范化和人性化管理无不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离开酒厂前,记者特意挑选了一瓶红酒留做纪念。不只是因为它的口感醇美,还因为它的形象包装――那带有浓郁民族特性的红酒包装设计。

生物资源开发的喜与忧

丽江是云南生物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境内有12种地貌类型,1.3万余种植物,290种动物资源。基于得天独厚的优势,丽江从1996年起开始培育生物开发创新产业,着力进行了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植物原料药种植示范园和绿色食品工业园建设,在较短时期内便形成了植物原料药产业、生物化工产业、花卉产业等独具特色的龙头产业。

丽江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周津主任很忙,即便是双休日,他也要下乡去做调研。记者见到他时,他还在边撕馒头条边往嘴里填,那就是他的午餐了。记者的采访也就只好在崎岖山路间进行。

从这位28岁就出任县长的实干型领导口中,记者得知,经过多年努力,丽江已经确立了一批特色优势项目,如薯蓣皂素、青梅、魔芋、青刺果、火腿、螺旋藻、山嵛菜、亚麻、食用菌等,引导和组建了一批企业进行开发,如“映华”、“得一”、“玉元”、“青刺果”等民营企业,均推出了一批颇具市场竞争力的生物产品。

记者随后走访了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丽刺果天然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丽江玉元食品有限公司及丽江三文实业有限公司,发现资源的优势在这里得到充分利用。

丽江的生物开发创新不仅使企业受益,也使当地40多万农户从中得到实惠。这些农户对种植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尝到了“靠山吃山”的甜头。周津主任说,生物资源的开发正在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但是,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到目前仍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周主任告诉记者,丽江的生物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开发起来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比如财力的不足,科学技术的相对滞后等仍然是目前某些企业难以向前发展的瓶颈。

经过一个半小时颠簸山路的行进,我们来到了石鼓镇的一个保护抢救金沙江鱼的养殖场。杨老板告诉记者,他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金沙泸鲤的人工繁殖培育,“我们现在一无可以参考的技术资料,二无专业的技术人员,三无可以用于研究开发培育的项目资金,金沙沪鲤的存活尾数正在日渐稀少。”

除虫菊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广泛应用的杀虫植物,是非常理想的植物源杀虫物质,被国际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环保署公认为安全、不污染环境的杀虫物质。记者在红河州“除虫菊”生产基地森菊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看到的却是一派冷清景象。这家公司从1996年开始在红河州引种除虫菊,现在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除虫菊种植和加工基地。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要按合同及时付给菊农的收购费用,国际合作谈判进程的缓慢,国人对除虫菊的认识不足等等因素造成了原料积压,流动资金不足的不良循环现状,致使企业无法按计划前行。但谈到事业前景时,这位负责人仍然露出了笑容,他说:“相信除虫菊的功效及前景肯定乐观。”

“三七”蕴育产业亮点

三七是文山州最具特色的生物资源,也是云南的重要特色产业。近年来,州委、州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和省委、省政府打造云药品牌的机遇,围绕构建“基地、加工、科研、市场”四大平台,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现在已经开工建设文山产业园区。

文山“三七”现已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为原产地域产品加以保护,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中药材品种。与此同时,“三七”产业公司的1.1万亩“三七”GAP基地已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成为了云南第一个和全国第一批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的品种。

“三七”特产局雷局长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三七”产业近期重点要抓好规范种植,组建种植协会,加快“三七”产业园区建设,贯彻落实标准化管理,加大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开创“三七”产业发展新局面,把“三七”产业培育成文山真正的支柱产业,早日实现“三七”富民强州的目标。

记者同时了解到,现在云南省已经建立起了“云南省外来投资服务中心”,正在向所有投资云南的有志之士提供着优质服务,并将会陆续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以营造良好的外来投资环境,高速发展全省经济。

上一篇:大盘暖冬,岂止“暖”字了得 下一篇:东方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