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

时间:2022-05-09 02:21:22

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

摘 要 研究发现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突变与变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雌孕激素受体的分子结构、功能、作用方式以及子宫内膜癌的关系进行讨论。

关键词 雌孕激素受体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癌症的7%,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Bokhman于1983年首先提出了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二元学说但在临床实践中[1,2],仅仅依靠病理类型无法完全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需研究有代表性的分子标志物的特征。目前,认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是由雌激素过度刺激引起,更有研究通过测定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ER和PR,发现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者受体水平升高,说明受体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发病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经典的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密切相关。

雌激素受体(ER)属甾体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有ERα和ERβ两种亚型,ERα和ERβ由不同的基因编码。ERα为传统的ER,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的6q25.1区,由595个氨基酸编码组成,相对分子质量66000。ERβ可能在组织正常分化和雌激素生理效应的调节中起作用,而ERαmRNA的过度表达可能成为乳腺癌和卵巢恶性肿瘤的标志物。孕激素受体(PR)包括PRα和PRβ两种亚型,由位于染色体11q13的同一基因编码,但受两种不同启动子A和B控制,转录形成两类碱基数不同的mRNA,分别表达由796和93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产物[3]。一般情况下,PRβ的转录活性较强,而PRα则对PRβ起抑制作用,同时PRα可使孕激素拮抗剂产生抗雌激素作用,而PRβ则无此作用。

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子宫内膜癌与ER及PR的关系研究最成熟。临床上,ER和PR测定的最大用途是选择内分泌治疗对象和判断预后。ER、PR含量随子宫内膜的增生程度呈下降趋势,单纯增生>复合增生>不典型增生;内膜癌的ER、PR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分化越差,受体含量越少。Sivridis等研究认为[4],子宫内膜过度增生,激素作用占主导地位,而萎缩型子宫内膜虽失去激素作用的基础,但在低水平激素刺激下腺体增生活跃,若同时伴有丰富的ER及PR、EGF活动度高,即可发生子宫内膜癌。Maluf等认为[5],分化低肿瘤应根据术后病理的组织学类型、有丝分裂数、细胞形态、ER和PR含量,辅以系统的激素疗法或化学疗法避免复发和转移。Weiderpass对ERα基因多态性作病例对照研究发现,XbalX基因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又根据多变量机会比率(OR)结果得出结论,XX基因表型与XX基因型比较,X等位基因增加则肿瘤风险减少,两条短TA等位基因与两条长等位基因比较,短等位基因导致肿瘤风险增加;Pvull表型与pp表型比较,子宫内膜癌风险无明显减少,因而认为ERα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危险有关。齐卫红等[6]认为ER、PR的缺乏是内膜癌恶性程度增高的表现,ER、PR可以作为内膜癌患者预后观察的指标之一。白晓红等[7]的实验表明子宫内膜癌ER阳性表达率63.6%,与正常内膜组(42.1%)差异并无显著性。ER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与患者年龄、手术分期、病理分期、肌层浸润程度、宫颈受累和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另外,已有文献证实术前子宫内膜诊刮或活检标本与术后标本的ER、PR表达结果一致,因此术前可根据诊刮或活检所得的子宫内膜ER、PR表达结果估计临床分期、组织分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了解疾病的预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8]。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与性激素及其受体的关系密切,但仍有很多问题尚不清楚,这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目前,正在从分子和基因水平对ER和PR作进一步研究,使其进一步指导激素依赖型疾病的物理化学治疗。

参考文献

1 Parkin DM,Bray F,Ferlay J.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02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05,55:74-108.

2 Bokhman JV.Two pat hogenetic types of endomet rial carcinoma.Gynecol Oncol,1983,15:10-17.

3 Hovlend A R,Powell R L,Takimoto G S.Anterminal inhibitory functions supresses transcrip tion by the isoform but not the isoform o f humanprogesterone receptors.J Boil Chem,2001.273(2):5455-5460.

4 Sivridis E,Giatromanolaki A.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beliefs and scepticism[J].Int J Surg Pathol,2004,12(2):99-105.

5 Maluf FC,Sabbatini P,Schwartz L.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objective response to letrozole[J].Gynecol Oncol,2001,82(2):384-388.

6 齐卫红,鹿彩莲,孙显露.子宫内膜癌细胞核DNA含量及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3):151-152.

7 白晓红,糜若然.VEGF、bFGF和E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中华肿瘤杂志,2001,23(3):211-213.

8 陈雅卿,楼洪坤.甾体激素受体ER、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肿瘤防治杂志,2002,9(5):478-479.

上一篇:CZF-2型超声波治疗仪治疗宫颈炎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固定矫治技术矫治上颌埋伏尖牙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