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收肌切断+Mayo手术治疗拇外翻临床分析

时间:2022-05-12 03:40:02

拇收肌切断+Mayo手术治疗拇外翻临床分析

【摘要】 拇外翻是引起前足疼痛畸形的常见疾病之一, 且经常成对称性。赤脚或不穿鞋的人群几乎不得拇外翻。非手术治疗已不能改善局部症状, 通常给予手术治疗。

【关键词】 拇外翻;软组织手术;疗效

河北省新乐市中医院自1990年5月~2013年4月采用拇收肌切断+Mayo手术治疗拇外翻48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 共50足, 男12例, 女36例, 左足28例, 右足22例, 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44. 7岁。拇外翻病史3~20年, 平均9.8年。术前足负重位X线片测量分析:拇外翻角(HVA)最大51°, 最小26°, 平均38°。第1, 2跖骨间夹角(IMA)最大24°, 最小18°, 平均20°。

1. 2 治疗方法 手术从两个切口进行拇收肌切断术即第一个切口位于第1、2趾间偏拇侧作长约4 cm纵切口, 这样可以充分显露趾骨近端基底部的拇收肌止点和止于外侧籽骨的拇短屈肌外侧头, 以及自拇长伸肌至跖板的整个外侧关节囊壁,向深部分离, 切断跖横韧带, 显露拇内收肌横头与斜头联合腱, 松解联合腱并于止点处切断, 将肥厚的外侧关节囊沿关节线自背侧中线至跖侧切开, 冲洗止血后逐层缝合。单纯骨赘切除,关节囊紧缩术(Mayo手术):即第二个切口, 切除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 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关节囊紧缩术,自近节趾骨内侧中点开始作内侧中线直切口, 至跖骨干与内侧突起交界处的近端2 cm处。将皮肤向背侧和跖侧松解2 cm, 以确保切开关节囊时不会损伤感觉神经。将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关节囊纵形切开, 这样可以显露第一跖骨头的增生骨赘, 使拇趾向外半脱位, 用骨刀凿除内侧突起, 锉平增生的骨赘, 向近侧拉紧关节囊, 重叠缝合关节囊, 使拇趾与第一跖骨干长轴平行, 纠正外翻, 但切勿内翻缝合。再以直径2.0 mm克氏针从拇趾远端由远及近穿于第一跖骨中。冲洗切口, 全层缝合, 无菌敷料包扎。置纱布于第1、2趾之间, 纱布厚度以维持拇趾内翻5左右。术后3周左右下地行走。6 周左右拔出克式针[1,2]。

2 结果

本组48例中, 得到随访的42例, 随访时间1年6个月~2年三个月, 平均随访1年8个月, 结果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外观正常, 穿鞋不受影响, 无拇囊炎及疼痛, 占28例, 占66.7%, 为优;拇趾轻度外翻, 穿鞋稍收影响, 无拇囊炎及疼痛, 第一跖趾关节活动正常者10例, 占23.5%,为良;拇外翻复发或拇趾过度矫正, 影响穿鞋者, 或第一跖骨头内侧仍疼痛共4例, 占9.5%, 为差。优良率为91.5%。

3 讨论

拇外翻是足部拇趾的复合畸形, 常伴有第一跖骨头内侧滑囊炎。桂鉴超等[3]认为拇外翻主要是指第一序列的异常(足部第一序列是指跖楔关节、第一跖骨、跖趾关节、近远节趾骨以及趾间关节),而不仅仅表现为跖趾关节的异常。常见病因有三个①遗传。②穿高跟尖头鞋。③各种炎症。其基本病理改变有:①拇外翻, 跖趾关节半脱位②第一跖骨内翻, 拇囊炎;③第二、三跖骨头处胼胝;④第2趾呈锤状趾;⑤第一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在X 线表现方面, 正常的第一、二跖骨间角(IMA)不大于9°, 拇外翻角(HA)不大于15°。临床上将拇外翻分为三期:早期(半脱位前期)、中期(半脱位期)和晚期(骨关节炎期)。手术方法有软组织手术和骨性手术两类手术。陆裕朴采用拇收肌切断Mayo手术治疗拇外翻效果满意[4]。手术过程中需注意三个问题:①手术切口的选择:两个切口的间距不应该小于1.5 cm, 如果切口间距太小有引起局部皮瓣缺血坏死的可能性 。②另外术中熟悉解剖, 细致操作, 注意保护拇趾背胫侧及腓侧皮神经及伴行的静脉, 如果术中不慎损伤有可能引起拇趾皮肤感觉障碍以及水肿。③克氏针直径宜选用2.0 mm左右的, 若太粗损伤过大, 太细则固定不牢。另外克氏针固定时间最少6周, 时间太短也易复发。此手术属于软组织手术,不截骨,创伤小, 花费少, 住院时间短, 患者易于接受, 也易在基层推广。

拇收肌切断+Mayo手术:可适用于轻中度拇外翻, HVA在15°~25°之间, IMA≤13°, 跖趾关节无退行性变, 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Coughlin MJ, Thompson FM. The high price of high-fashion footwear.Instr Course Lect, 1995, 44:371-7.

[2] 陈宝兴.拇外翻的治疗.中华骨科杂志, 2001,21(3):133.

[3] 桂鉴超,顾湘杰,侯明夫,等.正常足与外翻足第一序列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中华骨科杂志, 2001,21(3):137-140.

[4] 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1097-1102.

上一篇:异位嗜铬细胞瘤超声诊断价值 下一篇:脑梗死后不同类型失语与局部脑血流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