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家 徐志摩

时间:2022-05-09 12:23:56

【名家简介】

徐志摩是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在那个时代.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

徐志摩的诗歌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带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闹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选文1 返璞归真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徐志摩

他们都到海边去了。我为左眼发炎不曾去。我独坐在前廊,偎坐在一张安适的椅内,袒着胸怀,赤着脚,一头的散发,不时有风来撩拂。清晨的晴爽,不曾消醒我初起的睡态:但梦思却半被晓风吹断。我阖紧眼帘内视,只见一斑斑消残的颜色,一似晚霞的余赭,留恋地胶附在天边。廊前的马樱、紫荆、藤萝、青翠的叶与鲜红的花,都将它们的妙影映印在水汀上,幻出幽媚的情态无数:我的臂上与胸前,亦满缀了绿荫的斜纹。从树荫的间隙平望,正见海湾:海波亦似被晨曦唤醒,黄蓝相间的波光,在欣然地舞蹈。滩边不时见白涛涌起,迸射着雪样的水花。浴线内点点的小舟与浴客,水禽似的浮着;幼童的欢叫,与水波拍岸声,与潜涛呜咽声相间着起伏,竞报一滩的生趣与乐意。但我独坐的廊前,却只是静静的,静静的无甚声响。妩媚的马樱,只是幽幽地微展着,蝇虫也敛翅不飞。只有远近树里的秋蝉,在纺纱似的垂引它们不尽的长吟.

在这不尽的长吟中,我独坐着冥想。难得是寂寞的环境,难得是静定的意境:寂寞中有不可言传的和谐,静默中有无限的创造。我的心灵,正如海滨生平初度的怒潮,已经渐次地消翳,只剩有疏松的海沙中偶尔的回响,更有残缺的贝壳,反映星月的辉芒。此时摸索潮余的斑痕,追想当时汹涌的情景,是梦或是真,亦不须再辨问,只此眉梢的轻皱,唇边的微哂,已足解释无穷奥绪.深深地蕴伏在灵魂的微纤之中。

青年永远趋向反叛,爱好冒险:永远如初度航海者,幻想黄金机缘于浩渺的烟波之外:想割断系岸的缆绳,扯起风帆,欣欣地投入无垠的怀抱。他厌恶的是平安,自喜的是放纵与豪迈。无颜色的生涯,是他目中的荆棘:绝海与凶险,是他爱取自由的途径。他爱折玫瑰:为她的色香,亦为她冷酷的刺毒。他爱搏狂澜:为他的庄严与伟大,亦为他吞噬一切的天才,最是激发他探险与好奇的动机。他崇拜冲动:不可测,不可节.不可预逆;起,动,消歇皆在无形中,狂飚似的倏忽与猛烈与神秘。他崇拜斗争:从斗争中求剧烈的生命之意义,从斗争中求绝对的实在,在血染的战阵中,呼叫胜利之狂欢或歌败丧的哀曲。

幻象消灭是人生里命定的悲剧:青年的幻灭,更是悲剧中的悲剧,夜一般的沉黑,死一般的凶恶。纯粹的猖狂的热情之火,不同于阿拉伯的神灯.只能放射一时的异彩,不能永久地朗照;转瞬间,或许便已敛熄了最后的焰舌,只留存有限的余烬与残灰,在未灭的余温里自伤与。

流水之光,星之光,露珠之光,电之光,在青年的妙目中闪耀。我们不能不惊讶造化者艺术之神奇,然可怖的黑影,倦与衰与饱餍的黑影,同时亦紧紧地跟着时日进行,仿佛是烦恼、痛苦、失败,或庸俗的尾曳,亦在转瞬间,彗星似的扫灭了我们最自傲的神辉――流水涸.明星没,露珠散灭,电闪不再!

在这艳丽的日辉中.只见愉悦与欢舞与生趣。希望,闪烁的希望,荡漾在无穷的碧空中,在绿叶的光泽里,在虫鸟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摇曳中――夏之荣华,春之成功。春光与希望,是长驻的:自然与人生,是调谐的,

在远处有福的山各内,莲馨花在坡前微笑,稚羊在乱石间跳跃,牧童们,有的吹着芦笛,有的平卧在草地上,仰看变幻的浮游的白云.放射下的青影在初黄的稻田中缥缈地移过。在远处安乐的村中,有妙龄的村姑,在流涧边照映她自制的春裙;口衔烟斗的农夫三四,在预度秋收的丰盈;老妇人们坐在家门外阳光中取暖,她们的周围有不少的儿童,手擎着黄白的野花在环舞与欢呼。

在远――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与快乐,无限的春光……

在此暂时可以忘却无数的落蕊与残红:亦可以忘却花荫中掉下的枯叶,私语地预告三秋的情意:亦可以忘却苦恼的僵瘪的人间,阳光与雨露的殷勤.不能再恢复他们腮颊上生命的微笑,亦可以忘却纷争的互杀的人间,阳光与雨露的仁慈,不能感化他们凶恶的兽性;亦可以忘却庸俗的卑琐的人间,行云与朝露的丰姿,不能引逗他们刹那间的凝视:亦可以忘却自觉的失望的人间,绚烂的春时与媚草,只能反激他们悲伤的意绪。

我亦可以暂时忘却自身的种种:忘却我童年期清风白水似的天真:忘却我少年期种种虚荣的希冀:忘却我渐次的生命的觉悟:忘却我热烈的理想的寻求:忘却我心灵中乐观与悲观的斗争;忘却我攀登文艺高峰的艰辛;忘却刹那的启示与彻悟之神奇:忘却我生命潮流之骤转:忘却我陷落在危险的旋涡中之幸与不幸:忘却我追忆不完全的梦境;忘却我大海底里埋首的秘密;忘却曾经刳割我灵魂的利刃,炮烙我灵魂的烈焰,摧毁我灵魂的狂飚与暴雨;忘却我的深刻的怨与艾;忘却我的冀与愿;忘却我的恩泽与惠感:忘却我的过去与现在….-

过去的实在,渐渐地膨胀,渐渐地模糊,渐渐地不可辨认:现在的实在,渐渐地收缩,逼成了意识的一线,细极狭极的一线,又裂成了无数不相连续的黑点……黑点亦渐次地隐翳,幻术似的灭了.灭了.一个可怕的黑暗的空虚……

(选自《徐志摩文集》)

含英咀华

本文写了冥想前的喧闹以及返璞归真的自然和谐的幻景。徐志摩在文中寄寓了无限的心灵的慰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了“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和快乐,无限的春光”,他才忘却了人间纷争,忘却了自己的恩恩怨怨,抖落了身上沉重的征尘。

思考练习

1.文中对田园风光的抒写有怎样的作用?

2.本文使读者真正享受到语言酣畅淋漓的快意。请结合文章分析其语言特色。

选文2 精神灯塔

泰戈尔(节选)

徐志摩

泰戈尔先生快走了,在几天内他就要离别北京.在一两个星期内他就要告辞中国。他这一去大约是不会再来的了。也许,他永远不能再到中国。

他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非但身体不强健,并且是有病的。所以他要到中国来,不但他的家属,他的亲戚朋友,他的医生,都不愿意他冒险,就是他欧洲的朋友,比如法国的罗曼・罗兰,也都有信去劝阻他。他说趁我暮年的肢体不曾僵透,趁我衰老的心灵还能感受,决不可错过这最后唯一的机会,这博大、从容、礼让的民族,我幼年时便发心朝拜.与其将来在黄昏寂静的境界中萎衰地惆怅,毋宁利用这夕阳未暝的光芒,了却我晋香人的心愿!

自从四月十二日在上海登岸以来.可怜老人不曾有过一半天完整的休息,旅行的劳顿不必说,单就公开的演讲以及较小集会时的谈话,至少也有三四十次!他的谈话,我们知道,不是教授们的讲义,不是教士们的讲道,他的心府不是堆积货品的栈房,他的辞令不是教科书的喇叭。他是灵活的泉水,一颗颗颤动的圆珠从他心里兢兢地泛登水面,都是生命的:他是瀑布的吼声,在白云间、青林中、石罅里,不住地欢响;他是百灵的歌声,他的欢欣、愤慨、响亮的声音,弥漫在无际的晴空。但是他是倦了。终夜的狂歌已经耗尽了子规的精力,东方的曙色亦照出他点点的心血染红了蔷薇枝上的白露。

他这次来华,不为游历,不为政治,更不为私人的利益。他熬着高年,冒着病体,抛弃自身的事业,备尝行旅的辛苦,究竟为的是什么?他为的只是一点看不见的情感,说远一点,他的使命是在修补中国与印度两民族间中断千余年的桥梁。说近一点,他只想感召我们青年真挚的同情,因为他是信仰生命的,他是尊崇青年的,他是歌颂青春与清晨的,他永远指点着前途的光明。悲悯是当初释迦牟尼证果的动机,悲悯也是泰戈尔先生不辞艰苦的动机。现代的文明只是骇人的浪费,贪淫与残暴,自私与自大,相猜与相忌,r风似的倾覆了人道的平衡,产生了巨大的毁灭。芜秽的心田里只是误解的蔓草,毒害同情的种子,更没有收成的希冀。在这个荒惨的境地里,难得有少数的丈夫,不怕阻难,不自馁怯,肩上扛着铲除误解的大锄,口袋里满装着新鲜人道的种子,不问天时是阴是雨是晴,不问是早晨是黄昏是黑夜,他只是努力地工作,清理一方泥土,施殖一方生命,同时口唱着嘹亮的新歌,鼓舞在黑暗中将次透露的萌芽。泰戈尔先生就是这少数中的一个。他是来广布同情的,他是来消除成见的。我们亲眼见过他慈祥的阳春似的表情,亲耳听过他从心灵底里迸裂出的大声。我想只要我们的良心不曾受恶毒的烟煤熏黑,或是被恶浊的偏见污抹,谁不曾感觉他至诚的力量,魔术似的,为我们生命的前途开辟了一个神奇的境界,点燃了理想的光明?他生平最满意的成绩就在他永远能得青年的同情,不论在德国,在丹麦,在美国,在日本,青年永远是他最忠心的朋友。他也曾经遭受种种的误解与攻击,政府的猜疑与报纸的诬蔑与守旧派的讥评,不论如何的谬妄与剧烈,从不曾扰动他优容的大量,他的希望、他的信仰、他的爱心、他的至诚,完全地托付青年。“我的须、我的发是白的,但我的心却永远是青的,”他常常对我们说,“只要青年是我的知己,我理想的将来就有着落,我乐观的明灯永远不致黯淡。”

像他的这样伟大的声音,我们也许一辈子再不会听着的了。留神目前的机会,预防将来的惆怅!

(选自《泰戈尔》,有删改)

含英咀华

文章字里行间表露着作者对泰戈尔的依恋难舍和敬仰崇拜之情。作者以为,泰戈尔和释迦牟尼一样怀有“悲悯”的情怀;而这样的人,举世罕见,古今少有。

思考练习

1.从修辞的角度对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2.从语言的角度,评析本文的特色。

3.读罢此文,谈谈你对泰戈尔的印象。

上一篇:“飞蚊症”,到底要不要紧? 下一篇:度“感动中国”人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