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院系结构调整浅谈学科建设

时间:2022-05-09 08:20:41

从院系结构调整浅谈学科建设

摘 要:从建国至今我国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两次院系调整所处时代不同,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国家院系调整的相关政策、背景,剖析影响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因素,并从国家时代背景、教育理念、市场导向及学校定位四个方面浅析高校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高等教育;院系调整;学科建设

一、五十年代高等教育院系结构调整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当时的国情,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调整的原则是:“根据国家建设的整个计划和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进行全面或重点调整,预计两个月内基本完成。”调整的重点是:“整顿与加强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院,首先是工业学院。”通过仿效前苏联高等学校的类型,分别设置综合大学和专门学院两种。

1951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发展方案的报告》,标志着大规模院系调整的正式开始。1952年后,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并对高校的调整细化到类别,分别指导不同定位的高校进行不同的调整。当时的院系调整为满足国家对大批的工业建设人才的需要、更需要培养这些人才的师资队伍而进行的全国性的院系调整。

二、八十年代高校的合并

我国五十年代的院系结构调整与当时建国初期的国家背景相一致,是向前苏联学习的,但苏联的高教模式是按行业、按单一学科大规模组建高校培养人才,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按前苏联模式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专业越分越细,而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高级人才,尤其是信息社会。因此教育部酝酿了新一轮的高教改革。时任分管高校工作的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1998年初召开的高教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方针,高等教育改革提上了日程。

高教改革最初提出了共建、合作办学、划转、合并和协作办学五种形式。1992年首先在广东试点,教育部与广东省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1997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和合并”的8字方针;1998年5月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提出我国21世纪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要求到2002年左右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比例合适的新格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新一轮的高校合并浪潮,以组建多科性、综合性大学为目标。此次高校合并实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重组,是联合办学、优化资源配置的最高形式,在高校合并、重组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高校专业的调整。调整后高校的专业设置必然成为此次改革的重点。

三、高校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

高校是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场所,有人将其比作高端工厂,而他的产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要受制于国家这个大背景,同时还要以市场为导向,并且体现了学校的特色。

(一)国家的教育方针

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不同的国家,由于国家制度的不同,对教育及其培养人才的要求就有所区别。因此,一国的教育首先是要在国家大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进行,即办教育必须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准绳,只有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将本国的教育办好,也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对国家的作用,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同时也是教育机构得以生存的前提。高校既然是教育机构的成员,也必然要在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进行办学,国家正是通过教育方针来指导高校专业的设置。

(二)教育教学理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并不断地发展,教育也是如此。自从教育出现以来,不断地形成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并不断地发展着。教育教学理念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以更加适应所处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必然会对高校专业的设置产生新的影响。

(三)市场需求

高校专业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的调节,尤其是一些应用技术类学校。因为市场的需求表明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这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要想提高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随时掌握市场动向,深入分析学校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并做出及时、准确的调整。

(四)学校发展定位

学校专业的设置除了受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关系密切。尤其是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资金、人才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合理定位,而不是盲目的追求高水平的、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这就需要高校领导者明确自己学校的发展方向,运用SWOT分析,如实、清醒地总结自身的优势、劣势,将优势发挥到最大,避开劣势,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选择自己的优势专业,舍弃劣势专业,有舍才有得。而不是为了学校更名,一味地扩充专业种类办综合大学。这样只会造成浪费,优势专业不能得到全力的支持,而劣势专业却无法与同类院校竞争,从生源到就业影响学校的整体声誉。

四、关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一)专业设置必须符合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

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同我国自建国以来进行的两次高校调整一样,五十年代国家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模仿苏联设置了很多专科性的大学,而到八九十年代,国家需要更多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高级人才,因此高校又进入了合并浪潮。高校专业设置只有符合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才能输出适合时代所需的人才,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后备力量,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服务社会的任务。

(二)专业设置要以最新教育理念为指导

教育理念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作为高校领导者,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并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本校的专业设置,才能使本校的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

(三)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

在我国生源不断锐减的形式下,高校如何争夺到优质的生源?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而就业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来决定的,高校只有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提高其就业率,而这就需要设置合理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只有随时掌握市场动态,调整专业内容、结构,才能捕捉到专业领域中最前沿、最精尖的知识,并将其融入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中,以便毕业生在学校就能够掌握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四)专业设置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及定位

学校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学校的类型、层次,认真研究并明确本校的办学思想,才能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及定位,以特色立校、强校。

总之,高校的专业设置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以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理念为指导,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特色、定位,并以市场为导向,关注领域内的发展动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才能创建高水平的名校。

参考文献:

[1]《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云南省档案馆,苏南行署,1953年长期卷,138卷.

[2]王久长.五十年代院系调整的得与失[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2(2):23.

作者简介:

孙金梅(1984- ),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哈尔滨华德学院教务处。

脚注:

《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等文件》,云南省档案馆,苏南行署,1953年长期卷,138卷.

王久长.50年代院系调整的得与失[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2(2):23.

上一篇:提高新旧路基结合部路基压实质量的施工方法 下一篇:浅析我国所遭遇的主要贸易争端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