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技巧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

时间:2022-05-12 08:13:31

“陌生化”技巧让语文教学更有魅力

“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将这一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模式层出不穷,但仔细想想,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还是传统的一套。学生对老师的上课风格已经熟悉,久而久之,未免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学生阅读文本,主要是为考试而非欣赏,故而又会带来心理疲劳。在审美和心理的双重疲劳下,阅读教学常如一潭死水。要唤起学生的热情,不妨试着用陌生化策略来组织教学,也许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我的阅读教学中也曾尝试运用此法,大致有以下几种途径:

1.语言的陌生化

文学作品陌生化的技巧运用可谓无处不在。从文题、立意、构思到语言表达,皆可发现其匠心独运的魅力。这些陌生化的地方,是文章的活力所在,也是文章的审美所在。老师若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阅读过程,则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普通语言在文学天地里被扭曲、伸缩、颠倒,从而造成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疏远和异化。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保持新鲜感、奇特感,唤醒和更新对周围世界的情感体验。

2.形象的陌生化

文学形象的“陌生化”同样能给人以惊奇感。比较突出的例子是鲁迅笔下的阿Q,他以“精神胜利法”作为捍卫自身尊严的法宝,但他的每一次胜利”都只是向人提供了武器从而使自己的尊严更加扫地。故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揭示其性格的悖谬性;雨果笔下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外形的丑怪与内心的善良十分矛盾而又极其自然地扭结在一起。以上两例可说是性格上的陌生,而《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巨人传》中的巨人以及《格列佛游记》中的侏儒,可以说是外形上陌生的文学形象。其实就是让读者产生陌生化的效果。

3.修辞手法的陌生化

作文中的夸张、比喻、通感、联觉以及超感觉描写等,也是达到“陌生化”的途径。例:闪电,天上一道明亮的伤口 。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生命是一对括号,左边的括号是出生,右边的括号是死亡,我们的一生要做的就是填括号。

4、非常标点的陌生化

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注意标点的作用,有时别样的标点可以制造别样的感觉,即陌生化标点。有些地方无需用标点,可以营造一种特别的感觉。我所指的是一种很长的单句,在某个成分上十分烦琐,却能起到一种强调的效果。

5、文本解读的陌生化

所谓文本解读的陌生化,就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用与以往的教学思路、阅读评价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允许学生自我阅读感受的存在。

文本解读的陌生化还体现在我们可以独辟蹊径,引领学生注意那些容易忽视的地方。如: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脑袋慢”指什么?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观照,也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注意思维的周密性和深广度。

6、教学内容的陌生化

心理学上说:人们对于经常做的事和数次感受过的事物,由于对它们过分熟悉而变得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它初次发生在人们身上的那种刺激感,随着惯性的作用越来越趋于淡化乃至消失。课堂上老师如果换一下流程,换一种方式,给学生多一种特别的阅读体验,学生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说真话,抒真情》这节写作课时,我选用了真实的人和事。当我将这些不常见却感人的真实照片一张张通过大屏幕放出来,再加上我动情的介绍时,我的学生大半都哭了,他们真被感动了。我就是希望他们能在作文中讲实话,他们做到了,我的目的达到了。

老师如果能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点燃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焰,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充满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移动时代的导航商机 下一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