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城市大学的第一个六十天

时间:2022-05-12 06:50:15

我在香港城市大学的第一个六十天

也许是被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又或许是一种注定,我向曾经灿烂的高中岁月道别,向高考的遗憾说再见,开始向新的旅程进发――香港城市大学。如今,回首初到时的自己,若与之在时光走廊上相遇,我会对她说:“你如此幸运。”

――题记

初到城大,走走逛逛

香港城市大学极好地展现了香港特色――小而精。与内地偌大的大学校园相比,它的校区不大,校内设施一应俱全,住宿条件与教学质量更是没得话说。

带上好心情,让我看看接下来迎接我的将会是什么吧!

Ocamp

Ocamp,即迎新会,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有了归属感。

通过开营晚会上的赛口号游戏、开营第一天的City Hunt(城市搜寻)、第二天雨中的海滩游戏、结营会上的幸运抽奖……我有了一群新伙伴,认识了包括“组爸”、“组妈”、“小姨妈”在内的学长学姐们,累并快乐着。

Local Ocamp

学校住宿以Hall(宿舍)为单位,每一个Hall都有自己的特色与活动。我住在Hall5,一个地理位置优越、亦动亦静的地方。

参加完内地生的Ocamp之后,我在开学第一周参加了Hall里的Ocamp,这同样是一个宝贵体验。我第一次与香港本地同学如此亲近,尽管由于语言原因,交流不太通畅,但彼此努力适应对方,相互照应,十分贴心。篝火晚会上,大家围成圈,一边旋转一边唱《那些年》,竟让我有种错觉,仿佛我们已经认识了很久。

很多报道中说香港学校里内地生与本地生分化大、不和谐,在我看来并非如此――绝大多数本地生都接受并欢迎内地生,他们不喜欢的,是某些素质不高的打工者与游客,并未把这种情绪盲目地移至内地生身上。真正阻碍两群人融合的是语言与文化,语言当然是指粤语,文化则是一种习惯――比如,本地生习惯从凌晨12点开会到3、4点,内地生则习惯早睡早起,于是许多校内组织便逐渐演变成纯本地生的和纯内地生的。

我尚未深入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文化的差异确实算一道鸿沟,但粤语却是一道可以迈过并必须迈过的坎。

面试来袭

在香港城市大学,普辩队是与学生会平级的校内组织,加入普辩队的面试形式就是进行辩论。没有任何经验的我还算不错,挺进了决赛,虽然遗憾没能最终进入,但心服口服。而且,我酣畅淋漓地参与了两场辩论,这种体验十分难得。

参加学生会文娱部长面试,我收到好评,却仍未进入两个终极对决的人选。学长说我的气场不够,但人很可爱。我该怎么做呢?我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太女王范儿可不是我的风格。

话剧社的面试走的是轻松、温馨路线――拉拉家常什么的,是我的强项,再加上招牌式微笑,我轻松过关。

几轮面试下来,我总结出两点经验:一、敢于参与,敢于展现;二、不同场合要展现出不同的自我,举止可爱不是通吃法宝,气场也应适时地表现出来。

南丫岛之旅

南丫岛是离港岛不远的一座度假岛。

难得空闲,我和小伙伴们从岛的一面登岸,翻过中间的山,于另一面离开,用时不到一天。翻过山,景象一片开阔,我不禁联想到电影《音乐之声》中一家人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场景。

他乡中秋

第一次在香港度过中秋节,别有一番滋味。

中秋晚会十分热闹,我穿着嫦娥装,被拍立得拍下,夜晚于深水觅食也别有趣味……我发现身在他乡,过中秋节,也并不全会徒添思乡之情,因为我现在过得很好。

明月高悬,灯光璀璨,我的心境也开阔起来。

“组爸”在我身边自言自语:“香港的夜色真美,有时候我很爱这座城市,有时候又讨厌它。”我没有细问原因。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亲自体验这座城市的酸甜苦辣,而我也相信,我会爱上它。

上一篇:十八岁的梦会自己回家 下一篇:“十年”行走,拾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