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嗪、654-2治疗小儿腹泻74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5-12 07:21:53

摘要目的:观察异丙嗪、654-2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3岁的小儿腹泻病例148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74例,治疗组74例,除常规治疗外,加以异丙嗪1mg/kg/日,654-2 0.4mg/(kg·日),肌肉注射。结果: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945%,治疗组为945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异丙嗪、654-2合用治疗小儿腹泻黏膜血液供应,具有收敛作用,从而改善其主动运转和吸收功能。

关键词异丙嗪654-2小儿腹泻肌肉注射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第二位常见的多发病[1]。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小儿腹泻患者148例,其中7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是,采用异丙嗪、654-2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小儿腹泻患者148例,年龄1~36个月。所有患儿病程4小时~21天,腹泻次数>5次/日,大便性状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40例,有少许黏液,无脓血108例,伴有或不伴有上感症状。入院时呕吐48例,发热48例,体温正常的100例。轻度脱水44例,中度脱水48例,重度脱水4例,不伴脱水52例,伴惊厥的1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腹泻病诊断标准[2]:起病急、可能伴有发热;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形状改变,多稀便、水样便、呈黄色、黄绿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病情以轻、中型为主;实验室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大便常规偶有少量有白细胞,粪便培养未见致病菌。

方法:14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4例,其中轻度脱水22例,中度脱水24例,不伴脱水24例,重度脱水4例,经常规治疗(补液、纠酸、补充水、电解质、抗炎、收敛、止泻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异丙嗪注射液1mg/(kg·日),654-2注射液04mg/(kg·日),肌肉注射,3~5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74例,其中轻度脱水22例,中度脱水24例,不伴脱水28例,无重度脱水,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3~5天为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关于腹泻病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3]。①显效:服药24~48小时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日或恢复到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服药48~72小时,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日,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③无效:服药72小时,大便次数仍>2次/日,性状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而更换药物者。

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74例,其中显效45例(608%),有效25例(3378%),无效4例(540%),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74例,显效24例(3243%),有效20例(2702%),无效32例(4324%),总有效率为594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不良反应:口干、面色潮红、,嗜睡、心率加快上述症状多在1~3小时内消失。

讨论

婴幼儿腹泻是长期以来一直危害我国城乡婴幼儿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易引起暴发流行,其主要病因是喂养不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为非感染性腹泻;或感染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多年以来常规采用抗感染及抗病毒、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支持治疗后,有相当一部分患儿都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近5年来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异丙嗪、654-2注射液联合治疗疗效显著(P<001)。

异丙嗪是吩噻嗪类抗组胺药,具有镇静、镇吐、与组织释放的组胺竞争H1受体,能拮抗组胺对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4]。可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区。抑制CAMP增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维持细胞正常分泌吸收功能。在腹泻治疗措施中采用异丙嗪可减慢肠细胞转变速度,即可减少肠细胞的分泌,又可促进吸收功能,避免水电解质的流失,为患儿继续进食提供了保障。因为异丙嗪有镇静作用,与654-2联用可对抗654-2引起的神经兴奋作用。

654-2拮抗注射液,为拮抗M受体的抗胆碱药、减少组胺等活性物质释放,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5]。缓解肠道的痉挛,减慢胃肠道的蠕动,从而有利于肠黏膜对钠氯等水分的吸收,同时可解除胃肠道血管痉挛,使胃肠道微血管扩张,肠道缺血、缺氧,使肠黏膜抵抗和修复损伤的功能增强从而改善其主动转运和吸收功能,使腹痛、腹泻得以迅速控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异丙嗪与654-2药源广、价廉、使用方便,同时治疗效果确切、见效快、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6.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5.

3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9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4):239.

4徐叔云.临床药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2.

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4-347.

上一篇: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退热药的利弊分析 下一篇:不同年龄段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