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师的编导意识探讨

时间:2022-05-11 03:02:38

摄像师的编导意识探讨

摘要:本文从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入手,首先详细地阐述了编导意识的内涵与作用,然后阐明了电视摄像师必须要有编导意识,提出了摄像师建立起编导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摄像师;编导;意识

中国分类号:J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43-2

摄像和编导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性职务。优秀的编导离不开优秀的摄像,优秀的摄像也需要优秀的编导提供平台。他们的工作是交织协调、相互契合的关系。

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摄像师总是在被动地工作,一切听从编导的安排,到达拍摄地点只负责操机,拍完素材就算完成了事。这样的摄像师不是合格称职的摄像师。摄像师理应比编导有更好的画面感觉,对画面元素的理解认识和摄像技巧的合理运用都应该比编导强,他可以帮助编导摄制更好更合理的画面,并最终确立整个节目的摄制风格。也就是说,摄像师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编导意识,然后才能称职地完成摄像任务。

编导意识就是在从事一部电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参与人员用电视技术讲述事件的意识。其次,编导意识是对风格与美学的取向。摄像不是谁都能做的工作,必须具备高度的电视文化素养,通过寻景器的画框,集中了场景中的色彩和影调,以及不同形式的构图,用自身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糅合去体现未来屏幕画面的情绪、气氛和节奏。

一、摄像师必须要有编导意识

摄像师的编导意识是:用摄像机为电视作品提供有效的画面,为电视作品完成二度创作。画面的提供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学审美艺术。

(一)对团队配合的认识

编导意识不仅仅是编导的职责,它同时存在于撰稿人、摄像师、后期编辑人员的心目中。一部完美的电视作品,从它开始策划的那一刻起,摄像师就应当积极介入,这种介入是以用镜头描述作品的方式介入。当摄像师的镜头成为一支画笔的时候,摄像师就必须具备能与编导一起取得素材的能力。明确这是一部什么风格的作品?这部作品的结构如何建立?解说词的语境是什么?拍摄的工作季节如何确定?内景与外景的规划比例如何确立?是否有模拟拍摄?灯光师如何选择?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可以考虑到编导选择什么样的人进行解说,他的声音条件对画面的烘托效果。因此,摄像师也就并非单纯的代人捉刀。

(二)对受众心理的把握

电视纪实片《老太与桥》,源自一个新闻报道,反映的是一个浙东水乡的平凡的老太太,本来也没什么特别的举动,可是当村里一座古老的石桥被撞裂后,她就默默地成了石桥的看护者,石桥要被村里卖掉造水泥桥时,老太太躺在桥上,死也不同意,最后正是她的倔强的举动,保护了古桥。老太太把石桥和自己联系在一起思考。摄像师也和编导联合在了一起,他按照编导的要求记录下了老太的生活方式,没有刻意设置其他动作,而是按照她的习惯,她养鸡、她晒谷,她坐在桥边晒太阳,她摸着石桥讲过去的事。当然画面是精心的,不是无逻辑性的,只是通过老太的习惯,把她所认为的“理”,带到观众面前,让人明白,老太护桥的举动,不是刻意的,从她的生活环境,老年人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从而带出本片主题:“保护文物要像保护家人一样”。

(三)对画面掌控的能力

编导通过对拍摄对象的前期了解后参与画面设计和拍摄,摄像也要对编导的意图予以深刻的了解。当摄像师对一个拍摄对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后,他的技巧运用才是有情感合理依托而不是随意的,才能真正满足片子的要求。设想一下,如果摄像师只是单纯的为了追求画面第一位的效果,没有顾及到画面与节目、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忽略了编导真正想要体现的自然流露的情感,那所有拍摄出来的人物造型与状态都将是僵硬和不协调的。所以,摄像师首先要有参与编导的题材规划和题材分析的意识。接下来才有共同完成画面设计和拍摄计划的安排。在前期准备阶段画面的设计还在构思时,依靠摄像师的修养进行纸上演练往往都比较容易把握画面方向,也容易达成共识,而在拍摄中要时时提醒自己作为摄像师要满足现在合作的编导的要求是件难事。摄像师需要在前期规划的要求下随时注意自己对画面的控制是否达到了编导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再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拍摄才是正确的。尤其是当现场画面只有摄像师自己能看到并掌握时,这种自律就更重要了。

二、摄像师如何建立起编导意识

(一)学习

很多摄像师对自己的专业领域了解比较多,而对社会人类历史等人文学科的学习热情不高,导致在一些节目的拍摄中缺乏对题材的准确把握和深刻体会,完全依赖编导对主题的阐释,然后因循编导的设计被动拍摄。摄像不能为编导提供契合节目主题和风格的建议,双方不能形成良性互动,这就影响了节目应有的质量水平。摄像师建立了编导意识还不够,还需要学习更多领域的知识让自己有编导的文化和专业素质。从事摄像工作久的人慢慢都会有一些编导的素质,那是自然而然获得的,而不是主动达到的。这种非主动性的结果就是摄像似乎永远达不到编导的高度和深度,在一些比较浅易的片子中似乎还游刃有余,但在比较厚重的题材面前往往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要想达到编导的高度,就必须学习更多摄像以外的知识。当你的知识积累达到相应的高度时,你对编导的思路就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说不定还可以比他们更能发掘题材所蕴含的东西,在拍摄时就更能得心应手。如现在有些广告和MTV的制作已经开始使用电脑合成手段,画面经营中就需要将这个技巧与前期拍摄结合起来。摄像师需要了解合成手段能做到哪个程度,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注意,同时跟后期人员讨论拍摄方案确定拍摄方法。摄像师需要对整部片子的影像负责,他的工作不仅仅是前期拍摄采集画面一个环节。

(二)实践

1.强化感觉

摄像师的创作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了审美对象(即电视艺术作品)以直接感受,也就是说,摄像师的审美意识更多地反映在视觉因素上,他对人或物体的线条和色彩的美的敏感是从事摄像创作的基本审美素质,他的审美感受能力诉诸审美对象(包括片中人物、场景)的技术和技巧手段以及表现方法,均与摄像师本人的美学修养有直接关系。对摄像师的创作程序而言,他首先接触文字稿本,将稿本中人物造型、时间和空间描摹作为主要研究因素。即作为审美对象去进行心理上的感受、感知和联系,在头脑中通过形象思维构成具体画面,更重要的是在拍摄中,把这种想像中的美感通过技术和技巧手段以及多种表现方法体现在画面上。

2.合理选择

作为一个合格的摄像师,首先在技术上过得硬,也就是“熟中生巧”,对自己操作的摄像机性能熟悉精通,各开关按钮(按键)的作用、尤其是对白的平衡调整,对拍摄镜头的“平、稳、准、匀”、“推、拉、摇、移、跟、甩”的掌握,对景别的正确使用,起幅与落幅时间上的正确控制,以及正确用光……除此以外,摄像师必须牢记编导意图和稿本要求。可以说,一幅电视画面事实上已

参考文献:

[1][美]赫伯特・霍华德等.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与制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

[2]孟群.电视制作技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5.

[3]王芯.电视节目摄制与编导[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机械复制或再现。画面上的形象或场景已是经过摄像师的主观认识、选择、组合的结果,是他本人对事物特征的主动把握的结果。摄像师在选择光线、角度、景别、前景、背景、构图等造型手段时就是根据自己主观的心理意象在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画面。而心理意象也就是第一点中提到的“强化感觉”,则是摄像师将平时感知的事物以相应的专业知识经过思维整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贮存在记忆之中。这样在拍摄镜头时,便会在想像中唤取记忆的意象,指导他在拍摄时镜头的取舍,发挥摄像技巧去获得理想的形象。

3.沟通理解

二战史诗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摄像振动器(CameraVi-brationIsolator)与手持摄影的结合,制造了大量晃动、颠簸的低稳定性运动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混战,使观众感同身受。显然当用移动镜头来表现一个静态对象时,可使静态画面产生强烈的动感;而当用移动摄影来展现场景时,可以打破银幕边界的限制,扩大画面的空间,其艺术功效与摇镜头相同,是通过镜头的外部运动来扩大观众的视野,产生很强的视觉感受。

作者简介:

吴奕涛,广东电视台卫星频道,研究方向:电视导演。

上一篇: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点 下一篇:浅论元代文人山水画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