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素成像与MRl相结合诊断右下肢原发性淋巴水肿例

时间:2022-05-11 01:17:35

核素成像与MRl相结合诊断右下肢原发性淋巴水肿例

男,年龄6个月,因右下肢肥大6个月入院。患儿自出生时家长即发现右下肢较左下肢肥大,随年龄增长,右下肢肥大日益加剧。患儿无发热,无皮肤红,无皮疹,双下肢无活动障碍,同时有肿大,排尿正常。无家族史。体查: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无肿大,右下肢肥大明显,右大腿周径27.5cm,右小腿26.5cm,右髋外侧及右下肢肿胀,坚实,右足肿胀。左下肢外观正常,左大腿周径20.5cm,左小腿17cm。双侧腹股沟区均未闻及血管杂音。

辅助检查:肝功化验:AST93U/L,ALT72U/L,总蛋白50g/L,白蛋白36g/L,球蛋白14g/L。肾功能肌苷及尿素氮为正常。2次厚涂片均未检出微丝蚴。

右下肢血管超声:右下肢股总、股深、股浅、动、静脉均未见明显异常声像图。右侧腹股沟至右侧窝区皮下软组织内多发低回声结节,考虑淋巴结肿大。

同位素闪烁显象:下肢、动态。显象剂(9S/IC)HY剂量222MBq,患儿取卧位,由左、右1.2趾蹼处注入显象剂,30分钟后左腹股沟处可见上下2个浓聚点,网状内皮系统开始显影,至4.5小时,右腹股沟区有2个点状影,右股内侧可见增浓影,其上缘呈杯口状。结论:左下肢淋巴回流正常,右下肢淋巴回流障碍(主要位于右腹股沟处)。

右下肢MRI扫描:右下肢软组织肿胀,皮下组织见广泛性淋巴管扩张,呈蜂窝状,T1W1及T2W1均表现为混杂信号,病灶边缘欠清晰,右侧股骨及胫、腓骨形态及信号无异常发现。

结论:右下肢皮下组织淋巴管扩张,迂曲。

讨 论

组织内大分子物质或胶体颗粒通过淋巴系吸收并转运,将大分子物质或胶体颗粒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后注入组织,通过放射闪烁造影,可从注射部位,沿淋巴管到淋巴结记录下来。这种淋巴闪烁造影操作简单,由于所用标记核素放射性小,半衰期较短,所以具有安全无损伤、可重复的优点,可产生非常理想的连续的淋巴系、淋巴运输影像,对淋巴系做定性和定量(淋巴清除)分析,可用于检测淋巴系形态和功能:①进行鉴别诊断,诊断原发或继发性淋巴水肿等疾病;②帮助选择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手术或保守疗法);③追踪评价淋巴水肿治疗效果[1]。

但是,淋巴闪烁造影也存在一些缺点,在显影图像上,淋巴管和淋巴结由放射点显示,其异常情况只能表现为放射点的减少或增加(热点),而对淋巴管和淋巴结的解剖结构(如原发或继发肿瘤)尚不能区分,仍需一般淋巴造影或MRI、CT等检查加以明确诊断。随着示踪剂的改进,现已成为检测淋巴水肿的首选方法[1]。

原发性淋巴水肿的治疗是一个临床上的非常棘手的难题,淋巴水肿至今尚没有满意的保守、药物治疗等方法,即使手术治疗也只适用于部分病人。本例患儿尚年幼,手术难度大,待年长时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执玉,主编.淋巴的基础与临床.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40

上一篇:朱永厚治疗小儿疾病六则 下一篇:Phaco术中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的玻璃体超声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