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刀郎舞蹈探源

时间:2022-05-10 11:29:07

南疆刀郎舞蹈探源

九月南疆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葡萄瓜果都已熟透,人们热情洋溢的享受着这收获的季节,分享着甜美的果实。这个收获的九月自然少不了刀郎歌舞的“盛宴”,它是刀郎麦西来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刀郎人表达情绪、生产方式和守望家园的艺术化方式,也是群众性的娱乐和仪式方式之一。

一、刀郎文化与刀郎舞

刀郎一词是维吾尔语的音译,有“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刀郎人主要分布在以叶尔羌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巴楚县以及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等地,其他周边地区也有少量刀郎人。最初,刀郎人进入叶尔羌河流域的沙漠边缘地段,在原始胡杨林和荒漠边缘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以游牧、捕鱼和狩猎为生,后来渐渐开垦出大片的农田,成为定居的、以农耕为生产方式的族群。

1.刀郎人的生存环境

南疆叶尔羌河流域是刀郎人的聚居地,包括麦盖提县的央塔克和阿瓦提县的托格拉克以及巴楚县等地区是刀郎舞蹈最盛行的地区。“央塔克”、“托格拉克”这两个乡村的名称都是维吾尔语的音译。央塔克的意思是长骆驼刺的地方;托格拉克的意思是最美丽的树――胡杨。这两种植物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沿,有着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根深枝叶少,具有顽强生命力,只要有一点点水就能存活。南疆刀朗人歌颂胡杨为:树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这些植被也是野生动物良好的生存庇护所,为刀郎人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生活环境折射出刀郎人顽强的生存意识,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也影响着他们的情感与审美文化,是这群生活在沙漠边缘的刀郎人精神状态真实的写照。

2.刀郎人的生产方式与舞蹈

刀郎人最初的生产方式包括捕鱼、狩猎等。传统的刀郎舞是一次狩猎全过程的再现,这个过程按散序和四种节奏型来区分,可以包括:散序――号召人们参与狩猎,鼓舞士气;奇克提麦节奏型――拨开树枝和茅草,寻找猎物;赛乃姆节奏型――快速地接近猎物,射杀猎物;赛乃盖斯节奏型――众人将猎物围在圆圈里与猎物搏斗,将其打死;赛侬玛节奏型――竞技性旋转舞蹈,庆祝狩猎成功。舞蹈整个过程都是以双人对跳为主的圆圈群体表演形式,表现集体狩猎过程。他们的眼神在舞蹈中渗透着渔猎时表现出来的凶悍、激进、斗争的精神状态。舞蹈动作中,大量使用屈腿颤膝、跺颤、滑冲、横晃韵等动律和模仿拨开丛林、拔弓射箭等动作。刀郎舞的固定程式是对原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保存,是刀郎人欢快的心情和乐观心态的体现,是情感体验和生产活动的再现。群众参与性、自娱性和传承性等是刀郎舞的重要特性,动作随意、结构固定是刀朗舞蹈的主要特征。

3.刀郎文化与刀郎舞蹈动律、形式

刀郎人与蒙古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他们的先祖主要是察合台汗国时期的难民和奴隶。这群人为了反抗压迫、剥削和躲避战争的灾难,逃到叶尔羌河下游荒无人烟的沙漠胡杨林里,过着流浪狩猎的生活,与外界往来很少。之后,逐渐形成了粗犷中带有几分洒脱、沉稳中带有几分幽默、开朗中带有几分多情的族群性格,进而演化成了舞蹈形态的挺拔向上和舞蹈动律的颤而不窜等风格特征。除维吾尔文化外,它还融入了蒙古文化和部分其他族群文化的因素,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刀郎文化。刀郎舞是该文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逐步形成的集歌、舞、乐于一体,表现生活环境,再现狩猎场景,集和祖先崇拜等因素于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

二、刀郎木卡姆与刀郎舞

木卡姆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规范、聚会等,它包括歌、舞、乐、诗作等诸多艺术形式和门类。刀郎木卡姆现由九部木卡姆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达斯坦(叙事诗dastan)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组成。刀郎舞主要在麦西热甫部分中体现,是刀郎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刀郎木卡姆大多是以男声高八度的高亢声腔演唱,就连反映爱情生活的歌词和唱法也不同于一般情歌的委婉轻柔,其风格依然是刀郎特有的粗犷和洒脱。这是人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对抗的情绪外化和艺术化表现,体现了刀郎人顽强的生存意识,它不仅体现在演唱风格中,对沉稳、诙谐、挺而不僵和颤而不窜等舞蹈风格特征和动律的形成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刀郎舞的伴奏节奏名称也是维吾尔语的音译。其中,奇克提麦意为跟踪、点、节拍;赛乃姆是美人、仙女之意;赛乃盖斯意为消灭、心意、兴趣、变化;赛农玛意为欢呼、喜悦、柔软、滑润。奇克提麦节奏为6/8拍,塔克 咚 0咚 哒 咚0||。节奏比较平稳且有力,舞蹈主要动作是两步一跺,压颤是其主要的动律,步伐特点与节奏相同,沉稳而有力。动作前两步平稳前进,动律的重拍是往下的一大一小两次压颤,第三步是在先蹲的姿态上,重拍膝部伸直往上的同时跺步。刀郎赛乃姆节奏为4/4拍,咚・哒 0咚哒咚・咚哒哒|咚・哒 0咚哒 咚・咚哒0||,附点和切分在力度感和顿挫感上比较突出,从而影响到舞蹈动作力度和幅度上的处理,使其动作特点表现得更加粗犷和彪悍,动律更加沉稳。滑冲步双人对跳是这一节奏型的主要动作,重心较靠前,前两步上身平稳的变动方向,第三步紧接第二步形成瞬间的向前滑冲动态。赛乃盖斯节奏为2/4拍,咚・哒 0咚哒||。主要动作是跺滑步和滑冲步,第一步与音乐节奏相同延长时值,第二第三步连接速度较快,最后一步形成瞬间的横晃韵滑冲动态。跺颤、横向的晃韵动律几乎都有切分和顿挫感的表现,这与音乐节奏的切分和附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赛农玛节奏为2/4拍,咚・哒 咚||,主要都是以旋转为主的围猎和欢庆动作,节奏相对较为快速、平均。

俗话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刀郎木卡姆中,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音乐和节奏是舞蹈不可或缺的、甚至是左右舞蹈风格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舞蹈时间的长短和变化程度由艺人的情绪而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音乐和舞蹈之间是相互比较技艺和竞争的。

三、刀郎舞蹈的动律、形态及风格特征

1.动律特点

刀郎舞的动律特点为独特的压颤、滑冲和横晃韵等。由于刀郎人居住在沙漠边缘,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生产方式较为原始,人们在松软和较为平坦的沙地中行走,脚下习惯性的先探虚实然后才扎实的向前走,为了省力、便于长时间的行走,往前滑冲产生的膝部颤动,形成压颤和滑冲动律,同时为了不惊吓跑猎物,沉稳的压颤也是在沙地中寻找猎物的状态体现。脚下跺步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为了在广阔寂静的沙漠中鼓舞士气、增强信心;其二是在追赶猎物时用声响把猎物赶出和捕猎时的跺地声震慑和围捕猎物演化而来。这些动律经过艺人们的修饰和强化,衍生出滑冲步和两步一跺等动作和动态特征。

2.舞蹈形式及动态特征

原始生产方式在刀郎舞形式和动态特征中得到了较好保存,完整的刀郎麦西来甫由音乐伴奏的节奏型可分为五大部分,整个过程是他们原始的生产方式――狩猎场景的再现。形态以模仿狩猎过程中的拨开丛林、拉弓射箭、围猎和欢聚庆贺围猎成功等动作形态为基础来发展。舞蹈动作中,“倾身抡臂”是用手拨开红柳丛林寻找猎物,双人交换位置时手臂“夏克式”则是拿弓箭射猎物动作的艺术化表现。另外,奇克提麦节奏型动作中的“前后围腰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腰间的佩刀,也是向姑娘们展示自己潇洒英姿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刀是刀郎人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不仅美观还很实用,可以用来与猎物对抗和帮助吃羊肉、剔牙签等等。

3.风格特征

刀郎舞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a.沉稳中兼有幽默。沉稳的体现也可以发展为彪悍,幽默是苦中作乐心情的展示。b.挺拔中兼有潇洒。刀郎队崇尚美,在某种程度上服饰及配饰的讲究是促成舞蹈风格挺拔、潇洒的原因之一。c.粗犷中兼有开朗。生活环境及生产方式是粗犷、开朗的舞蹈风格产生的重要因素;另外,刀郎地区以前因为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相对较少,人们见到来宾非常热情,开朗是刀郎人个性在舞蹈风格中的体现。d.古朴中兼有野性。这是原始刀郎人与外界联系较少和相对原始的狩猎生产方式的直接体现。

舞蹈所表现的狩猎场景决定了它形式结构的严谨、规整,影响了风格特征的形成。舞蹈者的审美能力和身体条件等方面促成了刀朗舞蹈情感重于审美、群众参与多于单独舞蹈、自娱多于表演。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上一篇: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解读 下一篇:谈二胡音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