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学习理论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10 01:37:42

投入学习理论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投入学习理论”倡导学习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产生有效学习的理念,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该理论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分析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并剖析了如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引入“投入学习理论”。

关键词:投入学习理论;计算机基础课程;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4-0124-03

引言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公共课程之一,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普及,逐渐出现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课件化,从而导致了教学效果不明显,不能真正满足社会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等问题。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成为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的一种技能,成为计算机教学中重点思考的问题。投入学习理论的产生为该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1 投入学习理论综述

投入学习理论(Engagement Theory),也被称为参与理论,是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格雷格・柯瑟林(Greg Kearsley)在网络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投入学习理论”是指为了使有效学习发生,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去。其内涵是通过创建协作小组,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完成真实的、有意义的项目。其核心思想是:合作(Relate)、创造(create)、贡献(Donate)。

1.1 合作

合作原则提倡团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具备交流、规划、管理、评价等与合作相关的技能。合作时学习者需要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和面临的困难,在这种情境中,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责任感,提高参与度,使学习持续进行。合作中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实现了多样化以及对学习内容多元化的理解。

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同学间的短时间的合作,如课堂上小组间两三分钟的合作,也可以是是参与项目研究中的较长时间的复杂形式,也可能是与身处异地、不同背景的学习者进行合作,或是利用技术支撑与虚拟伙伴之间的合作。网络环境下,Email、聊天室、BBS、群件及视音频会议等技术手段极大地拓展了所有参与者的交互范围,并使得交互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促进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过程。

1.2 创造

创造性原则是指投入学习中应将学习作为创造性的、有目的的活动。这一原则往往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来体现。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高级思维活动,协同解决,从而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1.3 贡献

贡献是强调在投入学习过程中对外部真实世界要做出有用的贡献,即学习者所做的项目必须要有一个真实的情境。通过承担真实的项目,学习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会很容易的迁移到工作环境中服务于有需求的真实对象,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成功地运用到工作中去,从而完成知识的转化过程。即学习者进行的项目研究及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从学科出发,但又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2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随着办公自动化的不断完善和加强,网络的逐渐普及,也应尽快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已同英语课程一样,成为我国各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要求,在我国部分高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出现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

综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程大纲或教材,其内容大致由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及多媒体信息处理组成。但计算机发展速度一日千里,许多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如在OFFICE办公软件中目前已经发展为OFFICE 2007版本,其中新增了许多实用功能,但其界面与以往版本有很大不同,但目前出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中基本是OFFICE 2003版,其时效性大大减弱,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时无法适应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的需要。在Internet操作方面,制作简单的个人网页(甚至网站)并不困难,也很实用,一些有条件的中学都组织了学生进行学习、创作与比赛,而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大纲和教材却没有涉及。

2.2 学生知识根基不同、差异性大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但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同,教学效果很难达到所有学生都满意。来自发达地区的同学会认为内容太简单,很多如OFFICE等内容他们在高中阶段甚至是小学就已经学习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大同小异;而来自偏远地区的同学在大学前没有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他们认为该课程对他们动手能力要求高,内容多,步骤繁琐,进度快。在这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理论课和实验课都不容易达到预期目标。

2.3 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兴趣不高

课堂讲授过于形式化。在教学中,教师对该课程重视不够,只是将须讲解的内容做成电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播放,基本不做深入介绍。由于部分章节的理论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讲解,加之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物联系在一起,学起来很吃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而对于操作性很强章节,基本不进行理论讲解,只是一提而过,学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不会有创新,也就没有了成就感,慢慢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2.4 学生习惯于灌输,缺乏创新性

学生刚刚进入大学,还没有适应大学学习方法,对于知识习惯于等待老师灌输,而缺乏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意识,尤其是动手操作的实践课,很多学生不敢尝试,不愿尝试,等待着老师示范操作之后再模仿实践。对于学过的内容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投入学习理论”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案例

由上述讨论可知,教师、学生、内容等方面都是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教材内容、学生基础已确定的方面,暂时还无法改变其现状,但对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待确定的方面,就可以应用“投入学习理论”指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保证学生行为投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认知投入和情

上一篇:“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对软件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