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胆固醇沉着症诊治体会

时间:2022-05-10 08:07:41

胆囊胆固醇沉着症诊治体会

【关键词】 胆固醇沉着症;胆囊息肉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00-02

胆囊胆固醇沉着症[cholesterolosis of gallbladder][1]大体表现具有特征性,绒状黄色条纹见于突起的嵴上,周围黏膜充血,呈“草莓胆囊”。沉积物可不断增大突向腔内而形成胆固醇肉。胆汁色深浓稠,化学分析其内含高浓度的胆固醇。胆固醇析出形成黄色的小结节突出粘膜表面,是种胆囊增生性疾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2008年1月至今,我院进行胆囊切除900余例,其中胆囊胆固醇沉着症230例。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今,我院进行胆囊切除926余例。胆囊炎伴结石:男186例,女520例;年龄15-80岁,平均47.5岁。其中疼痛发作为138例。慢性胆囊炎拌胆固醇沉着症,男50例,女180例;年龄18-75岁,平均46.5岁。其中急性发作为16例。慢性胆囊炎伴胆固醇沉着症患者上腹不适、胀痛或隐痛180例,有反复发作史、右肩部放射痛或不适,恶心、食纳下降、消化不良,上腹压痛150例。无症状体检发现22例。B超检查提示在胆囊息肉23例。其余病例术前未确诊胆囊胆固醇沉着症,而以结石性胆囊炎入院。

1.2 手术无胆囊结石12例 胆固醇息肉多为0.05-0.5cm的淡黄色颗粒、散在、多发、有蒂、易脱落,直径为0.5cm左右的孤立隆起,胆囊底部122例,胆囊体部52例。部分可透过胆囊壁可见细小点状黄色颗粒状物。术后病理检查均为慢性胆囊炎伴胆固醇沉着症。

2 讨论

2.1 胆固醇结晶的成因 正常情况下,胆囊胆汁由于水分重吸收而在胆囊中成为过饱和的不稳定性溶液,由于其中难溶成份如胆固醇等失去平衡状态,而析出结晶。胆固醇代谢异常是胆囊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囊结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胆囊胆固醇肉、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胆汁成分的异常,即胆汁中胆固醇成分的异常增高。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弥漫性是许多胆固醇沉积于整个胆囊壁的粘膜层和表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突起。局限形可为单个或多个直径不超过1.0CM。①诊断胆囊胆固醇沉着症大体表现具有特征性,绒状黄色条纹见于突起的嵴上,周围黏膜充血,沉积物可不断增大突向腔内而形成胆固醇肉。胆汁色深浓稠,化学分析其内含高浓度的胆固醇[1]。胆固醇析出形成黄色的小结节突出粘膜表面,是种胆囊增生性疾病,主要是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内有胆固醇沉积,组织细胞过度膨胀,形成黄色的小结节突出粘膜表面,镜下可见大量胆固醇称泡沫细胞,是一种胆囊增生性疾病。文献很少报告,且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很难确诊。虽然CT、B超检查目前仍然是胆囊病变的主要诊断手段,但也很难明确诊断。B超检查仅提示胆囊息肉,术前B超检查示胆囊壁上有一个或多个直径0.1-0.7cm大小强光团或稀疏光团,不移动、无声影,胆囊壁毛糙,胆汁透声差。提示胆囊息肉的患者有21例考虑胆囊胆固醇沉着症的可能。②回顾患者主述,除体检发现的病例外,患者多有油腻饮食诱因。有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史、右肩部放射痛或不适,恶心、食纳下降、消化不良等慢性胆囊炎症状。

2.2 手术治疗关于胆囊胆固醇沉着症关键是指征的选择 胆囊胆固醇沉着症的粘膜无炎性组织学改变,病理检查:充满脂质的泡沫细胞在绒毛的顶端。B超检查常将其诊断为胆囊息肉,而临床上又常把超过1.0CM胆囊息肉视为一种癌前病变,给手术指征的选择增加了难度;但慢性胆囊炎中有20%有胆固醇沉着,我院手术的900余例中有784例慢性胆囊炎中有214例胆固醇沉着症,占27%,胆囊胆固醇沉着症是由于胆固醇在胆囊壁上沉着尚无癌变的报告,故不一定需要胆囊切除,但是胆固醇脱落可能形成结石核或在通过胆囊管胆总管时引起并发症。我们体会对胆囊胆固醇沉着症治疗方法的选择要结合临床情况,灵活掌握。细小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可调节饮食结构。多饮水并口服一些溶石药物如熊去氧胆酸,定期复查B超观察。下列情况者可以手术治疗:①有临床症状重且反复发作;②合并结石;③虽无临床症状,患者积极要求手术者;④临床观察增大明显则建议手术。

参考文献

[1] 田允中,主译.胆固醇沉着症[Ackerman′s surgcal pathology],原著[美国]JUAN ROSAI.第八版.上卷,第十四章,P947.

[2] 甄山林,张彤芯.胆囊疾病的临床病理学回顾性研究[J].肝胆胰外科杂志,1999,1(11):18-19.

上一篇: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证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效果... 下一篇: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及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