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棘豆的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时间:2022-05-12 04:46:53

藏药棘豆的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摘 要】:从化学成分、药理毒理、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藏药棘豆的现代研究概况加以介绍,为从棘豆属植物中开发利用有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藏药棘豆化学成分药理毒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91.4;R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8-0030-04

棘豆属植物属三大被子植物科之一的豆科,多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全世界约有35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寒带及其干旱和高山地区。我国棘豆属植物约有150余种,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1。棘豆属植物中有许多种有毒性,牲畜采食后往往引起中毒乃至死亡,给畜牧业造成极大损失,但本属植物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在民间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藏药中被广泛使用。藏药棘豆(称“莪达夏”)是我国青藏高原常用的药用植物之一。其法定基源为豆科植物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e Bunge)、轮叶棘豆(O.chiliophylla Royle)的全草,此外小叶棘豆(Oxytropis microphylla Pall.DC)也在局部作为药材使用。镰形棘豆生于海拔2700~4300m的河滩、沙地、沟谷、山坡、灌木林、草甸,产于、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新疆亦有分布;轮叶棘豆生于海拔4500~5200m的山坡碎石地、河滩,主要产于西部及新疆,印度西北部、阿富汗、克什米尔地区和前苏联(中亚)亦有;小叶棘豆生于海拔4000~5000m的高山草甸、河滩、砾石地,产于、新疆、印度西北部、克什米尔地区、蒙古、前苏联(东西伯利亚)亦有2~5。藏药棘豆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愈疮、涩脉止血、通便的功效,主治疫疠、中毒病、黄水病、便秘、炭疽、咽喉肿痛、外敷治疮疖肿痛。藏医记载其有毒,因而受到关注。本文就国内外有关镰形棘豆、轮叶棘豆、小叶棘豆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为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研究

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自1929年由Couch从O.lambertii(兰伯氏棘豆)中分离得到生物碱类成分起,经过化学工作者长期艰苦的工作,已从二十余中棘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10多种化学成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三萜皂甙类和生物碱类化合物,还有少量的木脂素,有机脂肪酸、醇、醛、烷类等化合物以及氨基酸等6。郑尚珍等用GC-MS联用法测定镰形棘豆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学成分,从检出化合物类别看,绝大部分为醇、酯、酮、酸类化合物,其中醇、酯、酮的含量最高。57种成分中,含量1%以上的组分有16种,占精油总含量的70.84%7。

1.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为镰形棘豆的主要化学成分。确生等从镰形棘豆中分离得到了山奈酚-3-O-6″-丙二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acety1-β-D-glucoside、山柰酚-3-O-6″-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0-6″-malonyi-β-D-glucoside2个黄酮醇苷元与糖基形成的黄酮苷,以及鼠李素等单体黄酮化合物。研究表明,镰形棘豆中黄酮类化合物C3′.4′-OH及C3-OH与其消炎、解热的活性相关。此外镰形棘豆的平喘作用也与黄酮类化合物的α,β-不饱和酮结构有关8。

1.2 生物碱类 镰形棘豆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确生等从镰形棘豆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到野决明碱thermopsine、臭豆碱anagyrine、鹰爪豆碱sparteine、白羽扇豆碱1upanine、棘豆碱Aoxytropine A和棘豆碱Boxytropine B等8。

1.3 其他 镰形棘豆中含有一些甾族类化合物,主要有β-谷甾醇、胡萝卜苷;而羽扇豆醇是从镰形棘豆中分离的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除了上述提到的化合物,确生等应用GC-MS技术对镰形棘豆中油脂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57个成分,占该部位的86.70%,其中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14.73%、E-1-2,6-二羟基-4-甲氧基-3-苯基-2-烯-1-酮7.68%、十六碳酸乙酯6.49%、亚麻油酸乙酯4.35%、23,24-双氢豆甾醇4.30%、2-苯基-5,7-二羟基双氢黄酮1.93%8。

2 药理毒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镰形棘豆具有祛痰、抗炎、平喘等药理作用,轮叶棘豆、小叶棘豆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尚未见报道。

2.1 抗炎作用 从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中分离出鼠李柠檬素和一未经鉴定地棕色粉末,这两种成分为治疗慢性气管炎的有效成分3,可抑制烫伤性早期渗出反应,抑制蛋清性“关节炎”的肿胀5,9;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能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但本身无皮质激素样作用。其作用部位在下丘脑正中隆起,药理效应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实现3。魏群等对镰形棘豆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将镰形棘豆中总黄酮苷元提取物对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进行试验,将大鼠ip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0.3g/kg,结果表明实验组大鼠血浆皮质酮水平及肾上腺静脉血内游离类固醇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01,而肾上腺内抗坏血酸量则明显下降P<0.001,说明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既能促进大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又能将其大量地释放到血液中去。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它可间接的达到镰形棘豆抗炎的目的。该研究还通过该植物总黄酮苷元提取物对去肾上腺和去垂体大鼠循环血浆中皮酮水平的影响实验发现,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不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它不能使去肾上腺大鼠血液皮质酮的浓度升高,对去肾上腺小鼠肝糖原的积累亦无明显影响。研究表明药物作用部位在下丘脑正中隆起,药理效应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善体内应激状态来实现抗炎作用8,10。

2.2 祛痰作用 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有祛痰作用。其祛痰效果与给药剂量有关。口服后祛痰作用可维持2~3小时,腹腔给药的作用优于口服给药8,10。

2.3 平喘作用 镰形棘豆有较弱的平喘作用8,10。总黄酮苷元在离体豚鼠气管上有抗组胺的作用。在离体豚鼠空肠上有抗乙酰胆碱的作用5,9。

2.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能增加离体心脏冠脉的灌流量,对心缩力产生抑制作用。对在体心脏可产生心缩短暂加强或抑制减弱的作用。血压呈一过性降低,尔后恢复到原水平或高于原水平5,9。

2.5 体内过程 口服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1小时后约有一半药物自胃肠道消失。离体试验表明胃、肠、肝、肾对药物有降解作用。药物吸收后以肾内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脑和肝脏。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主要表现在肠道和肝脏,对脑也有一定的影响5,9。

2.6 毒性 棘豆引起家畜中毒的原因主要是棘豆中的生物碱具有较强生理活性,其毒力一般可达剧毒或接近剧毒级标准。对本属植物研究表明,目前,除蓝花棘豆O.coerulea、鳞萼棘豆

(O.squammlosa)、刺叶柄棘豆(O.aciphlla)、线棘豆(O.filiormis)、东北棘豆(O.manshurica)可饲用外;不少种类为著名的有毒植物,如小花棘豆(O.glabra)、黄花棘豆(O.ochrocephala)、甘肃棘豆(O.kansuensis)、密花棘豆(O.imbricate)、发状棘豆(O.pilsoa)、急弯棘豆(O.deflexa)、硬毛棘豆(O.hirta)、镰形棘豆(O.falcate)、黑萼棘豆(O.elanocalvx)、毛瓣棘豆(O.sericopetata)、绢毛棘豆(O.sericea)、冰川棘豆(O.glacialis)等。国内外学者对棘豆属植物毒性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棘豆的种和变种不同,其毒性成分不一样,但基本的有毒成分为疯草毒素,多数学者认为疯草毒素属生物碱。按其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两类: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Indolizidine alkaloids),代表性生物碱为苦马豆素和氧化氮苦马豆素,使哺乳动物组织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喹喏里西啶类生物碱(Quinolizidine alkaloids),代表性生物碱为臭豆碱、黄华碱、N-甲基野靛碱和鹰爪豆碱等,对实验动物中枢神经产生抑制、呼吸抑制或兴奋、致幻、流产和致畸等作用11~17。中华本草藏药卷等书在藏药棘豆的性味中明确指出其苦、寒、有毒。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其毒性主要表现为肠粘膜水肿,充血,上皮细胞脱落,炎细胞浸润,肝细胞灶性坏死,枯否氏细胞肥大,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可能有升高。心电图可能出现T波扁平或倒置,心律不齐。服药初期,动物不食,腹泻,以后症状自行消失5,9。轮叶棘豆、小叶棘豆就其有毒成分及其作用机理尚未见报道。

3 临床应用

藏药棘豆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愈疮、涩脉止血、通便等功能。用于治疗疫疠、中毒病、黄水病、咽喉肿痛、大小便秘结症、炭疽,外敷治疗疮疖肿痛。目前单味药用于临床甚少,均以复方入药,疗效较好。目前就镰形棘豆临床应用的报道较为多见,轮叶棘豆、小叶棘豆未见报道。

3.1 流行性感冒 四味藏木香汤散2~3g,用凉水(约300ml)煎煮3~5分钟,滤除药渣,凉温药汁后用其汤冲服十二味翼首散(镰形棘豆50g)0.5g,每日早晚各1次饭后服用,服完后发汗15分钟。治疗流行性感冒108例,总有效率为98.1%18。在流感丸中作为臣药的镰形棘豆,用于流行性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头痛咳嗽、周身酸痛等症,效果良好。

3.2 上呼吸道疾病 六味镰形棘豆散(镰形棘豆、川木香、土木香、草莓、绢毛苣、巴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上呼吸道疾病。口服,每日1~2次,每次2.5g,饭后服。洪连、翼首草、矮紫堇、秦艽、垂头菊、镰形棘豆、半荷包紫堇以上七味制成散剂,每日2次,每次5分,饭后服,用于治疗咽喉热5。以莪达夏、诃子(去核)、藏木香、大株红景天、无茎荠、草乌、安息香、短管兔耳草、翼首草配方共研细粉,治疗疠病、咽喉肿痛、肺热咳喘。赵永吉用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片治疗慢性气管炎且痰量多者共314例男性104例,女性210例,病程在10年左右。治疗组口服总黄酮苷元片,每次150~300m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必消痰,每次16mg,每日3次,疗程30d。观察结果表明,祛痰效果治疗组为91.77%,对照组为64.86%,两组差异显著P<0.01;祛痰起效时间治疗组为4.43d,对照组为6.22d,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故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片无论是从祛痰效果上还是祛痰起效时间上都有速效祛痰的功效,特别是对病程长、病情重的患者临床控制症状效果好8。

3.3 急性胃痛寒证 王挺用产自川藏高原的藏药独一味、水柏枝、莪达夏、水牛角等动植物组方的湿敷膏奇正消痛贴,敷贴中脘穴治疗急性胃痛寒证,取得较好疗效19。

3.4 关节肿痛 辛措吉用秀巴夏琼俄保(镰形棘豆、亚大黄、铁棒锤、诃子、麝香等组方)散方30g加入凡士林或适量药粉,加温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总有效率为94%20。

3.5 其他 青鹏膏剂是以镰形棘豆为君药制成的复方外用膏剂。具有止痛消肿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痛风、湿痹、“冈巴”、“黄水”病等引起的肿痛发烧、温疠发烧、疱疹等8。以莪达夏、铁棒锤、安息香、藏菖蒲、渣训膏等量配方,再加入少许麝香粉,内服清热解毒,愈疮生肌;调酥油或青油,涂抹患处,治疫疽病、疮疖痈肿、疮疡久溃不愈及外伤出血。镰形棘豆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作用,在九味青鹏散、达斯玛保丸、二十九味羌活散、十八味欧曲丸中都用作配伍,治疗痢疾、白喉、流感、肺炎,疱疹等病症。

3.6 不良反应 就所查阅藏药棘豆的相关文献中,对其不良反应仅有零星报道。张武等报道奇正消痛贴膏(由独一味、水柏枝、莪达夏、水牛角等中药组成)引起皮肤过敏反应21。

4 结语

棘豆属药用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虽然棘豆属植物有许多种有毒性,对畜牧业造成极大危害,但现代研究也证实这些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藏医认为棘豆能清热解毒、生肌愈疮、涩脉止血、通便;用于治疗疫疠,中毒病,黄水病,便秘,炭疽;外敷治疮疖肿痛。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其具有清热解毒、治疗流行性感冒、关节肿痛、慢性气管炎等功效。目前对棘豆属药用植物的研究多集中在少数几种植物上,而对民间多用的一些种(如小叶棘豆、轮叶棘豆等)未见或仅有零星报道。这对我国藏药资源的开发十分不利,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毒理,加强对棘豆属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马颜梅,周文明,杨新娟.棘豆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2):167~170.

2蔡建英.藏药“达夏”防治感冒的介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8,34:27.

3刘斌.中国棘豆属药用植物及其现代研究.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7,16(2):15~18.

4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主编.中国藏药(第一卷).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5~120.

5自治区藏医院药物研究所.中华本草藏药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李玉林,廖志新,杜玉枝等.棘豆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5):75~79.

7郑尚珍,确生,许先放,沈序维.GC-MS联用法测定镰形棘豆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学成分.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2):51.

8姜华,胡君茹,刘霞.镰形棘豆的研究进展.中草药,2006,37(2):314~315.

9陶诗清,吴先琪,胡伯林.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的含量测定.中草药,1980,11(11):493.

10魏群,贺幼平,李经才.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药理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79,59(11):677~679.

11席琳乔,马丽萍.草地毒草棘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草原与草坪,季刊,2003,(3):19.

12李玉林,廖志新,杜玉枝等.棘豆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5):75~79.

13Kinghorn A D.Alkaloids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nesVo12,A.Wi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NewYork,1981105.

14Molyneux R J et al.Loco intoxicationindolizidine alkaloids of spotted Lowcoweed.Science,1982,216,190.

15Abutalybov M G et al. Seleniumcontent in some bean plants of Azerbaidzhan.Selen Biol.,Mater.Nauchn.Konf.,2nd 1975pub1976.2140,159.

16Blinova K F ec al. Species of Oxytropis DC.used in Tibetan medicine and their flavonoid composition. Rastit. Resin.,1986, 22 2266.

17纪亚君,王柳英.青海草地棘豆属有毒植物的研究概况,四川草原,2004,(8):10~12.

18才让吉.藏药十二味翼首散合四味藏木香汤治疗流行性感冒108例.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5(3)13.

19王挺.奇正消痛贴敷贴中脘穴治疗急性胃痛寒证的临床观察.中医外治杂志,1998,7(3):21.

20辛措吉.藏医药浴配外用药治疗关节肿痛.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8,4(3):33.

21张武,武秀芹,王昕.奇正消痛贴膏引起接触性皮炎8例.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6):415.

(收稿日期:2008.7.1)

上一篇: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60例 下一篇:淫羊藿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