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学术超人

时间:2022-05-12 02:50:26

大明王朝学术超人

生命力强的思想与精神总会在历史的某个阶段被再度点燃,正如当下的明史,明史中的李贽。如果不遭遇恶搞,它倒是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历史文化了解的缺项与渴望。

――编者

易中天凭一部《品三国》而成为当下的公众人物,其著作出版发行达70万册。与易中天相比,400多年前的李贽毫不逊色,他的著作被当时仕人“李氏《藏书》、《焚书》人挟一册,以为奇货”。由此可见,李贽作为学者在当时的风头要远远劲过今日的易中天,即使晚明和清朝将他的书定为禁书,但民间士人仍冒险刻印,将他的“自由精神”传输至今。

1527年,大明王朝思想家李贽出生在福建晋江。就在同一年,由近代欧洲宗教改革之父――马丁・路德译著的新教圣经,被丹麦和瑞典两国国王宣布再译成丹麦文、挪威文、瑞典文和芬兰文,并正式在丹麦和瑞典两国推广新教。作为险遭教皇利奥十世和德皇查理五世迫害的马丁・路德在这一年,已经度过了他人生最黑暗的时期,近代西方的进步在经过最初文艺复兴之后,迎来了又一次高峰。

与马丁・路德相比,盛年后的李贽随着思想的成熟以及广为传播,在相差无几的年代里,李贽与马丁・路德在东西方竟成交相辉映之势。两人都天生具有叛逆精神,都冒死传播新思想,都为当时的政府所不容,但同时也均为民众所追随,并最大限度地影响了各自所处的社会。但李贽却未能如马丁・路德幸运,最终被万历朝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最终以76岁高龄自刎于狱中。

李贽于1602年的死,可以说是400多年前早期市民社会精神的熄灭,他倡导的“自由精神”的思想再一次在中华大地燃起的时候,已到了200多年后的清朝末期。

200多年“自由精神”传播的停滞,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华民族200多年社会经济的停滞乃至倒退。正是这停滞不前的200多年,当西方列强的枪炮声使清末从“闭关锁国”梦中醒来的时候,时人疑西洋兵为“天外神兵”。一向自为地球中心的国人,突然觉得落后了几个世纪。其后,虽然有识之士大呼“师夷长技以制夷”,“德先生、赛先生”的辩论也曾一度让国人兴奋,但代表市民社会“自由精神”停滞的这200多年,还是给近代中国的发展留下了硬伤,直至历史翻到又一个200年到来的今天,这个“硬伤”似乎才渐渐抹去。

李贽出现在明朝,是以明朝相对包容的学术氛围和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为前提的,当时社会已充分认识到他的价值。但当他的存在所引起的民间思潮可能会危及到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时,那么他的悲剧也必然会发生。

从个人角度说,李贽的不幸,在于他活着的时间太长,如果他在万历年间(也即1587年)离开人世,400年后,很少还会有人知道有个李贽。在历史上的默默无闻对于个人却可以省略许多苦恼。李贽生命中的所有苦恼都是在创伤和挣扎中度过,也可以作为他一生的缩影。

李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所处的大明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他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究竟有何种意义的影射?

上一篇:一生勤奋王永庆 下一篇:大飞机如何冲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