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粒红小豆新品种吉红9号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时间:2022-05-12 05:26:05

大粒红小豆新品种吉红9号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摘要 阐述了大粒红小豆新品种吉红9号的选育经过,总结了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适应推广区域,并从选地整地、适时播种、田间管理、收获脱粒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粒红小豆;吉红9号;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21.0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054-01

为适应市场发展和生产需要,选育高产、大粒、 适宜外贸出口的红小豆新品种非常必要。吉红9号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选育的红小豆新品种。该品种2008—2010年参加吉林省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吉红9号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产量指标与抗性指标均达到审定要求。2011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登小豆2011001。

1 品种来源与选育经过

吉红9号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于2001年从河北省引进的农家品种的混合群体中发现并选取的变异单株,2002—2006年连续后代选拔单株;2007年决选并扩繁该稳定株系,定名TH01069-8;2008—2010年参加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和洮南试验站的区域试验,2009—2010年参加生产试验,表现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好。

2 特征特性

吉红9号属于直立型,无限结荚习性。植株直立,株高56.7 cm,荚黄色,单株荚数18.7个,单荚粒数7.0个,荚长8.2 cm,百粒重15.6 g,蛋白质含量为21.99%,粗脂肪为0.35%,粗淀粉为57.21%,籽粒短圆型,种皮红色有光泽,粒形整齐,籽粒饱满,大小均匀。

3 产量表现

4 适宜推广区域

吉红9号可在吉林省全区种植。临近的内蒙古和黑龙江同一生态区也适宜种植。

5 栽培技术

5.1 选地整地

吉红9号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但其耐涝性差,不适合在低洼地种植。应选择富含有机质、保水力强、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性好的中性或弱碱性壤土。前茬应选择3年未种过豆类作物的地块[1]。整地最好在秋季进行,秋收后进行秋翻,使耕深达到25 cm左右;春季整地要抓早,当土壤冻融交替之际及时进行整地,及时耙、耢、拖平、打垄。秋季灭茬、春季起垄的地块,要做到顶浆起垄,及时镇压。未能秋翻的地块,要灭冻茬耙、压,顶浆起垄,视墒情进行适时镇压。

5.2 适时播种

红小豆是喜温作物,5 cm地温稳定超过12 ℃以上时种子才能正常发芽。吉林省春播以5月中旬播种为宜;播种过早,地温低,出苗慢且不齐,幼苗抵抗力差容易感病,过晚则贪青晚熟,影响产质量[2]。红小豆喜温不耐涝,最好采用起垄穴播或气吸点播机点播,不宜采用边起垄边播种一次完成的方式,这样播种不易控制播深。用种量25 kg/hm2左右,播种的同时施入二铵180 kg/hm2左右作种肥。干旱时可采用深沟浅覆,即开播种沟深10~12 cm,浇透水,水渗后播种,覆土厚度以3~5 cm为宜,要及时镇压[3]。

5.3 田间管理

间苗宜早不宜迟,一般在第1片复叶展开后开始间苗,拔除病苗、弱苗、杂苗和小苗;幼苗第3片复叶展开后进行定苗[4]。适宜密度为保苗18万~20万株/hm2。有缺苗断垄现象应及时补苗。中耕深度要掌握浅、深、浅的原则。一般两铲三镗,出齐苗、铲前趟第1犁,间苗时铲第1遍、趟第2犁,株高30 cm时铲第2遍、趟第3犁,同时封垄,开花后不再中耕。中后期如发现田间群体偏弱,预计不能封垄的地块,可及时追施复合肥100 kg/hm2。除特殊年份,苗期不需要浇水。在开花前灌1次,土壤相对持水量以60%~70%为宜;结荚期再灌水1次。红小豆怕水淹,应及时排涝[5]。7月中下旬是蚜虫和红蜘蛛的发生期,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600~750 kg/hm2喷雾;7月下旬、8月上旬结荚期防治豆象,用50%辛硫酸磷2 000倍液225~450 kg/hm2喷雾[6]。

5.4 收获脱粒

红小豆豆荚成熟不一致,收获应掌握在田间大多植株有2/3荚果变成黄色时,及时收获[7]。收获时最好用刀割。收获后在田间晾晒2~3 d,不要堆成大堆,以免长时间存放导致发生霉粒,影响籽粒色泽和质量,造成损失。然后收回脱粒,清选,再入仓贮藏[8]。

6 参考文献

[1] 林汝法,柴岩,廖琴,等.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92-209.

[2] 于章龙,段欣,武晓娟,等.红小豆功能叶片特性及产品开发研究现状[J].食品工业科技,2011,1(1):101-103.

[3] 高志国,张弘弼.玉米间作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113.

[4] 张海燕,王希武.红小豆无公害生产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4):18.

[5] 曹艳.陕北地区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5):250-252.

[6] 刘恩艳,张作金,马庆夫,等.红小豆的栽培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1(2):21-23.

[7] 黄桂莲,杨富,冯高.山西大同、朔州地区红小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123-124.

[8] 王英杰,梁杰,王立群,等.红小豆新品种白红5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10,30(2):82.

上一篇:山区春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下一篇:黑花生新品系引进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