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教学机智在课堂中的运用

时间:2022-05-12 10:36:52

浅议数学教学机智在课堂中的运用

【摘 要】在教学中,因数学知识具有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及完整性,学生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就应当尽可能地考虑问题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机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机智地、敏锐地去开发受教育者的自身潜能,提高人才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一、教学机智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教学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策对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反馈作出有效的反应和机敏的处置,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才智,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经过磨炼,运用教育科学理论逐渐形成的,是其经验、才能、智慧的结晶。教学机智有其独特的表现,其特点一般归结为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处理的巧妙性四个方面。

1.观察的敏锐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故矢”,就必须要具备准确、深刻、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抓住问题症结所在予以解决即“对症下药”,同时还必须察觉出突发事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离度,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这个“定向”或控制要求,就要抓住有效信息,充分发挥教学机智,调控教学过程。

2.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处理突发问题时,能够做出灵活反应,从而显示出思维方式的开放性、敏捷性和多变性,运用较强的应变能力,给事件以巧妙、完善的处理。

3.意志的果断性。教学机智多显示在突境中,因此,它所借助的心理机智并不是严谨续密的逻辑思维,而是简捷跳跃式的直觉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在面对偶发事件时,必须做到冷静沉着,判断准确,且行动要果断。教师的意志突出地表现为自制能力,即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约束自己的动作、言语,抑制无益的激情等。

4.处理的巧妙性。教师在处理比较棘手的突发问题时,应变策略要巧妙,即要方法巧、时机巧,既做到因势利导,又能掌握好分寸。做到适度、适时、适情,方能巧中见奇,奇中见功。

二、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常见表现

1.恰当运用幽默,创设轻松氛围

数学是一门具有理性美的学科。但由于年龄特点,学生们往往不能欣赏这种美。在他们看来,那些数字、规律和法则都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在这枯燥而紧张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能适当加一些得体的幽默,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幽默精神。恰当地运用幽默也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引起学生注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自主探索。创设轻松氛围是数学教师运用教学机智的主要表现。

2.注重过程引导,充分把握时机

在教学中,因数学知识具有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及完整性,学生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就应当尽可能地考虑问题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或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引向问题深处;或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去分析问题。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难题采取种种办法敷衍了事,避重就轻,左顾右言。在教学中,要做到注重过程的引导,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契机,充分把握引导的时机,则是一个数学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

3.灵活反馈调节,促进个性评价

数学课堂教学机智的运用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作出机巧的调节上。一般来说,学生在反馈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学生现有的数学思维结构不适应拓展新的数学思维结构的需要而产生的。这就需要教师能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继而对教学作出灵活机巧的调节,引导学生能创造性地从正反两方面去认识问题。而灵活的反馈调节常能使课堂教学起到化平淡为新奇,化消极为积极的作用。数学的严密性不是绝对的,如果刻意让学生“循规蹈矩”,满足于一个标准的答案,追求一个肯定的分数,那么就不可能有生动活泼的思想,更不可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我们必须要灵活调节,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从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出发,探究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本化评价,惟此才能适应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三、正确运用教学机智的几点建议

诚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样,教学机智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技能,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智能表现。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处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只是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加以运用。

1.爱心是前提――虚心、宽容地对待学生是教师机智地处理偶发事件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真正地去爱学生,关心、体谅学生,在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机智时,才能从偶发事件中探求出学生的潜在动机、思想奥秘,并能抓住偶发事件这一契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否则,只能使事态更加恶化。许多教育实践证明,宽容比训斥更能感化学生,有利于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师也只有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与理解,才能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2.适度的原则――要机智地处理偶发事件,教师必须做到掌握分寸,宽严相宜。我们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要多理解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宽容与信任,但宽容不是软弱无能,无原则地迁就,也不是对学生的高度不负责任,更不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默认和纵容包庇。因此;在对待偶发事件时,教师在采取任何措施与手段时都要掌握分寸,宽严相宜。

3.方法多样――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多种方法,把偶发事件的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之内。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要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灵活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要做到择机而教。诚然,偶发事件的处理是一件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创造性劳动,随时有可能发生预想不到的各种事件,情况千变万化,情形错综复杂,它需要老师果断、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能灵活处理,这的确是一件难度较大的教育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处理。

综上所述,教学机智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运用教学机智,应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把老师和学生的位置放到恰当的角度去把握,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的是主导性的作用,而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如何灵活地、机敏地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到极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只有从这一核心问题出发,处理偶发事件的随机性、果断性才有原则可循,其效果也才能达到最佳。否则,只能是叶公好龙,只图形式,而不顾实质。

上一篇:浅谈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会 下一篇:“水桶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