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无关浪漫的事

时间:2022-05-09 02:01:20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

一个穷鞋匠的儿子,马来西亚华裔,从槟榔屿来到伦敦,希望在这里的皮革学院学些本事,好把家传的手艺发扬光大。

数年之后,他在伦敦东区——历史上的贫民区——一座废弃的医院里找了一间工作室,开起了自己的制鞋作坊。很快,时尚杂志的编辑们就听说“医院”里有一个鞋匠,能花很少的时间做出精美的一次性鞋子供拍照用。他做的鞋子开始出现在时尚杂志上,旁边注着他的名字:Jimmy Choo,就是周仰杰。

于是,伦敦的淑女和贵妇开始光顾周仰杰那简陋的作坊,“有专人驾驶的梅赛德斯-奔驰轿车停在‘医院’的铁丝网外——这幅罕见的场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频繁出现。”某天,穷鞋匠的儿子接到了为戴安娜王妃量脚做鞋的邀请……

之后出场的是女主角塔玛拉。正如许多热衷于浪漫故事的读者所期待的,这是一位漂亮的富家小姐。父亲做过演员,是维达·沙宣的生意伙伴;母亲则是时装模特出身。

1991年,24岁的塔玛拉当上了《时尚》(Vogue)杂志的总监助理,遇见了“她最爱的鞋匠”、大她七八岁的周仰杰……

一出浪漫剧的所有要素似乎都已具备,只待灯光渐暗,大幕拉开。

但这只是一桩与浪漫无关的生意。

代替了痴情男女浪漫邂逅情节的,是资本与手艺的“相遇相知”、董事与经理的聚散离合,以及随之上演的商业谋略、资本运作、企业并购。书的副标题对这桩生意作出了恰当的定位:一场时尚、商业与金钱的较量。

1996年5月,塔玛拉,确切地说是塔玛拉一家,与周仰杰签订合作协议,Jimmy Choo公司成立。塔玛拉家出资15万英镑,拥有公司50%的股份。

时尚和奢侈品行业历史上一个奇迹般的成功由此开始。

在Jimmy Choo出现之前,无论是Prada(普拉达)、Gucci(古驰)还是Chanel(香奈尔),这些著名奢侈品品牌的创立无不经历了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打拼。而Jimmy Choo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十年之内就能创出一个著名品牌,让投资人“数钱数到手抽筋”。

2004年,Jimmy Choo公司第一次出售,价格1.01亿英镑(1.83亿美元);2007年,Jimmy Choo公司再次出售,价格1.85亿英镑(3.36亿美元)。让塔玛拉至少净赚5000万英镑(7300万美元)。

为了写这篇文章,笔者专门咨询了身边的时尚人士,得知Jimmy Choo在北京的国贸中心有专卖店,里边最便宜的鞋子大约2000元人民币一双。这与书中所写可以相互印证——书中提到,Jimmy Choo曾推出过售价300美元的“廉价”鞋子。或许,这一消息会让购买了这种“廉价”奢侈品的时尚人士心理上受到小小的伤害。

总之,Jimmy Choo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了令人目眩的成功。它那著名的4英寸高跟令无数淑女名媛为之倾心。它成了戴安娜王妃最爱的鞋子品牌,凯瑟琳·泽塔·琼斯、茱莉娅·罗伯茨这样的好莱坞明星穿着它的高跟鞋出现在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红毯上,专卖店开到了纽约、巴黎、东京、上海……

美国饶舌歌手薛尼甚至创作了一首名为Jimmy Choo的歌曲,创作的灵感是有一天他与一个年轻的模特一起溜达,“她当时穿着Jimmy Choo牌子的高跟鞋,望着那4英寸的鞋跟,我两眼发直。我把这双高跟鞋rap一下,现在,每个人都知道Jimmy Choo了……”

即便如此,把Jimmy Choo公司称作高跟鞋“帝国”还是有些夸张,称作“大厦”可能更为贴切。毕竟,Jimmy Choo与那些老资格的时尚奢侈品牌相比,实力、规模还差得多。周仰杰以他的制鞋天才为这座大厦打下了既坚实又华丽的底座,塔玛拉则让这座大厦以令人瞠目的速度疯长至摩天。

梳理Jimmy Choo成功的过程,可以看到娱乐业、传媒业、金融业如何在品牌的迅速发育中发挥着“激素”的作用。

品牌创立之初,为了开拓美国市场,塔玛拉聪明地搭上了热门美剧《欲望都市》的便车,女主角在剧中尖叫“不要抢走我的鞋”(Jimmy Choo的),让Jimmy Choo一夜之间在美国家喻户晓;连夜为好莱坞女明星赶制奥斯卡颁奖典礼走红毯的鞋子,为Jimmy Choo赚足了曝光率。之后与投资基金的联姻则让Jimmy Choo获得了真正的跨越式发展,几番“倒手”,让Jimmy Choo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

本书的两位女作者,洛朗和萨格拉,一位是美国《时代周刊》负责时尚及奢侈品报道的记者,一位是摩根大通奢侈品股票研究中心负责人。可以看出,这种职业身份决定了本书的写作风格和价值取向:对时尚事件、资本运作津津乐道,对这些事件和运作背后的文化背景则鲜有涉及。

此外,从正文前罗列的十几条时尚、财经人士“对本书的赞誉之词”,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在各自领域深厚的人脉。

“精彩绝伦”、“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入木三分”等等,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屁不分中外,人情古今如此。

从一个“文科生”的趣味来看,两位作者对素材的取舍、详略的选择都略有问题。塔玛拉成为书中的唯一主角,作者不惜笔墨对她的家庭和成长经历作了事无巨细的描写。塔玛拉父亲的故事占去了整整一章,她与一个在“品滥用者互助协会”上认识的纨绔子弟的失败的婚姻也占去了大量篇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造了鞋子的周仰杰只是在书的开头部分亮了一个相,随后便成为一个若有若无的影子,最后则干脆销声匿迹。而一个马来西亚穷鞋匠的儿子,只身来到伦敦,成为王妃的御用鞋匠,创立了一个顶级时尚品牌,这背后该有多少“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啊。

或许在作者看来,塔玛拉和她的家庭具备了更多吸引眼球的时尚元素和八卦题材,比如夜店、、婚外情等等。而周仰杰一门心思只想着做鞋,而且是手工订制;他对工业化生产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甚至对媒体否认那些工业化生产的鞋子是他的作品。作者对这种反差背后隐藏的文化差异、观念冲突似乎毫无兴趣,书的前半部分还能靠人物的经历和成长的悬念吸引读者,后半部分则几乎完全陷入对企业并购过程的繁琐叙述,即使专业的财经人士估计也会看得有些兴味索然。

有朋友告诉我,读郭敬明的小说需要相当程度的关于时尚品牌的知识储备,并给我推荐了《最小说》里的一段描写:“我和小K两个人姿势优雅地涂完防晒霜,戴上了PRADA的大墨镜,我穿着DOLCE&BBANA的泳裤,他穿着GUCCI的泳裤,两个人靠在游泳池边上,身边的水面上浮着的ARMANI的托盘里装着各种进口的水果……”这段描写给了我不小的“震撼”:如果你对郭敬明小说中的青春浪漫爱情故事有兴趣,而又对时尚品牌所知甚少,不妨先读一读《高跟鞋帝国》,书中涉及的各种时尚品牌的知识一定会对你大有裨益。

如此,这本《高跟鞋帝国》终于和浪漫发生了一点关系。

(作者为《光明日报》读书版主编)

上一篇:资深IT小生的起落 下一篇:噩梦图尔 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