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摘下好看芬芳的百合花》解读

时间:2022-05-10 07:24:57

我摘下好看芬芳的百合花,

小心谨慎,未敢公开,像一位主人的无辜女仆:

从它们带露的颤抖的花瓣

我饮下一杯香气弥漫的酒,又幸福又平静

然后我的心开始畏缩,仿佛陷于痛苦之中

于是这面色苍白的花儿点了点它们的头

然后我再一次梦想遥远的自由,

来自我和你在一起的那片国土。

这是阿赫玛托娃的诗。如果我们不了解作者,不了解背景,并不是不能读诗。那些根据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年代的文艺风尚解读诗歌的做法,常常是文艺批评家们的专利,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其实未必需要,我们并不是为了成为专门的批评家而阅读的。

所以,我们就这样毫无准备地与这首诗不期而遇了。

我们首先看到的情形是“我”摘下了一朵百合花。但是,“我”这个“摘”的动作,并不敢明目张胆。说明采摘百合花是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但同时又是极有诱惑力的事情。

下面是构成诗歌主体内容的一部分,就是将自己采摘百合花的行为比作一个无辜的女仆偷喝了美酒,既幸福平静又害怕而痛苦。

第三部分则可以看作是百合花对矛盾彷徨的“我”的鼓励,而这样的鼓励,唤起了“我”关于曾经拥有的遥远的自由之境的记忆。

当然只是这样读,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很多问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比如,“摘百合花”为什么不敢公开呢?它暗示了这是一个“禁忌”的行为,对人们有着很强的诱惑性。(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自行代入你所理解的“禁忌”,这就是诗歌的开放性。)

为什么要将自己比作“主人的无辜女仆”?这说明自己的行为,是受主人的指派,即便承受责罚,自己其实也是无辜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主人”是谁呢?从最后三个诗行可以看出,百合花朵给予“我”极大的鼓励,而自己也因此有了美好的遐想。所以,这个行为不可能是一个外在的、被人强制的行为,所以我们不妨大胆地推测,这个“主人”就是作者的内心。阿赫玛托娃想要说的是,这样的追随内心的行为,虽不容于世俗,但是在上帝面前,应该是“无辜”的。

而且我们也比较容易理解“然后我的心开始畏缩,仿佛陷于痛苦之中”的意思了。美好而有违于“禁忌”,仿佛是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初尝禁果的样子,既极具诱惑,又让人畏葸不前,痛苦也就在其中了――但这未必一定是或者爱情,可以是一切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经历。

最后一部分是比较隐晦的,突然出现的“你”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这个“你”并不在身边,“我”曾经与这个“你”有过美好而自由的记忆。百合花用点点头的方式,鼓励“我”去梦想那个有“你”和“我”在一起的遥远的自由之境。这个“你”虽然最后才出现,但事实上,整首诗其实就是对“你”的深情告白。整首诗就是抒情主人公对着“你”说:我采了百合花,但内心却有着紧张与恐惧,即便如此,百合花却让我想起了和你在一起时的自由快乐。另一个问题是关于百合花的“苍白”,这是作者从百合花白色的花色取象,而苍白,则往往让人联想到忧郁、相思,如果更深入一点则可以联想到因为采摘,生命即将消逝等等。不过这一点并不很重要,它只是起到了情绪上烘托的作用而已,因为它不改变整首诗情绪发展的走向。

再深入一点想,为什么用“你”,而不用“他”呢?用第二人称“你”,会让感情倾诉的对象泛化,所有读这首诗的人,都成为了作者心中的“你”。这是不是也暗示着,诗歌中传递的这份虽美好却被“禁忌”的情感,并不是完全私密的,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呢?就如同“你懂的”那样隐晦而亲昵。

以上就是我们读诗歌的第一步,弄清楚作者究竟讲了些什么。第二步,则是调动你所有的情感和人生经历去体会这些内容对你内心产生的影响,然后沉浸在其中,或感伤,或欢笑,或沉思,当你借助于文本而走进你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审美”就发生了。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对我说:“老师,我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心里有点难过呢。”这就对了,也就够了。如果你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文字让你有了这样的情感,那你就向文艺批评家的方向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了……

上一篇:加强开放式创新 促进中俄蒙科技合作 下一篇:找回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