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实施名牌战略的现状及思考

时间:2022-05-12 02:11:14

安徽省实施名牌战略的现状及思考

摘要: 根据对全省名牌企业的调研,梳理出安徽省实施名牌战略的基本情况,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实施名牌战略的思考。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vince-wide research of the brand-name enterprises, it has teased ou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implementing brand strategy in Anhui Province,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of implementing brand strategy.

关键词: 名牌;名牌战略;问题;思考

Key words: famous brand;brand-name strategy;problem;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159-03

0 引言

名牌是一个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对外形象的集中体现。实施名牌战略,对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对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至1995年,实施名牌战略以来,安徽省已经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如,奇瑞已经成为中国第一自主品牌,江淮则在南美畅销流行。实施名牌战略已为安徽经济的助推动力。

1 安徽省实施名牌战略现状

1.1 名牌基础工作 全省各地十分重视名牌工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省16个市政府都对加强质量工作、推进名牌战略进行了专门部署,相继出台了关于名牌发展的扶持政策,制定了名牌战略实施规划,把实施名牌战略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16个市全部设立了政府质量奖,省直各行业、各相关部门也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推进名牌战略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将推进名牌发展战略作为工作开展的重要举措。省政府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安徽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省名推委先后制定了《安徽名牌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安徽名牌产品评价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1.2 名牌经济效益 名牌战略实施以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根据我们的一项抽样统计,2012年,安徽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完成工业产值5722.8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19.57%;完成销售额为5360.3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12.2%,比上年增长16.8%。名牌产品产值3784.01亿元,是2007年产值(1563.72亿元)的2.42倍,占名牌企业产值的66.12%,比上年增长11.4%;销售额3486.86亿元,是2007年销售额(1742.96亿元)的2倍,占企业销售额的65.05%。

1.3 名牌数量 截至2012年,我省共有1051家企业获得名牌荣誉(包括原中国名牌和安徽名牌,以及服务业名牌),其中工业生产企业1026家。目前,我省共有37个中国名牌。共涉及7个行业。其中,机械行业和农业行业(含粮食)最多,各有8个,轻工7个,纺织6个,冶金和化工各4个。截至2012年,全省有效期内省级名牌总数1269个,位居中部地区前列。

1.4 名牌数量分布 从近四年我省名牌累计新增数量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合肥108个,数量超过50个的还有芜湖、宣城、安庆、六安、马鞍山5市,其他10个地市的累计新增数量均在19个以上。其中,合芜蚌地区(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地市)累计新增数量达155个,占全省比重为29%,皖江城市带(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九市)的累计新增数量达318个,占全省比重为59%。从产业分布看,安徽名牌产品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

2 存在的问题

2.1 名牌企业区域分布不集中、结构分布不均 我省1269个名牌产品,1051家名牌企业多数集中在合肥、芜湖、宣城、安庆、六安、马鞍山、滁州、黄山等8市。我省农业及服务业的名牌产品为数稀少,工业名牌产品为数众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名牌战略的规模效应难以得到有效分享。

2.2 名牌总体价值不高 据World Brand Lab统计,201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安徽省有6个,占总数量的1.2%,安徽省上榜品牌的总价值约370亿元,仅占500强品牌总价值65837.64亿元的0.6%。

2012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安徽有12家,占总数量的2.4%;营业收入方面,我省12家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共计6122.52亿元,约占总营业收入448969.65亿元的1.4%;利润方面,我省12家上榜企业的利润共计85.29亿元,仅占500强企业总利润20967.05亿元的0.4%左右。

2.3 名牌产品竞争力相对薄弱 我省实施名牌战略的底子薄、基础差,优势不强,名牌产品的含金量相对较低。截至2012年,浙江省名牌产品数达2528、山东省2467、福建省2153、江苏省2118、安徽省1269排名第五、上海市1122、河南843、湖北800、湖南583、山西440、江西省194。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我省许多名牌产品规模、产量、产值、市场占有率都有较大差距,品牌竞争力不强。

2.4 名牌产品创新力度不足 我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传统发展模式居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不够,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经调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才占到58%,尚有10%的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部分企业还存在着没有专职质量人员的情况;在调查的企业中,有32.4%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技术中心,58.7%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工程研发中心。

2.5 企业创名牌的主体意识薄弱、缺乏规划 作为创名牌的主体,一些企业经营者没能看到名牌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企业在得到名牌产品后存在“名牌到手、终身享用”的思想,对名牌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甚至有些企业对名牌战略根本不了解,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名牌的定位以及与名牌有关的营销根本不清楚,对如何维护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认识不足,缺乏措施。在调查中,24%的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品牌经理职能的概念,大多数企业仅是通过其他部门职能来完成名牌的一些工作比如办公室、质量部门、营销部门等,大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很少有企业把名牌战略融入到企业的整体规划中。

2.6 名牌产品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由于我国市场结构还不够合理,存在着不当竞争和过度竞争的现象,与此相关的政府职能的配套改革、法律法规以及打假机制还不完善。比如无为的电线电缆行业、皖北的白酒行业、淮北的工业铝产业等,存在着无序竞争,重复建设,行业管理混乱等乱象。调研显示,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有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中不良的“示范效应”、政策执行方式的偏差、约束机制不健全等。

2.7 创名牌缺乏过硬的推动措施 虽然各级政府对打造品牌经济十分重视,但在发展名牌具体工作中缺乏一定的优惠措施,如税收、融资、贷款等方面;而目前的政策对这方面要求十分苛刻,比如获得“安徽名牌”的企业,不能像获得“著名商标”那样进行质押贷款。调研中,很多企业希望相关部门针对获得“安徽名牌”荣誉的企业,能够给予税收、土地、政策方面的实惠,而不仅是荣誉方面的鼓励。

3 对名牌战略的思考

3.1 协调好名牌战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3.1.1 实施名牌战略要与优势产业相结合,壮大安徽经济 要发挥好名牌战略的杠杆作用,一定要把名牌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有效结合起来。在培育、发展名牌时,要进一步发挥高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作用,建议各地要以高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的空间布局,把生产要素投向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注重培育特色,形成有特色的工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形成竞争优势。

3.1.2 名牌战略要做精我省传统特色行业 安徽省传统特色产业行业较多,人文有文房四宝、徽菜、戏剧等;特色农产品众多,如淮北地区的砀山酥梨、阜南黄岗柳编、亳州中药材等,江淮丘陵地区的皖西白鹅、吴山贡鹅、八公山豆腐等,大别山区的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翠眉等,沿江沿淮地区的优质水产品小龙虾、巢湖银鱼等;皖南山区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宁国山核桃、种类繁多;我们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皖南的黄山、九华山、大别山区、江淮文化、皖北人文等。在实施名牌战略时,不仅要考虑到我省的重点行业,产值规模行业,也应该关注社会效益显著的行业,发挥传统特色产业的优势作用。

3.2 加大对名牌战略的支持力度

3.2.1 优先支持 对获得“安徽名牌”的产品,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列入政府重点支持的企业,名牌战略实施力度大的企业,符合国家有关需求,可优先安排土地、贷款、项目和资金支持等计划。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安排名牌产品出口企业所需的进出口配额,并在检验、税收等方面提供便利。

3.2.2 财税金融政策 重点扶持名牌企业,允许名牌企业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费,并计入生产成本,用于产品研制和开发。对名牌企业的前期投入、开发等费用允许税前扣除。拓宽名牌企业融资渠道,探索名牌产品融资的机制条件,协助有条件的名牌企业申请国家各类政策性资金。

3.3 建立健全名牌保护机制

3.3.1 强化对名牌产品的保护 加大“打假保名”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统一的打假协调机制。切实帮助企业增强名牌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和各种技术手段保护名牌,发挥企业自身防范假冒伪劣侵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的主动性。深化和完善现有区域质监合作互认工作机制,努力拓展区域质监合作范围,为我省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售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3.3.2 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加快诚信体系建设,通过代码库,建立质量信用平台,公布不诚信企业,定期第三方权威的顾客满意度。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定期社会责任报告,履行责任。

3.4 完善名牌评价工作机制

3.4.1 规范评审工作,控制数量和质量 要不断扩大名牌评价范围,完善服务名牌的评价工作,加大服务业品牌的评选比重。在评选的过程中,严格把关,规范相关的检测标准,严格控制名牌产品的数量,质量。加强对安徽名牌产品的动态监管,随机抽查,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发现不符合要求,弄虚作假的,必须给予惩罚,剥夺其“安徽名牌产品”称号,真正做到优胜劣汰,确保名牌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3.4.2 建立数据库 建立安徽省名牌产品数据库,分行业和地区做好名牌的信息化工作,实现对名牌的动态管理,并且在名牌进行复审的过程中,可采取企业网上发送材料,政府网上审核的办法,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

3.5 开展相关的研究、咨询和培训服务

3.5.1 开展相关的研究 紧密跟踪国际、国内品牌价值测算、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宏观质量等研究,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开展相关的全省性活动,推动企业和全社会品牌意识的强化;建立名牌数据库、专家库。

3.5.2 提供咨询服务 专门机构应联合有关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等,协助企业制定和实施创名牌产品规划,为企业提供企业管理、政策法规、经验交流、信息沟通、行业标准等咨询服务。组织开展培训、名牌研讨会、相关讲座、定期组织论坛等,传播品牌文化,强化企业品牌人才队伍建设。

3.6 加大名牌宣传力度 除常规的展销推介以外,需要创新宣传形式,可以通过网络、专门展区等方式大力宣传,也可以组织参与如长三角质量评比等活动,大力推广宣传安徽知名品牌产品。宏观上,应该制定长期的计划措施,向省外、国外宣传推介具有较好品牌形象的企业或产品,同时要着重宣传推介安徽整体形象以及一些城市品牌,展示安徽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刘仲康.名牌战略[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66-166.

[2]佘元冠.品牌与名牌:企业名牌战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3]陈燕平.政府与名牌战略[J].企业管理,2000(6).

[4]沈翠珍.论政府在实施农业名牌战略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3(10).

[5]陈银法.名牌战略与政府职能转变[J].河北学刊,2003,23(5):201-203.

上一篇:开展医疗绿卡服务与改善投资软环境之间关系的... 下一篇:通过设备日志分析识别业务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