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实践性 教活语文课

时间:2022-05-09 03:53:45

着眼实践性 教活语文课

职业中学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所以职中语文教学尤其要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训练。那么我们如何来进行语文的实践活动呢?

一、把语文课变成语文实践课

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校这一特殊空间中,不仅是师生之间单纯进行文化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活动过程,它应充满生命的活力。“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于学科对象的主动自学的求知和探索者。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在教学中仅靠教师讲,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想一想,做一做,是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的,教学效果是难以让人满意的。学生必须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在学习科学小品文时,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科学发现的过程,亲身体验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获取成功的喜悦;在学习游记类文章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在学习人物类文章时,让学生更多的从人物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去做认真体验。学生只有真正被当作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情感得到真正的尊重,才会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只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充满生命意义的色彩。

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历练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不能仅仅拘囿于课堂教学,而应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

(一)围绕课文内容让学生多读课外作品。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选择一些课外阅读作品。如在每学期开学时交给学生们一个书单,罗列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每学期能读几本名著,几十首诗词,几十篇文章,这就确保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语文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二)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写。我们要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和读书笔记,或记录文章中名词雅句,或抒发内心所思所想,或进行文学练笔;定期组织作文比赛,比赛结束之后,互相交流,在共同学习中提高了语文能力。(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多听、多说。有研究资料表明,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读和写占活动总量的 25%,而听和说占了75%,可见听和说是多么重要。因此语文的教学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训练,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和听广播等语文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听和说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投身实践活动,自觉培养综合能力

语文学科实践性很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把学习时间和空间仅局限于课堂,那是有违语言学习的规律的。在开展校内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运用语文。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如在讲调查报告时,简单的介绍调查报告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家乡大运河变化的原因”,学生首先制定了活动计划,并进行了分工;有人负责查看水质,有人负责采访,有人负责查找资料,有人负责联系……为探究原因,他们走访了沿河常住居民了解从前运河是怎样的,最后合作完成“大运河变化的原因”的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学生发挥的空间大,大家都愿意做。有了兴趣,就有了质量。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调查和撰写报告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职中的学生文化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浓厚,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上一篇: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下一篇:学好语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