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县城东郊战国铜戈考古探究

时间:2022-05-11 07:14:22

宽甸县城东郊战国铜戈考古探究

[摘要]宽句满族自治县文管所的专业人员在县镇周围进行文物遗址复查时,在一户村民家中发现两把古代铜戈,该文从考古学角度对其作相关探讨。

[关键词]铜戈;兵器;泰国;燕国

中图分类号:P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103-01

据村民介绍,这两把铜戈是几天前朋友送给他的。朋友当时说,这两把铜戈是在宽甸镇东边一个村子里建水塔时,雇用的民工在施工中发现的。

这两把铜戈,均为青铜材质,周身锈迹斑驳,主体结构大致相似,但在厚薄,铜质,援的长度,穿的形制上还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其中的一把戈的援,发现时已活的民工无意碰断了。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两把古戈分别定名为l号戈和2号戈。援部折断的那把戈定名为I号戈,另一把完整的戈定名为2号戈。

1号戈,通高11厘米,阑长10.6厘米,宽0.6厘米,阑厚0.7厘米。戈宽17.6厘米,前锋至阑长10.5厘米。内长6.5厘米,宽3.6厘米,底边抹角无锋。内中设有一穿,长2.4厘米,宽0.4厘米。阑靠胡一侧设有三个穿,长短不等,最长1.5厘米,最短0.2厘米,宽0.4-0.5厘米,戈体厚0.4厘米。其造型特点为尖锋似剑,援短、平直,胡直接与尖锋相连,大致呈c形。

2号铜戈,通高11.5厘米,其阑长10.3厘米,阑厚0.3厘米。戈宽21厘米。内长7.4厘米,宽2.3厘米。内中设一穿,阑里侧设三穿,四穿均为圆形,直径大约0.4厘米。前锋尖至阑通长13.7厘米,最宽处3厘米。其造型特点为援呈外弧形,前挺,下仞突出,大致与现在农具的镰刀头有点相似。后锋下部抹圆,上角呈尖状上挑。胡底与阑相连,呈不规则的c字形。

根据两把古戈的形制、工艺特点,通过对比的方法,专家们认为这两把铜戈均属于战国末期北方燕国铸造使用的兵器。为了搞清古戈出土的准确地点及当时的详细情况,宽甸县文管所的相关人员对发现铜戈的地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据当事人介绍,铜戈的准确出土地点在宽甸镇欢喜岭村坛山西侧的山坡上。其中1号戈是在坛山顶部西侧偏南的位置上发现的。2号戈是在坛山西侧偏北的山脚下发现的,两把铜戈之间相距大约20米。同时,在发现2号戈的周围2米多的范围内,还发现有古刀币的残片。

戈,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流行使用的一种长兵器。因为戈可以在大范围内挥击,能勾能啄,可推可挡,具有很强的攻击性。戈还特别适用于在大兵团型的车战、阵战中与其它兵器协调配合使用,更充分地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因此,戈是当时中原各国军队所配备的主要兵器。边疆地区,特别是当时的丹东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不适合大规模的车战、阵战,本地区所发生的战争主要以单兵格斗,小规模攻守的形式为主。战争中使用的兵器主要是刀、剑、弓弩和长矛,用戈的现象非常少见。我们地区发现的古戈,基本上都是产自于当时的燕国和秦国。

战国中后期,燕秦的势力先后进入丹东地区。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00年前后,燕国经历过燕昭王改革,国力空前强盛,派大将秦开北却东胡,进军辽东,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此后,丹东属于燕国辽东郡辖地。公元222年,秦始皇派大将王贲率秦军大举东进:“拔辽东,掳燕王喜,率灭燕”,确立了对辽东的统治。燕、秦势力进入辽东地区后,自然就把一些中原地区流行使用的兵器带到丹东地区。

在以往的考古调查中,我们曾多次发现这一时期的燕国、秦国兵器在本地区出土。与燕国、秦国生产的兵器相比。本地战国中后期铸造的兵器,在工艺质量、材质、形制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但与秦国兵器相比,燕国兵器不管在质量上,还是工艺流程、造型设计方面,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

秦国在铸造兵器所使用的材质明显的优于燕国。我们地区发现的燕国剑、戈大多锈迹斑驳,而发现的秦剑、秦戈,大多都能保持原来的质量效果。通过对秦国兵器进行的细致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秦的兵器在铸造过程中没有走形、跑尺、比例不协调方面的问题。而燕国兵器则普遍带有上述问题。特别是在造型设计方面,秦国非常注意增强兵器在格斗中的承受力和对敌人的杀伤力,而燕国铸造的兵器中这一点表现的则不明显。

是什么原因造成同一遗址中,被发现的两把时代相同、使用群体相同的古戈,在造形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呢?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请教了相关的专家。专家们认为:虽然两把铜戈是在同一遗址中被发现的,但它们是在燕国经济状况不同的时期生产铸造的。因此可以说,当初的国家经济实力状况,造成了同一遗址中,出土的同一时期、同一使用群体、同一种兵器在质量、规格、形制方面的差异。1号戈,应该是战国中期,燕昭王实行变革,国家的综合国力比较强盛时期生产的。所以1号铜戈,在铜质、造形结构等方面表现出的质量特点明显胜于燕国其它时期铸造的铜戈。而2号戈,则是在战国末期,燕国国势已经衰弱时期铸造的。所以,2号戈在铜质、造型等方面反映出的质量特点明显较差。

而且,当时一般的诸候国在兵器的配发上都没有统一的更换制度,而是采用随用随领,随坏随换的方法配备兵器,就会造成在一个群体中,出现同类武器质量、形制不同的问题。

通过现场调查,我们认为古戈的出土地,欢喜岭村坛山,应该是一处比较重要的古代军事活动遗址。坛山,是一处直径30米,相对高度6米左右,大致呈馒头形的自然土丘。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一处山间平原地带中的丘陵土岗更为准确。坛山的四周是近百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带,从远处望去,坛山像个坛子立在田野之中,所以当地村民称之为坛山。坛山也称之为台山,因为它像个为站岗放哨所设立的台子,扼守着东南侧宽甸通鸭绿江的古道。坛山在军事上可以说是一处重要的战略要地,在这里发现古代铜戈,说明在2000多年以前的燕国时期,此地曾发挥过重要的军事作用。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战国中后期,燕国在宽甸地区的社会政治、军事状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蝶周相梦的哲学思考 下一篇: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