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PPH术与常规PPH术治疗排便障碍综合征的临床价值分析

时间:2022-05-11 04:54:25

改良PPH术与常规PPH术治疗排便障碍综合征的临床价值分析

【摘 要】 目的:对应用改良PPH术与常规PPH术两种方式对患有排便障碍综合征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8例患有排便障碍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常规PPH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改良PPH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排便障碍综合征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PH术操作时间、排便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改良PPH术对患有排便障碍综合征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改良PPH 常规PPH 排便障碍综合征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89-01

排便障碍综合征是临床肛肠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于盆底功能出现紊乱而最终导致出现便秘和直肠排空困难等症状,粪便在正常排出的过程中,由于下段直肠解剖学出现异常而遇到妨碍。本次研究对排便障碍综合征患者实施改良PPH术与常规PPH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8例患有排便障碍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中男性9例,女性35例;患者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41.9±1.6)岁;患病时间1-14个月,平均患病时间(5.3±0.4)个月;直肠前突患者10例,耻骨直肠肌肥厚患者13例,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21例;治疗组中男性8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1.7±1.5)岁;患病时间1-13个月,平均患病时间(5.4±0.6)个月;直肠前突患者11例,耻骨直肠肌肥厚患者14例,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19例。上述四项自然指标两组患者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病例入选标准

① 病情确诊为排便障碍综合征;② 患者年龄在20-70岁之间;③ 发病时间在15个月以内;④ 以往没有接受过PPH术治疗;⑤ 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且身体状况能够耐受;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肛肠及消化道疾病的可能;⑦ 能够充分配合围术期治疗,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1.3 病例排除标准

① 病情没有确诊为排便障碍综合征;② 患者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70岁;③ 发病时间超过15个月;④ 以往接受过PPH术治疗;⑤ 患者选择采用非手术方式治疗,或其身体状况很难耐受手术;⑥ 合并患有其他肛肠及消化道疾病;⑦ 围手术期不能充分配合治疗方案的实施,或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手术方式

采用常规PPH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改良PPH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主要操作方法为:患者取左侧屈髋屈膝卧位,实施静脉复合全麻联合局麻后,扩肛至能够容纳四指,对扩肛器进行固定,双荷包缝合处理。女性缝至直肠前壁时,用手指进行引导,防止穿透阴道壁。荷包每缝合完成1个,通过指诊方式检查缝线是否处于同一水平面,不完善的需要进行重新缝合处理。缝合完成后,置入吻合器,并旋开至最大程度,将两个荷包缝线分别轻度包绕中心杆打结。用引线器将线引出,移动吻合器,将两个荷包缝线拉紧,使吻合器黏膜仓槽中均匀收入脱垂的直肠黏膜。旋紧吻合器的过程中将缝线拉紧,同时将吻合器沿着直肠腔顶入至第1个荷包线的下方,完成环切吻合操作,保持关闭状态20s左右以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取出吻合器,检查吻合情况并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处理[1]。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PPH术操作时间、排便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排便障碍综合征病情治疗效果、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排便费力、有疼痛感等症状彻底消失,排便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没有对生活、工作、学习造成影响;有效:排便费力、有疼痛感等症状表现明显好转,排便功能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改善,基本没有对生活、工作、学习造成影响;无效:排便费力、有疼痛感等症状表现没有好转,排便功能仍然存在明显异常,生活、工作、学习受到严重影响[2]。

1.7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所得计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P值比较结果小于0.05,则数据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排便障碍综合征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接受常规PPH术治疗,10例排便障碍综合征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21例有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70.5%;治疗组接受改良PPH术治疗,14例排便障碍综合征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26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90.9%。该项指标数据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 PPH术操作时间、排便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PPH术共计操作(93.28±11.25)min,术后(5.18±1.02)d排便功能恢复正常,术后住院治疗(8.86±1.14)d;治疗组PPH术共计操作(68.05±10.33)min,术后(3.06±0.47)d排便功能恢复正常,术后住院治疗(6.14±1.08)d。三项观察指标各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

3 讨论

改良PPH术是在临床传统PPH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该项治疗技术是将扩肛、黏膜切除、松驰组织收紧等操作融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点主要为:充分进行扩肛处理,使耻骨直肠肌肥厚或痉挛现象消除;荷包缝合增加一圈,将多余的直肠黏膜切除,使排便时黏膜滑动引起的内疝被彻底清除;缝合的实际深度达到黏膜下肌位置,吻合口疤痕愈合后,黏膜下层与肌层疤痕粘连,降低直肠黏膜顺应性,使直肠前壁力量增强,使直肠前突程度减轻[3]。

参考文献

[1] 黄华丽,孟祥鸿,黄晓东.PPH及其改良术治疗混合痔合并排便障碍型便秘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496.

[2] 童景飞,王业皇.PPH及其改良术对肛肠疾病的治疗进展[J].结直肠外科,2010,16(1):64.

[3] 王正亮,刘连成,安少雄,等.PPH手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研究[J].结直肠外科,2011,l7(4):211.

上一篇:外科烧伤病人的护理 下一篇:路径式护理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