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初探

时间:2022-05-09 11:36:36

马思聪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初探

马思聪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以往对马思聪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音乐创作方面,有些对他在小提琴演奏、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章、访谈等,但也不够深入,涉及他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主要针对马思聪作为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教育机构的领导者,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进行初步探讨。

作为一位音乐教育家,从他1932年初(19岁)回国,从未离开过教学。马思聪曾说“我幸运地11岁那年到法国去,我所受的音乐教育就完全是法国的”。他对音乐学院的办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做法,事实证明他的思想是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对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音乐教育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马思聪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办音乐教育机构并长期担任音乐教学工作

1932年从法国回到中国,当时只有19岁的马思聪就与陈洪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任院长,并教授小提琴、钢琴、视唱练耳等课程。1933年—1937年,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授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1933年开始教授弟弟马思宏小提琴。1934年受聘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1937年受聘于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到1942年[1]。1946年任广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5月同时任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李凌、赵开办的业余音乐大学),培养了不少音乐家。1949年曾被聘为北京大学音乐教授。1949年12月被政务院(即国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一直到1966年,担任了近17年的院长,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二、奠定专业音乐教育教学、表演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格局

中央音乐学院从建院初期便确立了教学(各系)、表演(音工团)、研究(创研部)的基本格局,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大量音乐人才的培养和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到将音乐创作、表演和研究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的办学思想,都体现了马思聪的专业音乐教育思想对学院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的贡献。

马思聪本人的演奏、创作、教学也一直是同时进行的,他一生几乎没有停止过演奏和创作,在去美国前,也没有停止过教学。同时,他也发表大量的文字著述,仅1950年到1967年发表近38篇[2]。可以说,马思聪的音乐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中,也影响和体现在他的专业音乐教育的思想中。

三、重视音乐基础训练、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遵循音乐教育的规律,突出专业音乐教育和训练在音乐学院的重要性,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是马思聪一贯秉承的音乐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科学性。

马思聪1963年发表在《人民音乐》第二期的《独唱独奏之我见》一文中曾写道:“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演唱演奏水平的问题,首先谈一下关于基本功的问题,……基本东西要正确,才能一步步走下去,对基本功,不同的表演艺术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小提琴来说,音阶、练习曲是基本功,但我要谈的不是这些,是基本功的基本功,即‘路子正’的问题。”实际,马思聪谈的是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声音概念等,这是学音乐最重要的基本功。基本功不仅仅是技术的概念,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其次,马思聪非常重视视唱练耳,他认为视唱练耳的水平和个人的音乐才能关系很大,这也许与他所接受的法国高等音乐教育思想有密切关系。建国初期,我国“视唱练耳”教材基本空白,马思聪为此亲自写作了《视唱练习》一书,并写了自序,该书于1953年10月由上海新音乐出版社出版。他在序中写道:“视唱这一门功课是学习一切音乐(学问)的基础。通过它,作曲家才能用音乐来思考,声乐家、器乐家才能辨别音与节奏之准确与否;通过它,写在纸上的音符才能变成具体的音进入脑筋,把他们唱出来、演奏出来、想象出来。”“这本视唱练习的写成,鉴于我国视唱课本的完全缺如。当然,也可以用法国的Solfege des solfeges,但显然是不能令人满足的,中国的音乐工作者有义务写一些自己的课本”,“这本课本在进度上没有很标准的由浅入深的次序,并且进度太急,希望以后能另插数十首,就可以使进度更平均、更合用了,主要的是希望这本视唱练习的出版,引起我国音乐工作者更多注重这门功课,写出更多更好的试唱课本来。”同时指出,“我认为,专门的音乐学校,应当采用固定唱名法,同时也要精通简谱,以为做普及工作之用。”

四、 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注重中西音乐的兼容

马思聪特别强调在吸收西方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的同时,建设中国自己特色的专业音乐教育,重视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强调中西兼容。他曾说“中国的音乐家们除了向西洋音乐学习技巧,还要向我们的老百姓学习,他们代表我们的土地,山,平原与河流,新中国的音乐不会是少数人的事,它是蕴藏在四万万颗心里头的一件事”。[3]

在明确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宗旨以后,音乐学院课程的设置基本按照这个精神来设计。如1950年,声乐系的课程设置:声乐、民间音乐研究、戏曲常识、说唱、表演、朗诵、外文(意、法、德语)。其中民间音乐研究和戏曲常识两门课程是强调民间音乐学习的体现。这个时期所开设的部分音乐技术的课程,如作曲技法、基本乐理,也明显加强了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五、重视表演艺术的实践

在担任行政职务和教学工作的同时,马思聪本人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创作和演奏。他既担任过指挥,又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对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规律认识非常明确。他的个人经历也是对他的这种思想的最好的解读。他认为,在专业音乐院校里,学生的表演实践非常重要,特别是合奏课、合唱,不能脱离表演实践。

六、 珍惜人才,强调因材施教,对中国小提琴教学的做出巨大贡献

马思聪年轻时就开始从事小提琴教学,培养了马思宏等小提琴家。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林耀基、韩里、刘育熙等均为其入室弟子,小提琴家盛中国、音乐学家黄晓和、作曲家杨宝智等也曾跟马思聪学习小提琴。

他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指明学习工作的方向。在小提琴家林耀基的文章中,曾提及马思聪对自己求学道路上的重要影响。林耀基15岁被招进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曾跟随马思聪学琴6年。由于学琴晚,基本功不够好,以当时的条件很难成为出色的演奏家。在马思聪的建议下,林耀基将学习和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到教学上,随后又被学校选派到苏联留学,日后最终在小提琴教学上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影响和成就。[4]

七、鼓励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方面,马思聪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他在《从提琴到作曲》[5]一文中写道:“作曲是一种创作的冲动,我作曲在我学和声之前,这个凭自己去摸索道路的作法是尤其好处的,我开始作曲几乎两年后才学习和声和一切作曲的技术。开始作曲的头几年写了一些西洋色彩的作品。所谓西洋色彩,并不单指旋律上而言,主要的是一种思索的方式,情感的状态,和乐曲的形式,而和声当然也包括在内。”他鼓励学生创作,强调注重捕捉冲动、个人情感,这对于作曲界目前一部分技术至上的创作倾向颇具深意。

八、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

在一篇谈傅聪获奖(《人民音乐》1955年)文章中,马思聪认为,作为一个演奏家,一定提高自己的一般文艺修养,同时对技术更要勤加锻炼。技术是基础,但仅仅是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我们所要追求表现的却是作品的内容,是它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方面就不得不同时提高一般文艺修养,音乐上的表现力不是死命去学就可以得来,对乐句的处理,要演奏者自己去感觉,不是多练几遍指法就可解决的。——这在他的办学的思想和小提琴的教学中都有所体现。

马思聪本人对普及古典音乐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密切关注音乐生活,不脱离社会,写了很多的乐评(敢于提出问题,不是全部的赞美)。他关于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许多音乐思想都体现在他的文章、乐评和创作中,他一方面重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学习,注重音乐基本功的训练(如视唱练耳)、重视表演艺术的实践,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素养,特别是对学生全面的修养,文学、美学等培养。他的学生曾提到在演奏作品的时候,马思聪会先引导学生去了解、学习跟作曲家相关的艺术方面的内容,如演奏德彪西,先讲印象派的绘画、象征派的诗歌,启发学生深的去理解作品,从而才能把作品的风格演绎到位。

他发表文章、写乐评,率团出国参加音乐节、担任国际重大比赛的评委,这些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国际音乐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很有意义的。

马思聪先生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每一步发展都与马思聪院长所奠定的学术传统密不可分。作为音乐教育家,马思聪奠定了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基础,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央音乐学院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他不愧为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和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建设的奠基人。

注释:

[1]1939年中山大学迁往云南徽江, 马思聪到达云南,继续任教于中山大学。1942年中山大学迁回广东坪石,马思聪又回到广东,任教于中山大学。

[2]根据《马思聪全集》(第七卷),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3]马思聪:《中国新音乐的路向》,1946年《新音乐》第6卷1期,1945年版。

[4]凌紫:《摘选之五——马思聪影响了我一生》,载《小演奏家》,2009年第9期。

[5]收录在1946年台湾出版的《马思聪提琴演奏会特辑》。

参考文献:

1. 马思聪全集编辑委员会编:《马思聪全集》(第七卷),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2. 马思聪研究会编:《论马思聪》,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3. 苏夏:《马思聪的演奏艺术和音乐创作——在马思聪诞辰85 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4. 汤琼:《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培养目标、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的演变》,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 凌紫:《摘选之五——马思聪影响了我的一生》,载《小演奏家》,2009年第9期。

6. 杨宝智:《记忆中的马思聪》,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7. 苏夏:《马思聪论艺术和专业音乐活动》,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8. 汤琼:《中国大陆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发展研究》(博士论文,2006年)

汤 琼: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月上贺兰》亮相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6月14日,中国首部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进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于17日、18日在梅兰芳大剧院登台亮相。首都各界观众感受到这部反映回汉民族在中华大地相融共息的震撼历史舞剧。该剧讲述了古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商队与贺兰山下当地百姓间的一段传奇感人的爱情故事。通过恢宏壮观的舞蹈艺术,充分再现了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和谐、交融、发展的历史,紧贴时代主题,是一部弘扬民族团结的佳作,并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创新在国内舞蹈艺术领域声名鹊起。

至今,该舞剧已演出436场次,并受文化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委派,多次赴埃及、卡塔尔、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访问交流。先后荣获荷花奖、文华大奖特别奖、2008-2009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剧目等舞台艺术领域重大奖项。据出品方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宏新介绍,希冀通过舞剧《月上贺兰》与外界的交流,展示银川的城市文化形象,奠定银川在文化艺术界的地位与作用。

据了解,2010年,银川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银川艺术剧院成为首家转企改制的国有独资艺术院团。改革使剧院发展焕然一新,通过引进战略合作者和投资者,创新艺术品牌,成为宁夏乃至全国文化艺术市场的一支生力军。

上一篇:南极夜空,大美耐得住寂寞 下一篇:民族声乐教学中昆曲歌唱技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