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号屠场》中黑色幽默的认知语用探析

时间:2022-05-10 06:55:05

摘要:《第五屠宰场》是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尼格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突出语言特色就是黑色幽默。运用语言学的认知语用理论对小说中的黑色幽默进行剖析有助于解读小说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揭示战争的残酷和荒谬这一主题。

关键词:《第五号屠场》;黑色幽默;认知语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73-02

运用语言学的认知语用理论对小说中的黑色幽默进行剖析有助于解读小说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揭示战争的残酷和荒谬这一主题。

一、引言

库尔特·冯尼格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且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第五号屠场》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其中,“黑色”和“幽默”在认知过程中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黑色”意味着忧郁、悲伤和情绪低落;另一方面,“幽默”却蕴含着快乐、喜悦和情绪高涨。尽管他们肉体上的伤口已经愈合,但是精神上的伤痕却迟迟没有痊愈。冯尼格特正是利用“黑色幽默”这种矛盾修辞法生动地再现当时美国的现实。本文试图运用幽默的认知语用理论对《第五屠宰场》中的黑色幽默现象进行解读,进而揭示战争的残酷和荒谬这一主题。

二、《第五号屠场》中黑色幽默的认知解读

《第五号屠场》围绕着德累斯顿空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展开,但表现的焦点是滑稽。主人公比利(Billy)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着多种喜剧性的角色,其中以扮演战士角色最为突出。比利是德累斯顿空袭的四个幸存者之一。冯尼格特是这样描写这四个幸存者的:“他们成一路纵队前进。走在前面的是两个侦察兵,他们聪明、文雅、安静,身上背着来福枪。随后是反坦克炮手,他身体笨重、呆头呆脑,为了警戒德国人,一只手拿着一只零点四五英寸口径的柯尔特式自动手枪,另一只手握着一把匕首。最后一个是比利?皮尔格里姆,他两手空空,凄惨惨地准备一死,他的样子反常得可笑——身高六尺三英寸,而胸腔和双肩却好像火柴盒。他没有头盔,没有大衣,没有武器,也没有长统军靴。他脚上穿的是廉价的短统民用鞋,那还是他为参加父亲的葬礼而买的。他已经丢了一只鞋后跟,因此走起来一瘸一拐的。还不自觉地高一脚低一脚的舞步使他臀部的关节隐隐作痛。”在上面这段话语中,冯尼格特巧妙地将脚本理论运用于人物描写中。脚本理论的基本分析单位是“场景”,由一系列在触发过程中和情感有关的事件来决定。冯尼格特首先将脚本的背景设置在战场上,然后描述了两种不同的场景:一个是两名聪明、文雅、安静的侦察兵和一名满身盔甲、手持武器的炮手;另一个是两手空空,没有头盔、没有外套、没有武器、没有军靴(看上去更像一个无辜的旁观者,而不是一名战士)的比利。冯尼格特将比利描写为一个“反英雄”的形象。这两个场景同时存在于一个脚本中,而且二者在这个兼容的脚本中是相反的。第一个场景在文本的开始,是明显符合常理的,使得读者在情感上压抑、郁闷;而第二个场景则是隐藏的、不符合常规的,作者展示给我们的场景与背景战场格格不入,而在情感上却是荒诞、滑稽。当第一个场景引导人们按照常规思考时,第二个场景却出其不意地使用妙语带领我们跳出常规,独辟蹊径。比利出场的场景,和侦察兵以及炮手出场的场景截然相反,他既不优雅,也手无寸铁,然而他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这就使得我们不禁哑然失笑了。在《第五号屠场》这部小说中,冯尼格特以圣经为模仿对象,为读者在认知《第五号屠场》的过程中提供了参照。认知解释理论是由Croft和Cruse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概念映射,例如: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所谓映射,就是指概念化过程中源概念和目标概念的照应关系。主人公比利和救世主耶稣之间有类似之处。冯尼格特把耶稣作为源概念,比利作为目标概念,先后将耶稣的死、复活和充当救世主的角色分别映射到比利的身上。首先,冯尼格特对比利的死的描述,类似于圣经中耶稣被害的情形。正如耶稣清楚地预言自己的死亡一样,比利也准确地宣告了自己的死亡。而且,按照比利自己预言的那样,他被谋杀的地点在棒球公园,国旗在身后飘扬。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有一只赫里福牛在吃草。“牛”在圣经中指“牺牲”,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耶稣被认为是自我牺牲,这样,“牛”就把比利和耶稣的死联系起来了。当比利意识到自己快死的时候,他坦白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内,住在不远处的一个老人会来杀害他。这使得我们联想到了耶稣和他的弟子在一起共进最后的晚餐,并清楚地知道,犹大才是出卖自己的人。当众人抗议比利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的预言时,他反驳道,死亡并不可怕,如果大家抗议,就是没有真正明白他的话的真正内涵。其次,比利的复活也和耶稣不谋而合。在1968年,比利和其他验光师乘坐的飞机撞上了山顶,发生了空难。飞机上除了比利,无一人幸免于难。这次空难预示了比利传播自己思想的时机成熟。由于这次空难,比利经历了复活的过程,他从一个成功的商人转变为一个“救世主”,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来教导芸芸众生。他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因为有人认为他是傻瓜,但他还是勇敢地宣传他在特拉法麦多尔星球上所学到的“真理”。空难给了比利重生的机会,他在空难后和空难前截然不同。这和圣经中,耶稣复活后开始到处宣传“真理”的情形如出一辙。最后,在明白了特拉法麦耳多星球人的时间观念后,比利担负起了所谓的“救世主”的责任,要将真理的种子撒播给地球上可怜的灵魂。他的做法和耶稣非常相像。比利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特拉法麦耳多星球人的观念。比利和耶稣一样,起初,世人不理解他,认为他的精神有问题。比利的家属,特别是他的女儿芭芭拉,完全不懂他的讲道。虽然受到家人和周围人的强烈反对,比利依然临危不惧、耐心地讲解着自己说的信条——时间的永恒和死亡的意义。通过上述对《第五号屠场》中黑色幽默的认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冯尼格特试图通过描写比利的“反主人公”的形象和模仿圣经中的情节从侧面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和不人道主义。接下来,我们将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第五号屠场》中的黑色幽默。

三、《第五号屠场》中黑色幽默的语用解读

重复是黑色幽默小说家偏爱的一种表现技巧。作家冯尼格特通过对语言进行不厌其烦的简单重复,使其产生独特的语言感染力。在《第五号屠场》中,冯尼格特反复使用了“就那么回事”(soit goes)、“又青又白”(blue and ivory)这两个短语。这是黑色幽默在《第五号屠场》中最明显的表现。首先,“就那么回事”使我们在认知过程中最大化和最优化地关联到死亡的残酷和战争的荒谬。关联理论有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最大化关联——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多的信息;另一个是最优化关联——用最少的努力获得足够的信息。就最优化而言,冯尼格特这样讽刺地球上的战争,“当炮弹爆炸时,镀铜的小块铅片在树林里交叉乱舞,嗖嗖地飞过天空,闪电般的速度超过音速。许多人被击毙或受了伤。就那么回事。”寥寥数语,生动描述了交战的场景。冯尼格特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容了炮弹爆炸时的景象,而戏谑的口吻给残酷的战争披上了黑色幽默的外衣,让人欲哭不能,欲笑不得。作者用简洁又不失幽默的语气说:“就那么回事。”这种似乎“无所谓”的态度与严肃、残忍、悲哀的死亡场面形成鲜明的对照。冯尼格特仅用了“就那么回事”五个字,就表现出了对死亡冷漠、超然的态度,同时也蕴含了对不可改变的荒诞世界的无奈而表现出的黑色幽默。就最大化而言,作者在《第五号屠场》中多处通过描写人物来最大化地关联战争的残酷和荒谬。主人公比利是二战的幸存者,战后过着体面、富裕的物质生活,然而他却患有精神分裂。他的生活中充满了磨难和死亡,几乎没有快乐的空间了。战争给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他经常毫无缘由地独自啜泣。战争给人们留下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伤痕,最大关联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其次,“又青又白”也被冯尼格特反复使用来描述死亡。“blue”是青紫色,常用来形容人在寒冷或受伤时的体色;而“ivory”,象牙白色,形容人精神状态或体质机能不佳时的状态。这两个颜色揉和在一起用来表述死亡再合适不过了。冯尼格特这样写道:“这天下午的见闻使比利深受刺激,出现在他面前的东西真是五花八门;反坦克混凝土障碍物啦,杀人机器啦,一具具死尸啦,他们的脚板又青又白。就那么回事。”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比利的赤脚都被描述为灰青色,当他在阴冷的地下室里写信的时候,“虽然已是下午四点中了,他仍然光着脚板穿着睡裤和睡衣。他那光着脚板都已冻得又青又白。”以及在俘虏营外流浪汉死时的情形,“他的靴子已被脱掉,露出一双又青又白的赤脚。不管怎样说,他死得还可以。就那么回事。”冯尼格特从视觉方面描写尸体和人物的肤色,将灰青色这两种冷色调和尸体的冰冷以及战争的冷酷最优化地关联起来。冯尼格特还借用阐述外星球人的观点来说明在二战期间,每个人都是战争的奴隶,历史的发展是不会按个人意志而改变的,自由意志是无稽之谈。所以冯尼格特通过抨击“自由意志”来表现战争的荒谬,体现了关联理论的最优化关联。

本文从认知和语用两个方面,运用脚本理论、认知解释理论和关联理论,对小说中的黑色幽默进行了分析,旨在从不同角度论证脚本理论、认知解释理论以及关联理论是否可以用于解读黑色幽默小说。分析《第五号屠场》后发现,冯尼格特通过黑色幽默这面不会说谎的镜子,揭示了当代社会中荒诞、丑恶残酷和非理性的一面,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认为美国庞大的社会组织、军事机器、权力机构和科学技术扭曲人性,对个人生存构成威胁。此外,冯尼格特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人类杀戮,尤其是那些假“正义”之名进行的屠杀与毁灭,而《第五号屠场》正是他的反战思想之集中体现。冯尼格特通过《第五号屠场》呼吁:使地球上的全体居民学会和平地生活,我们不应该再允许把地球变成屠场的行为发生。认知理论和语用理论在诠释黑色幽默的过程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Vonnegut,Kurt.Slaughterhouse-Five[M].New York:The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Co,Inc.,1969:23.

[2]Sperber &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d ltd,1995:125.

[3]库尔特·冯尼格特.五号屠场[M].云彩,紫芹,曼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黄立华(1964-),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第二作者:张云鹏(1986-),南昌航空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上一篇: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的研究 下一篇:“空间”引发的一场职教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