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病都能“药到病除”

时间:2022-05-09 06:20:18

治疗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无疑是每个患者就医时的最大心愿,但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医学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药到病除”。

治病别苛求根治痊愈

人在患病后要学会与疾病和平共处,对治疗结果有一个合理期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教授朱学骏指出,由于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存在局限性,有的疾病目前病因、发病机制不清,防不胜防;很多疾病只能预防发病或减缓症状但不能根治,比如由于花粉、螨虫、动物皮毛等过敏引起的特应性皮炎。另一方面,很多慢性病现在虽然无法根治,但可以通过预防和治疗控制病情发作和进展,比如慢性荨麻疹等。

“患者只有客观、理性地认识生命和健康规律,才能在就医时有合理期待。”北京安贞医院教授洪昭光表示,患者就医需要具有文化、健康、科学三个素养。在科学素养方面,患者应该了解到医学不是万能的,很多疾病人类还不能认识,有的病认识了也不能治疗,有的病可以治疗但效果并不好,有的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

用药期间不要频繁更换药品

不少患者在治疗时,一见用药效果不明显就急着换药、换医生。实际上,由于药效发挥作用有快慢,疾病也有自身发展变化的固有历程,频繁更换医生和药物,增加了不必要的折腾,也不利于治疗,甚至还可能贻误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教授何权瀛举例说,有些肺炎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一两天没见效,就以为这种药物没有用,催促大夫赶紧更换新的抗菌药物,结果越用越乱,到头来细菌耐药,治疗更棘手。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对于慢性病患者尤为有害。如有些肺结核病患者服抗结核药还不到一周,便认为没效,改服其他抗菌药物或中药,最后丧失了治疗良机。

“俗话说,倒霉的医生治病头,走运的医生治病尾。病情进展、康复有一个过程,患者不要吃一两次药没看到效果,就急着换药或者换医生。”朱学骏举例说,如扁平疣治疗,抹药抹到皮损部位红肿起来时病就快好了。患者如果不了解,就会紧张、害怕,忙着换药、换医生。他就曾经接诊过这样的患者,简单处理后患者很快痊愈。患者因此认为他的水平比前一位医生高,“我告诉他说,这并不是我的功劳,其实前一位医生用药完全正确,您到我这里时病其实也快好了”。

朱学骏还举了一个玫瑰糠疹的例子。这种病的病程一般为8周,在最初零星的“先驱斑”出现后6周内会出现较大范围的皮疹,随后逐渐自然消退。患者在发病初期用药后,如果不了解病情进展规律,很可能就会着急换药、换医生。

何权瀛建议,患者就诊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医患双方互相熟悉的过程,慢性病患者在一段时间内最好相对固定一两个大夫,这样便于彼此之间不断加深了解,医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患者病情变化,给予恰当治疗。

慢性病不能一见效就停药

“慢性病治疗不能‘打打停停’。”何权瀛说,不少慢性病患者存在“症状驱动式治疗”。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需要终身用药,但一些患者症状加重就用药、症状减轻就停药。殊不知,症状急性加重恰恰是病程进展中的一个事件,坚持用药、规范治疗的目的是减少病情的急性加重。

朱学骏还指出,有的疾病如自体免疫性疾病大疱病,需要连续用药三五年才慢慢减药,是否可以停药还需要根据检查结果才能确定,有的患者见表面症状消失就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复发。

“患者要有与疾病长期共存的思想准备。”何权瀛特别提醒说,许多慢性疾病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后进展到不可逆阶段。现有的医学水平还无法逆转器官的器质性改变,使病人恢复无病状态。但不少患者和家属总以为所有的病变都可以逆转,也难以认同要长期带病生存,对治疗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谭 嘉)

上一篇:警惕卫生间成猝死高发地 下一篇:小游戏 大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