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网络文化,创建和谐社会

时间:2022-05-13 12:08:59

重视网络文化,创建和谐社会

摘要:网络文化呈现多元化、多样性、分散性等特点。网络文化的发展既带来社会的进步,也随之带来网络虚拟社会文化的畸形发展。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的青少年,因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与鉴别能力,在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面前,很容易良莠不分迷失方向,不利于形成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加强对网络文化引导,使网络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展更加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健康发展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已日益不能脱离网络而生存。现在,网络用户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的互联网取得了蓬勃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截止2010年3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04亿,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在上网用户中,青少年是主体,网络文化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cyberspace culture)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如同历史上任何先进的文化样式一样,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从文化的层面看,网络文化是一般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网络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文化现象。

二、网络文化形成的基本特征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所导致的信息革命,实质是文化领域的产业革命,它将形成一个先进的文化信息系统,并将产生许多崭新的文化形式。网络作为一种新文明,它既是一种技术手段,更表现为一种新的文化特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开放性和全球性。信息网络通信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并遵循着一定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原则而组建,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最自由、灵活、开放的交流方式。它把世界各地的信息高密度地积聚在一起,人们只要进入网络系统,就可以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思想体系、阶级特征、、文化差异等种种局限而共享丰富的网络资源。所谓开放性,就是任何一件事,只要在网络上公布,立刻就可以传遍全球。这种全球性是没有中心的,每个人都可以在世界的中心,都是等距离的,没有时空差异感。

技术性。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当代信息技术是它的物质基础。而文化本身就是某种物化的结果。所以,以技术为基础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只要一种网络技术被加以运用,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产生。

虚拟性。在网络中,通过身份的伪装、角色的扮演、虚幻的想象,借助文字、符号、图像等方式与其他人交往。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像现实生活一样,开展各种活动,但这一切是现实的映射,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而实现,它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而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创造性。网络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使用户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普遍的认可,从而推动其创造性的发展。其实,它的创造性,在网络个体刚登陆网络世界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因为个体所使用登陆的用户名和代号,就是个体本身所创造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会反映个体的个性特点。现在,网络语言的兴盛,以及“网络图片”和“符号图片”的出现和盛行,都体现了其创造性。

交互性。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网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提供者,通过传播与接受,实现人际互动。这突破了信息交流单向式模式,表现出多向性、大范围、深层次的特征。

自主性。网络的创造、发展和运作,完全是在自愿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人控制、管理,是一条无意中成型的,“自组织”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中的每个个体遵循TCP/IP传输协议,约束自己的行为,组成高度回应性的综合。

上述六方面是网络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它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础。

三、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

现代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两面性的,对身心发展不完善的青少年而言,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对其心理与道德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良的网络文化信息容易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引发道德知识冲突,导致价值迷惘和道德困惑。网络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在给人们信息与言论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也为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庇护场”。这样显然容易使信息选择和辨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产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迷惘,甚至导致心理上的紊乱与不适,影响其道德品质乃至人格的发展。

是网络社会数字文化交往方式导致青少年自我迷失,影响心理健康。一般来说,网络中的符号化交往易导致青少年情感冷漠与自我迷失,社会责任感降低引发社会适应不良。过多虚拟的网上交往,不仅会削弱青少年同他人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淡化其与周围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且过多虚拟性的网上交往还会使他们丧失现实社会交往技能,甚至养成有意识逃避现实社会交往技能,甚至养成有意识逃避现实社会交往的不良心理,使他们情感趋于冷漠。

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易使青少年形成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弱化社会责任感。

由于开放网络生存是一种虚拟生存,因为在网络社会里,人人都是主体,人人都是权威,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网络也极容易使人沉溺于个人意义,从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出发,当青少年走出网络,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如果依然用网上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与人交往,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产生孤独、冷漠、焦虑等心理。特别是网络中复杂的虚拟的社会关系使网络的约束力减弱,社会道德责任降低。

网络社会的西方强势文化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崇洋心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尊心和自豪感,那后果是非常可怕的。随着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西方的文化、价值观通过网络文化对外传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殖民现象,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进行“文化扩张、文化侵略”,形成对西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迷信和敬仰,从而动摇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遏制其负面作用,积极倡导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从而改善青少年所处的网络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自身信息素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按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开展文化网络宣传教育活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加强主流思想引导,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出最强音。

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要依法保护青少年的权益。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伴随产生的是一系列规范网络世界的法律法规。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以及《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以及《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强化了对网络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对网上行为的规范和保护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网络传媒及网站应该秉承文明办网,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网络媒体的建设者营造良好氛围,努力维护网络和谐。使网络成为青少年学习娱乐的一片净土,弘扬社会正气的美好乐园。尤其是在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传播上,成为社会和谐的助力。成为民族健康精神的塑造者和社会健康文化的弘扬者。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努力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民族精神,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刘兰平:《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第5期第40-42页。

[2]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7月版。

[3]刘守旗:《网络社会对儿童的道德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4]庞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0.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职业道德的变迁和深化道... 下一篇:军人的价值取向: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