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古诗,使地理课堂别开生面

时间:2022-05-12 11:10:57

巧用古诗,使地理课堂别开生面

地理学科既不像语文具有完整性和故事性,也不像数理化具有逻辑性,环环相扣。地理既有整体性,又有独立性,既集中又分散,在学习讲解时困难较多,学生容易形成枯燥乏味之势。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从而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益呢?我发现一些古诗、俗语和地理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适当引用一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别开生面,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一、巧用古诗导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开始就像磁铁般被吸引。如,在学习影响气候因素之一海拔时,学习到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会逐渐下降,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和白居易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学习到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时,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由于气温的差异,导致不同的景观,从而导入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容易接受。

二、巧用古诗、俗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乐于接受的是感兴趣的事物。如,教学区域地理――东北地区时,引用俗语“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可是如今的北大荒已经成为我国的“北大仓”。通过这些语言“调料”将枯燥的知识加工成可口的美味佳肴。

三、巧用古诗进行知识的过渡

“过渡”即课堂情景的转换,教学环节的关联,知识的衔接,过渡必须自然贴切,表现在教学的关键点上。如,学习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海洋时,引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过渡到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海”过渡到黄河最终流入渤海;在学习我国地;晒高东低时,引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滚滚长江东逝水”,巧妙的过渡到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在学习长江三蛱和巫山时,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说明长江这一段水急浪高,落差极大,水能资源丰富,适宜修建大型水电站,顺便介绍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兴建情况和“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蛱出平湖”等我国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气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学习我国人口分布规律时,引用“人往高处走,永向低处流”说明我国东南人口稠密,是出于自l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等地理历史原因造成的。解说我国现在建设大西北,缓解东西差异的必要性,这样的过渡自然、连贯、畅通。

四、利用古诗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许多名山大川,壮丽山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东岳泰山的雄伟;“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突出了黄山的险美俊秀;“自古华山一条路”突出了华山的陡峭;“蛾眉天下秀”“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激发了热爱祖国的豪情。达到既教书又有育人的双重目的,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地里课堂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用古诗、俗语能使课堂教与学双边活跃,实现在愉快的心情基础上接受知识,并得到美的享受。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