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会勋:坎坷何所惧 挑战无界限

时间:2022-05-12 05:09:32

你能想象一个IT业的老总出身在农村,但你想象不到他没有读过大学;

你能想象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人能做到老总的位置,但你想象不到他曾经是一个煤老板;

你能想象一个煤老板可以转行到高科技领域,但你想象不到这个煤老板是从一个贫苦的矿工做起;

你能想象一个矿工有一天成就了一份事业,但你想象不到他曾经是村里第一个敢掏乌鸦窝的孩子。

这个人就是冯会勋,他的经历让人们的想象力无限度地扩张,他把一切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让所有信奉“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这句话的人都自惭形秽。

冯会勋从一个经历过的农村孩子,变成北京永泰绿色科技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靠的是什么?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成功跨越,他靠的又是什么?

在北京一处黄金地段的写字楼里,记者带着一种神秘感见到了被誉为IT业黑马的冯会勋。这位河北汉子肩膀宽阔,声音洪亮,他的笑容里无时不在展现着他的爽朗,这样一个睿智的企业老总的身上依然散发着农民纯朴的气息。在向记者展示了公司产品后,话题聊到了他本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没有足够多的学识传授于人。”冯会勋笑着说,“我走出山沟并不是为了离开家乡,而是想要用我的双脚为后人走出一条新路。”

敢掏乌鸦窝的人

冯会勋于1962年出生在河北曲阳县一个贫瘠的山村,出生在一个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家庭,父母就是靠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苦苦支撑着整个家庭。他本以为会从父母手中接过锄头将那片土地耕作下去,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然而他的童年恰好赶上轰轰烈烈的“”。严酷的时代背景与清苦的家境,决定了冯会勋的青少年时代与绝大多数农村孩童的生活并无二致。但在个性上,冯会勋却从小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倔强和机灵,是个以淘气、好动而闻名全村的孩子。因为过于顽皮,冯会勋经常被父母训斥。可在一番典型的乡村式教训之后,他还是无法收敛自己的天性,那股子倔劲依然释放得淋漓尽致。掏鸟窝虽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游戏,掏乌鸦窝就不一样了。乌鸦窝通常藏在比其他树更高大的杨树顶上,杨树皮光滑不好攀爬,高处的树杈被风一吹摇摇晃晃,许多孩子爬到一半就吓得腿软直往下溜了。而冯会勋并没有因此放弃掏乌鸦窝。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杨树枝虽然在风中左右摇摆,但实际上枝干很粗,应该能撑得住一个孩子的重量。就这样,在伙伴们惊讶的目光中,他成了同龄人中第一个掏乌鸦窝的人,也成了村落里孩子们眼中的英雄。

回想起这段岁月,冯会勋感到,也许正是自己的这种不服输的个性和敢于挑战众人的勇气,决定了他从不屈服于艰难,也成就了他不顾一切闯天下、干事业的魄力,使他从一个成功走向下一个辉煌。

逾越艰难坚定步伐

7岁时,冯会勋到了上学的年龄,然而物资短缺的时代扼住了这个不服输的孩子的咽喉。学校开学的第一天,由于下发的课本数量不够,冯会勋被要求把机会让给比自己大的孩子。他的上学梦被生活的贫境生硬地砸碎了,他只能看着别人背着书包上学,而自己边在家帮忙干活,边企盼着明年能够有一本书发到他的手中。就这样,冯会勋直到10岁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本,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小学生。由于父母都得下地干活,弟弟们年龄还小,家务活的担子重重地压在了他稚嫩的双肩上。每天放学回家他都要下田割草喂牲口,但是在课堂上,冯会勋仍然调皮捣蛋,以至于在每一次全班选“红小兵”时都名落孙山。有时在割草的过程中由于贪玩耽误了钟点,只好背着空筐回家,少不了遭到父亲的一顿责罚。可老师却对这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又气又爱,因为他每次考试成绩名列班里前三名,而且永远是劳动课上劲头最足的学生。

在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到了11岁的年龄,就开始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劳动力。冯会勋也开始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学习的时间都农活占据了。母亲身体不好,作为长子,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每天清晨都得到一里地之外去挑水。对于繁重的劳动,冯会勋并没有怨言,而一次关于个人前途的抉择,却让他第一次顶撞了父亲,并以行动反抗到底。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未雨绸缪的父亲为冯会勋的前途考虑,认为当时的木工是一门很有盼头的行当。做木工不仅能在生产队兑工分,为谁家干活都管饭,既实惠,将来找对象也容易。没想到的是,父亲的全盘打算在儿子那里碰了钉子,执拗的冯会勋无意把人生的未来局限在这门手艺上。那时的他就产生了模糊的想法,认为自己将成为这个村出人头地的人物,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在等待着他。父亲督促他学,他就假装学不会。久而久之,父亲也只好依了他。

到了13岁,家庭带给冯会勋的压力愈发沉重。父亲为了抚养4个孩子,冒着被批判的风险,离村到县城附近做小生意。冯会勋每天清晨5点起床,给全家人做早饭,每天起早贪黑既要在生产队干活,又要帮父亲打理买卖,不得不耽误功课,过着读一天书旷一天课的日子。

就这样,冯会勋勉强读到初中,他感到半工半读的方式已经无法跟上学业。更重要的是,兄弟几个都在读书,这早就让家里不堪重负。身为大哥,他决定做出牺牲。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决定,他选择去打工来支撑这个家。当把这一决定告诉父母时,父母的第一个反应是绝对不行。父亲的失落看在他眼里,母亲的眼泪滴在他心头,这种景象令他撕心裂肺。他这才深切地体会到,之前所有来自父亲的暴躁和母亲的督促,都是对自己寄予厚望的缘故。这次父亲破天荒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逼他回头,而是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上学是一条走出山沟的路,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一辈子在黄泥巴里抠食吃。但是,冯会勋看着家徒四壁的房舍,幼小的弟弟渴求知识的眼神,坚定地回答说:“就算将来吃了没文化的苦头,我也决不怨你们二老。走出山沟的路有许多条,我相信还有另一条适合我走的。”父母的苦劝没有能挽回他的决心,他走上了漫漫打工路。

命运不公激发创业

冯会勋打工的时候,已经结束,但他把挣钱想得太简单了。由于年纪小,人家不要他。他只好回到生产队又干了半年,这时他已17岁,村里修水库要组建施工队,生产队里的人抓阄决定谁去。命运之神眷顾了冯会勋,他抽中了。可村里要18岁成年的,冯会勋一口咬定村里的统计出了错,自己已满18岁,这番软磨硬泡还真见了效。冯会勋进入了施工队,开始了农民工生涯。

第二年的春天水库工程结束后,已然成年并身强力壮的冯会勋做出了第二个关键抉择,他到当地的煤窑报名当了矿工。

当矿工给他的直接动力就是矿工的待遇优厚,能比给生产队干活所得高出三倍。当年的冯会勋只顾着为缓解家里经济困难而欣喜,丝毫没在意煤窑恶劣的生产条件。现在回顾起来,冯会勋倒捏了把冷汗:“当时是真危险啊!那个年代矿工连头顶灯都没有,用的是简陋的电石灯。我们用小平车挂煤出矿,规定一车750斤,事实上,车载满煤后足有1000斤。8个小时的班,一班30车,定量不定时。一天下来,全身跟散了架一样。”

冯会勋的矿工生计一干就是8年。这期间他离开河北老家走进了煤矿大省山西,从阳泉到曲县再到大同,许多煤窑的矿井都洒遍了他和工友们辛劳的汗水。渐渐地,他开始不满足只给人家挖煤卖力气挣钱,而学着干包工头联系做工程项目。这种转变还要从一件小事说起。

冯会勋在大同一家煤窑做矿工时,他所在班的班长性情急躁,监督属下干活时动辄破口大骂,嫌他们动作慢。大家为了饭碗也只能一忍再忍,没有人敢顶撞班长。但有一天,班长又把大家骂了一顿,其他人还像往常一样默不作声,当时在班里最年轻的冯会勋忍无可忍,质问他说:“你说谁不卖力,你点出名来。”

班长一下愣住了,半晌回答说:“我看都不卖力。”

“这都汗流浃背的,怎么不卖力了?”

“达不到我的要求。”

“那你也不该骂人,都是出来凭苦力吃饭,你干吗欺侮人?”

班长没有想到冯会勋居然敢顶撞他,让他第一次在大伙面前理屈词穷,于是到矿领导那儿告了一状,说冯会勋不服管教。矿领导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了冯会勋一顿。看到领导明显偏袒无理的一方,冯会勋感到很委屈。就在这样一个不公平的境况下,他萌发出了创业的念头:有朝一日要揽个工程,为自己干。一来争口气给这些坐办公室的人看看,他们能干的自己也能干;二来保证工友们不再遭人辱骂。

面矿八年破茧成蝶

茶叶,是经过冲泡才会释放出茶的清香;彩虹,是经过了风雨雷电才会显现出自己的美丽;而人生,是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坎坷才能展现出风采的。

冯会勋开始留意承包煤矿项目,虽然他为人讲义气,有头脑,召集一帮工友不在话下。可说到托关系,找门路,就不是矿工这段经历能教给他的了。发包方都嫌他年纪轻,阅历浅,并不给他机会。但他没有放弃,接下来的8年里他边做着矿工,边寻找着机会。而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6岁那年,他意外地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那时有个矿叫古嘴煤矿,是当地县域有名的老大难工程。由于地质结构和地理环境,需要采取最困难的竖井挖煤作业。地下有水,水流很大,前任包工队作业时出了事故,摔死过人,以至于很长时间都无人敢接手。而县里限期年底完工,矿长为了保住乌纱,情急之下许下诺言,谁敢干就让谁承包,设备、费用矿上全包了。听到这个消息,冯会勋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自己8年来等待的机会吗?如果能完成这个工程,那就等于为自己铺好了承包煤矿工程的垫脚石。

他带着承包这个工程的想法回家跟家人商量,却遭到了父亲强烈反对。老人家毕竟有丰富的经验,一番头头是道的话让冯会勋也犹豫起来:“人家干了这么长时间,凭什么把香饽饽让给你?肯定是工程没法干。你刚刚结了婚,可你弟弟们的婚事还指望着你挣钱,你可别拿钱打水漂还赔进性命。”

冯会勋不是对潜在的困难浑然不觉,但是他想到人生的机遇稍纵即逝,承包的风险虽然很大,但不拼搏将永远一无所获。他对父亲郑重其事地做了保证:“干成与干不成都在我。成了,钱我如数上交二老;不成,我就是借钱也要把这一年打工能挣的钱给你寄回来,帮弟弟们完婚。”

冯会勋的执拗这次真气坏了父亲,父亲执意不给他一分钱路费,以便让他死了这条心。正当冯会勋犯难时,同情他处境的母亲偷偷塞给他一百块钱。这雪中送炭的一百元钱就成了冯会勋创业的第一笔启动资金。带着对双亲的感激,对兄弟的承诺和对未来的憧憬,冯会勋领着一支临时组建的包工队进驻古嘴煤矿,签了合同,撸开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在煤矿作业中,竖井掘进被公认为是最艰苦、难度系数最高的工程。冯会勋亲自下井到现场一看,心顿时凉了半截。井底面积十分狭小,水龙头、电缆、管道与钢丝绳盘根错节,如果施工也就意味着要在水里泡着干半年以上,简直无从着手。他这才明白父亲的话绝非危言耸听,由于自己太过乐观地估计了形势以至于中了他人的激将法。

冯会勋在井底踯蹰了一个小时,他不知道如何对井上翘首以盼的工友们开口。撤走,只是赔大伙一笔路费;硬着头皮干,困难大大超出想像。一时间他嘴里全是苦味儿,是那种满怀希望后又极度失望的苦涩,但童年那股不服输的情感又时时撞击着他的心。

“别人都爬不了的杨树顶我能爬,别人干不了的工程我也能干!”掏乌鸦窝的那个自信的孩子王回来了。

冯会勋横下一条心,返回井上。大家都围拢着他,七嘴八舌地问能不能干。

他决然地说:“能干。”

“怎么干?”

“我教你们干。”这个平生第一次接触竖井掘进的人有力地回答,激发了大家的信心。

冯会勋一边搜罗有竖井经验的矿工,如饥似渴地学习竖井掘进的知识;一边鼓动着大伙的信心,热火朝天地动工起来。

以前他看包工头坐办公室,泡龙井茶,羡慕他们的清闲自在,可这个角色换成了他自己,他不能像他们那样置矿工生死于度外,他要与矿工一起干,才能让矿工放心,才能鼓舞大家的士气。矿长向他要进度,领导向他要指标,工人向他要工资,唯独他受夹板气。工程难度高,又不能延期,安全生产成了盘桓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他只有以身作则,天天下井视察,同矿长沟通,给工人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几乎每天都废寝忘食地工作着的冯会勋,丝毫没有觉察到危险就要降临。一次他坐缆车下井时,缆车摇摆不当,他的头撞向冰冷的“人”字形水管,万幸的是他本能地一躲,安全帽卡在了水管缝中,他才与死神擦肩而过。出了这事后,冯会勋依然没有放弃,他更担心长时间在井下工作的矿工。有一段时间,他在屋子里但凡听到雨靴咔吱咔吱陷在泥里走动的声音,心就开始狂跳不止。因为他知道只有井下矿工才穿雨靴,而来找他很有可能就是井里出事了。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也许就是那时的困境让我养成了20年来一直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的习惯。”冯会勋感慨地说,“我要对我的工人负责。我是从煤窑中走出来的,经历过生死的考验。在每个矿上,我都身体力行,亲自下井监督,安全设施一应俱全。需要打柱子的打柱子,需要加棚子的加棚子。我的原则就是不安全就不前进、不生产。这个宗旨大会上讲,小会上提,需要什么安全设备一定配备。”

承受着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古嘴煤矿的工程艰难进行。签合同之前对方打保票再挖6米就见煤,而实际上,冯会勋和他的工人们又挖了57米才见煤。1988年1月3日,这是矿井见煤的第一天,是古嘴煤矿历史性转折的一天,也是冯会勋煤矿产业的开篇。被上级督促了一年的矿长欣喜若狂,下令全矿停工一天摆席庆祝。那一天冯会勋和矿工们被请上座,矿长自坐下座,矿上其他职工端盘子。大家欢唱着直至一醉方休。工程完工后,冯会勋得到了2000元的奖金,这在当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对于冯会勋来说,最大的收获是这项工程的成功奠定了他在煤矿行业的地位和口碑,他已经是一个被众人交口称赞的有实力、有胆魄的承包人了。他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冯会勋又在古嘴煤矿干了6年,获利30余万,淘到了第一桶金。他不仅脱了贫,也帮父母、兄弟和乡亲们盖了新房。后来他私下里听说父亲后悔当初阻止他干项目时不禁百感交集。时至今日他也不觉得父亲当年的话是错的,如果他有父亲当年的洞察力,站在父亲的角度为儿子考虑,也许他会选择放弃。连续五六年煤炭行业的不景气,使冯会勋遇到了事业的瓶颈期。但他毅然选择挑战!直到2000年,全球能源价格逐步走高,他和朋友共同入了两家煤矿和大同市建井公司的股份,这才迎来了他人生与事业的井喷期。

超越自我勇于创新

正当冯会勋的事业如日中天时,家里出了变故,原本身体硬朗的父亲因心肌梗塞病逝了。这成了冯会勋一生的遗憾,他把更多的亲情都投入到母亲身上,陪着母亲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陪伴母亲的同时,他也怀念父亲,在记忆中品味着与父亲相处的每一个细节。“走出山沟”,这是他对父亲的保证。“我走出山沟了吗?”尽管冯会勋事业有成,但他痛感自己人生路程已行过半,从山沟走下了煤矿,却从来没走出过煤炭圈。冯会勋的血液又一次在他的血管里沸腾起来。生命不停息,奋斗不该止步,他渴望着新的挑战。

就在冯会勋咨询哪个行业既有前景又稳妥时,一位从事市场营销多年的老朋友的建议让他眼前一亮。“IT行业”,那位朋友经过缜密的考察后对他说,“市场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拥有电脑接近1.5亿台,并且还在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U盘产品作为近年来IT界科技成果的移动闪存,既方便又实用,任何需要移动办公的人都离不了它,已成为电脑用户必备的数码产品。另一方面,通过电话进行信息传递与洽谈交流的方式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标志,而众多中小企业、工薪家庭特别是学生,却由于电信业多年的行业垄断,使得话费居高不下。这不但抑制了通话消费需求,也阻碍了信息流通。所以,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让用户通过U盘进行交流,不但可以破除现有的通讯障碍,打造通讯新概念,而且还将开启一个巨大的金矿。”

少年时代没圆的读书梦让冯会勋对科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虽然没有读完书,但一定得为后人、为现在的年轻人做点什么,同时他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了解,这确实是一块潜力巨大而且还蕴藏着大量资源的宝地。有人不解地问他:“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越少越值钱,现在正走俏。你何必还要冒二次创业的风险呢?”冯会勋答道:“煤总有挖完的一天,本质上还是靠地吃饭。但掌握了科技,就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

尊重人才 用人不疑

从矿井到IT业,冯会勋投身于一个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领域并且获得成功,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呢?冯会勋的回答是简单的两个字:用人。他认为一切决策最后都要靠人来贯彻和执行。他的用人之道就是交给下属一定的权限,在此权限内决不干涉他们的行动,相信他们,更珍惜他们。他说:“我从不轻易放走一个人才,我有一套激励机制,给人才的待遇不亚于任何企业,对人才的承诺一定兑现!因为我尊重人才!”

2006年6月,在朋友的帮助下,冯会勋投资的永泰绿色科技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冯会勋虽然出任董事长,但鉴于自己没有充分的技术背景,他没有大包大揽,而是让更熟悉IT行业和市场的朋友放手去做。万事开头难,研发新产品需要人才、信息、经费等。冯会勋给予企业员工的充分信任,成为他们搞科研坚强有力的后盾。这个陌生领域的全新项目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远远大于古嘴煤矿给冯会勋带来的挑战。但是相反,他没有畏惧,因为他是员工们眼中信任的老板,而他一贯认为能网罗多少人才,就能干多大事业!

2006年10月,冯会勋和朋友付出的心血终于得到了回报。全球独家的高科技产品―惠兴智能U盘问世了。这款U盘采用进口A级三星芯片,读写速度快,随机赠送大容量网络硬盘,更重要的是,它融合了永泰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软件。将它连接上网络的电脑,用户就可以拨打国际、国内长途及市话,通话质量清晰、稳定,而且话费比使用固话、手机低廉得多。不仅如此,惠兴智能U盘主要面向企业和机关客户,能够把特定用户的公司网站、促销广告、产品flash视频、机构信息嵌入U盘。当用户打开U盘,就会自动运行该企业或机关的自定信息,并随时在线升级,即使格式化U盘,这些信息也不会被删除。这款U盘正是企业和机关送给客户、员工的最佳礼品。

惠兴智能U盘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有人预言这不亚于U盘技术的一场革命。中国移动、中信银行等著名公司都纷纷订制了印有自己企业logo和嵌有自己商业信息的批量U盘。一些政府机关致电垂询,还有不少老板来洽谈合资的合作构想。这些积极的反馈让冯会勋感到,自己的冒险再一次获得了骄人的成功。

造福人类 回报社会

守着聚宝盆日进斗金,冯会勋并没有坐下来享受生活,他说:“我是穷苦出身,觉得每个人都要对别人有责任感,企业家对社会也要有责任感。我能有今天,得感谢党的开放政策,感谢社会各界的帮助。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的钱只有通过为社会作贡献,才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

如今的冯会勋已事业有成,但他还是觉得不够,他还想再做两件事:一、与其给孩子们留金钱,不如给孩子们留事业。冯会勋决定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大精神,办一所新型大学,选取全新的教材,课程涵盖基础教育到职业培训。要拓宽大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并落实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资金,扶持创业者,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二、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办一所让无家可归的孩子们也能找到幸福的孤儿院,或者办一所能让老人们远离孤独、安享晚年的敬老院。虽然这些计划都还在冯会勋的设想阶段,但是我们相信,他以后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朝着这个计划的方向前行着。

今天,财富对冯会勋来说,只是个数字游戏。他更看重的,是对人生价值的又一次挖掘,他更想体验的,是又一次直面挑战并战而胜之。虽然身处流光溢彩的首都,但是他没忘记这个社会还有许多和他曾经一样困苦的人,他要伸出援助的手把温暖送到力所能及的地方。

冯会勋履行了对父亲的承诺,走出了山沟,走出了煤矿,走进了北京,走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我虽然学历不高,但我要把享受科技、接受文化的机会带给其他人。”这是冯会勋的下一个承诺。

上一篇:子鼠 第2期 下一篇:开店一年打4个月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