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时间:2022-05-10 02:04:03

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摘 要:淮北市是安徽省玉米主产区之一,也是玉米高产区之一。该文对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技术、服务机制创新、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对策,为淮北市玉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淮北市;玉米;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42-03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黄淮海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夏季日照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非常适合发展夏玉米生产。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总产量仅次于小麦,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大豆。近年来玉米单产和总产稳步提高,但在生产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玉米产业的发展,现将玉米生产中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简述如下,以期促进淮北市玉米产业快速发展。

1 玉米生产现状

从2008年夏种起,淮北市启动实施了“玉米振兴计划”项目,以玉米良种补贴为抓手,强化核心示范区和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落实关键技术措施,主攻单产,提高品质,有力促进了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 面积、单产和总产呈“三增”态势 受饲料加工业发展拉动,玉米价格行情持续趋好,调动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玉米面积持续扩大,并呈现南部乡镇集中种植,北部发展速度加快的态势。2012年全市玉米面积7.27万hm2,单产495.8kg/667m2,总产54万t,与攻关前的2005、2006和2007年3a平均(3.75万hm2、358.8kg、20.3万t)相比,分别增加3.52hm2、137.0kg和33.7万t,增幅分别为94.0%、38.2%和166.0%。预计2013年玉米面积突破6.67万hm2。

1.2 品种品质结构逐步优化 由于淮北市玉米良种补贴实现了全覆盖,在品种选择上,结合实际和群众种植习惯,先后重点推广了紧凑耐密型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中科11、苏玉10号、益丰29等,搭配推广蠡玉16、鲁单981等半紧凑型品种,其中紧凑型品种郑单958、浚单20、中科11等占80%以上,品种多、乱、杂的现象逐步改观,玉米优质专用率达到90%以上,比攻关前3a平均提高了30个百分点。

1.3 高产栽培技术逐步推广 全市每年建立玉米振兴计划核心示范区2.67万hm2,高产创建整建制乡镇2个,部级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个以上。通过重点推广“高产专用品种、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绿色防控、玉米机械化播种和收获、适期晚收获”等6项关键技术,核心示范区和高产创建示范片玉米产量明显高于非示范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显著,促进了玉米关键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2012年玉米“一增四改一晚收”等关键技术综合到位率达到95%,比攻关前3a平均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同时,每年建设玉米新品种展示中心1个,展示玉米新品种20个以上,为玉米新品种推广提供品种储备。

1.4 玉米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玉米生产推动了畜牧业发展,全市2012年生猪出栏120万头,家禽出栏3 500万只。玉米生产拉动了饲料加工企业的发展,一大批市外饲料加工企业纷纷落户我市,涌现出正虹、正大源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饲料加工企业20家,其中大型加工企业6家,饲料生产能力超过200万t。

2 存在问题

2.1 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玉米生育期间,我市正处在高温多雨季节,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风灾、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07-2012年6a间,仅夏玉米生长季节,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4次、涝灾3次;中后期风灾4次,雹灾2次,异常气候已呈常态发生趋势,往往造成玉米缺苗断垄,结实不良,倒伏、倒折等,产量降低。

2.2 病虫草害继续加重 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传统的精耕细作栽培管理模式已逐渐被比较粗放的栽培管理模式所取代,粗放的栽培管理影响了播种质量和出苗质量,玉米整齐度差,长势不旺,抗逆性下降,病虫草害加重,如部分地区玉米粗缩病、苗期病虫害较重;由于玉米中后期植株高大,常规施药方式难以操作,致使玉米锈病、大、小斑病、穗期玉米螟等病虫害为害较重。

2.3 品种相对集中与多、乱、杂现象并存 虽然我市连续多年实施了玉米良种补贴政策,但粮补资金是采取“一卡通”方式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玉米品种仍然由农户自行购买。目前,由于玉米种子市场的不规范,导致玉米品种多、乱、杂的现象依然存在,种植户很难判断某个品种的优劣,在购买种子时无所适从,盲目性较大,往往因为购买了劣质种子而造成减产。目前玉米主栽品种仍以郑单958及其类似品种为主,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的80%以上,品种单一且种植面积过大,品种布局结构性风险增加。

2.4 栽培管理粗放 一是整地、播种粗放,造成出苗质量差,整齐度低;二是种植密度差异大,影响了玉米产量,密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突出,多数田块不及时进行间、定苗,甚至有部分田块根本就不进行间、定苗。据2010-2012年连续3a监测,每667m2出苗密度在2 800~6 500株之间,差异多达4 000株,其中密度适宜田块仅占40%~50%;三是病虫草害防治不到位,尤其是中后期玉米螟和锈病等病害防治不到位;四是施肥不当,普遍存在不施基肥或趁雨撒施肥料的现象,肥料利用率低,肥效差。

2.5 机械化水平不高 在播种方面,据统计,2008年机播比例为26%,2012年机播比例提高到89.9%,但由于机械化水平不高,加上田间小麦秸秆留茬过高或田间秸秆过多,导致机械播种质量差,缺苗断垄现象严重;在田管机械方面,缺乏中耕、植保机械,限制了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及时落实;在收获方面,由于机械质量原因,往往造成脱皮不净、果穗损失率高、秸秆粉碎不彻底、抛洒不均匀,因此,机收比例更低,2012年全市机收率只有36.7%。机械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全市玉米面积的扩大和规模化生产。

2.6 收获偏早 受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影响,我市群众具有早收玉米的习惯,一般在玉米苞叶发黄时就开始收获,此时一般为玉米开花授粉后的35~40d,距离玉米完全成熟还有7~10d的时间,据市农技推广站2011-2012年连续2a多个品种试验取样测定,苞叶变黄时玉米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千粒重仍以0.5~2.3g/d的速度增加,直到花后50d左右,籽粒乳线基本消失时,灌浆才趋于停止。收获偏早,严重影响后期产量,一般千粒重降低10%~15%,每667m2减产50kg以上。

3 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淮北市玉米产业发展的思路是:按照主攻单产、扩大面积、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总体要求,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生产投入,转变生产方式,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制综合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强化核心示范区和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带动效应,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全面提升玉米综合生产能力。

3.1 全面落实四项关键技术,提高技术集成度、到位率和生产效率

3.1.1 推广多抗耐密型高产品种 优良品种是保证高产栽培的内在因素,品种在促进玉米增产中起到20%~30%的作用。根据我市玉米生产、生态特点与优势,应及时解决本地品种良莠不齐、多乱杂的问题,合理推广应用适于本地种植的多抗耐密型高产品种。从市农技推广站连续多年开展的玉米品种比较试验结果看,当前在本地区表现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综合形状较好的耐密型品种有郑单958、浚单20、益丰29、中科11、隆平206等,半紧凑型品种有鲁单981、蠡玉16等,以上品种可以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3.1.2 推广少免耕机直播一体化技术 以良种为基础,以机播为手段,以壮苗为目标,改良播种机械设备,大力推广少免耕铁茬机直播一体化技术,着力提升播种质量,实现“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作业完成,做到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全面提高玉米的密度、整齐度和均匀度,培育壮苗,搭起丰产架子。

3.1.3 推广轻简化节本增效管理技术 针对玉米田管难度大的特点,建立健全玉米病虫测报和科学用药监管机制,全面推广玉米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新技术,重点抓好“一遍药”技术应用,即加大热雾机的示范推广力度,科学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玉米锈病、大、小斑病等病虫危害;在科学施肥上,重点抓好“一次肥”技术应用,即抓好大喇叭口肥的追施,减少作业次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3.1.4 推广机械化适期晚收技术 玉米适期晚收是一项不需任何投入而又促进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因此,应大力推广适期晚收技术,提高玉米单产和品质。同时,以农机农艺融合为切入点,积极引进和示范推广适应淮北市玉米生产的收获机械,主推机收棒子模式,示范推广玉米籽粒收获和秸秆切割抛撒还田机械一体化作业技术,提高玉米机收率,降低劳动强度,推进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3.2 加强核心示范区和“万亩示范片”建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依托省玉米振兴计划,按照“五有”(有明显示范标志,有完整技术方案、有行政和技术负责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观摩活动计划)标准和“五统一”(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种、统一田管、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技术措施要求,继续在濉溪县双堆集镇、南坪镇、孙疃镇、五沟镇、四铺镇、临涣镇、韩村镇等玉米主产区建设核心示范区2.67万hm2,在双堆集镇、南坪镇和孙疃镇等地建设整建制推进和部级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5个。同时,将任务分解为“万、千、百、十”工程,即市、县抓666.67hm2以上核心示范区,镇抓66.67hm2以上核心示范片,村抓6.67hm2以上核心示范方,主产区示范户抓0.67hm2以上示范点,强化“四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高产高效示范区建设,打造引领全市玉米生产发展的先行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3 抓服务机制创新,促进服务能力提升

3.3.1 抓基础服务 认真开展玉米“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和灾情)监测,科学制定防治预案,及时指导广大群众科学田管;开展玉米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工作,筛选出适宜本地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

3.3.2 抓技术服务 开展玉米主推技术的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巡回技术讲座、现场技术指导、现场会、技术明白纸、送科技下乡、农技人员包点服务、手机短信、滚动字幕提醒等多种形式,扩大关键技术措施的宣传;强化农业科技特派员包片驻点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实现“万亩片”有技术专家、“千亩坊”有技术骨干、“百亩田”有技术标兵。通过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种植一线开展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服务与指导,做到“一家一张明白纸,一户一个明白人”,全面促进措施落实。

3.3.3 抓社会化服务 积极培育和发展玉米专业合作社,玉米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科技示范户,加强植保服务队、农机作业服务队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高玉米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3.3.4 抓产销服务 引导和鼓励玉米产销经纪人、饲料加工龙头企业等与农民建立产销衔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实现利益共享,分险共担的合作关系,促进玉米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3.4 强化政策措施,增强保障能力

3.4.1 强化领导 发挥玉米振兴计划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和领导作用,强化行政推动,发挥技术服务小组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作用,确保玉米振兴计划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4.2 加大投入 认真落实现有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整合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资金,重点向玉米高产示范区倾斜;引导玉米加工企业积极参与玉米基地建设,建立政府、企业、农民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4.3 加强农技体系推广建设 广大农技人员是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应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提高服务手段,健全服务网络,改善福利待遇,形成市、县(区)、镇、村、户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发挥农技人员传播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4 加强宣传 通过观摩交流、宣传报道等形式加强高产创建典型的宣传,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农技人员、农民、企业、媒体等关心关注玉米高产创建活动,营造舆论氛围。

3.4.5 加强协作 农业、财政、粮食、金融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建立上下联动、部门互动的工作机制,共同形成促进玉米生产发展的合力。

3.4.6 加强考评 健全玉米生产发展绩效考评和表彰奖励机制,对在玉米生产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玉米生产的积极性。

上一篇:搞好乡镇农机技能培训工作的若干问题思考 下一篇:祁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