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高端技术产业合作分析:以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为例

时间:2022-05-08 10:47:15

两岸高端技术产业合作分析:以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为例

摘 要:中国大陆于2010年审议“十二五规划”,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产业转型,并以七大新兴产业拉动相关产业的成长。另一方面,近年台湾经济面临多方面的冲击,除了大量制造业外移至大陆及东南亚外,新能源、环境保护、新兴技术、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也影响深远,台湾也积极进行产业更新与再造。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岸于2010年6月签署ECFA协议,应该是互利互惠、共创双赢的重要机制。客观而言,两岸具备市场、技术、资金及人才等层面优势互补的条件,但主观上如何进行两岸产业的互补与合作,产学界却尚未提出具体可行的合作模式进行探讨与分析。基于两岸新局势,我们认为未来两岸产业如何进行分工合作,是相当迫切的研究课题。

一、台湾与大陆产业发展

三十年来台湾的科技产业,以半导体为最大宗,包含上游的晶圆材料、集成电路设计、中间的生产制造、下游的封装测试。但在2008年起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下,台湾几个重要的产业如笔记本电脑、内存、大型面板等产业链产生极大的亏损,引起民众的关注,似乎认定台湾的ICT产业已经是黄昏夕阳产业,不值得再投资。但事实上,台湾过去三十多年发展半导体产业所蓄积的基础建设、人才培育、专利技术、创业创新、产品开发、系统整合、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其能量相当可观。这些能量对发展下一世代各种高端应用科技系统与产品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两岸如何共享这些成果并共同再创其价值高峰?

中国大陆从1953年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53年至1957年,简称“一五计划”。1958年开始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即“二五计划”,依次类推,并从2006年起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改名为“十一五规划”,2011年起实施“十二五规划”。规划注重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远性,是计划的指导。无疑中国大陆面临机遇,也面对挑战。

1.两岸法律――ECFA协议签订

在WTO架构下,成员国间可签订贸易协议,逐步降低彼此间的关税,也可以建立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区,提前降低关税,以东盟区域经济整合为例,包括东盟加一,即中国大陆-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东盟加三(中、日、韩),即东亚自由贸易区(AFTA)、东盟加(中、日、韩、新、澳、印),即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协议。台湾完全被东盟区域经济排除在外,台湾的经贸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势必造成区域因经贸板块的大幅挪移,产生贸易上的替代效果,东盟国家恐将取代台湾在大陆市场的经贸优势,台湾的经贸发展将面临边缘化的危机。

有鉴于此,自2008年起两岸之间也重新启动经贸相关协议交流机制,包括了八次“江陈会谈”、搭桥项目及产业标准合作协议等。其中,第五次江陈会谈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正式开启两岸自由贸易机制。主要是要台湾商品免关税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扩大产品在中国大陆市场占有率,同时台湾也必须提高免关税商品比例,并大幅开放市场给中国大陆。现在两岸已于 2010年6月29日签署 ECFA,并已于2010年9月12日生效。

2.台湾两岸产业“搭桥项目”政策

中国大陆的崛起已超越制造生产层次,在产业标准/技术创新、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展现不容忽视的发展潜力。就技术创新而言,中国大陆在部分领域已不只是技术的接收者或后期的采用者,已可作为创新来源或合作伙伴,并在产品生命周期初期就涉入研发,甚至于中国大陆已积极追求自主研发与自主产业标准,并展现新兴经济体之市场创新可能性。有鉴于此,台湾“经济部”在2008年规划“搭桥项目”,并于2008年11月启动,积极推动两岸建立产业合作平台,透过两岸产业研讨会共同进行产业交流、创造产业合作商机并促进两岸双方经济发展。

“‘政府’搭桥,民间上桥”的执行策略是台湾“经济部”委托民间团体举办两岸产业研讨会,建立产业平台之合作机制,让民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产业合作,项目包括产业共同研发、共同生产、产销合作、共同投资,两岸“跨国”企业营运管理、产业集资、金融服务及仓储转运等。目的在让台湾的经济发展尽早和国际接轨,以提供企业投资布局更广泛的决策和经营空间,更为台湾厚植经济实力。而台湾现今仍保有领先技术,可以避免中国大陆漫长的研发历程及失误次数,相对的大陆有广大市场,可避免台湾研发成果无消费出口。

二、两岸产业合作战略新态势

就制造价值链来看,中国大陆与台湾在争取成为已开发国家部分价值链向外移动的“第一站”的过程中,产生正面冲突,典型的案例包括半导体、汽车电子、太阳能多晶硅材料等。面对这些问题,台湾体认到不能自外于中国大陆制造实力崛起,与生产因素相对优势左右国际生产网络型态的事实。台湾虽有多年累积起来可观的价值链软硬件经营管理能力,仍难以逆向操作,但却可能可以因势利导。要突破这些问题,台湾更需要有宏观的战略与完善的套装政策,而且解决方案不完全是单纯的经贸性质,也会牵涉到科技创新与两岸的产业合作交流。

1.两岸产业大联盟构想

两岸产业战略联盟是两岸厂商获取外部资源或从事资源交换的方法之一。如果某一厂商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某种独特的资源上,则策略联盟就可以被视为不同厂商的核心竞争力的集合方式之一,而资源的相互优势与互补,就成为联盟成功与否的前提。

Hitt et al.(1997) 指出在快速循环周期的市场中,互补的战略联盟有助于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快速进入市场、形成产业的标准、维持市场的领导地位,因此在互补资源构形下,会产生规模经济、产品创新/市场进入与竞争优势。我们认为Hitt等人所提出的看法相当适用于两岸间某些产业的战略联盟模式,说明如下:

规模经济

两岸合作可产生相当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例如台湾笔记本电脑至今仍有87属于代工生产,由于接获大量订单,台湾笔记本电脑厂商因而达到经济规模,甚至远胜于日本与韩国。受惠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分工趋势,台湾电子信息业厂商经由承接欧、美、日大公司的外包业务,逐渐发展出具有产业影响力的制造优势,在台湾负责大部分研发设计,而中国大陆负责大量生产制造。

创新/进入市场

由于高科技产业面临特别高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尤其是新创新的技术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如果厂商有一个著名的结盟伙伴,则其产品与制程的接受程度会较高。理由是高声望的厂商有前次成功的路径,所以外部评估者会将创新赞助厂商的地位列入考虑,来预估创新被市场接受的机会。正如Porter(1980)所指出,在某些产业中后期才加入的业者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来建立自己的地位。而司徒达贤(1996)也指出,今日企业经营,时效十分重要,例如研究发展不只是规模的问题,也有时效的问题,因为即使独力研发成功,但时效已过,研发成果也无法创造合理利润,因此不如靠着互助合作,争取时效。我们认为两岸的科技产业发展在时间上虽有先后,但各有其优劣势,因此透过合适的战略联盟方式进行合作与分工,将可加速创新的速度并提升公司的绩效。

2.创造两岸产业标准

虽然两岸高科技产业历经多年的耕耘,已经打下深厚的基础,而且近年来中国大陆在高科技产业的价值链地位快速提升,但是两者在国际创新网络中却仍都处于附属地位,在许多产品领域受制于“专利陷阱”(patent trap)。例如,台湾的多项科技产业更存在着“创新的矛盾”,也就是一方面在美国专利具有相当突出的表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四,但是另一方面却仍面临着持续扩大的技术贸易逆差,每年净支付一千多亿元新台币的技术授权金。因此两岸连手共推产业标准应是台湾与中国大陆产业突破的一个重要途径。就目前来看,透过两岸产业标准(例如联发科在山寨机所提供的平台)的合作,促成台湾与大陆产业标准的一致化与市场化,如此两岸的企业合作进军国际市场,拓展两岸高端技术产业在国际实质的发言权及影响力的目标才有可能达成。

台湾与中国大陆科技产业有着亮丽的销售绩效,但背后的辛酸也必须重视,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如图1、2、3所示。

虽然台湾近年的表现出现令人欣喜的转折,支出减少而收入增加,但是整体而言支出仍然远高于收入。

两岸产业合作战略虽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上却是满布荆棘。2014年5月,APEC贸易部长会议举行双边会谈时,中国大陆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指出,“两岸双方产业发展已从过去‘合作大于竞争’,逐渐变为‘竞争取代或大于合作’”。根据台湾《天下杂志》2014年8月20日第554期整理的两岸贸易资料的分析,观察2007年至2014年,台湾百大出口货品的表现。发现共有16项产品,因受中国大陆“进口替代”影响,出口金额出现2到7成不等的大幅衰退。往年台湾各品项对中国大陆出口高歌凯进的状况,已出现大逆转。

中国大陆科技产业崛起速度相当快,仅仅6年,过去出口金额动辄上千亿、百亿元新台币的台湾出口产品皆呈现大幅衰退。在目前相对紧绷与紧张的关系下,我们认为两岸产业合作的大战略,在寻求作突破口时,目前迫切的需要标杆型的成功案例作为领头羊。

三、两岸高端技术产业合作战略

台湾与中国大陆高端技术产业今日困境的由来固然有内外诸多因素,但从Wheelwright & Clark(1992)所提的新产品开发架构(如图4)来看,多年来台湾与大陆科技业者的产品开发几乎都是落在最右下角的那一块,也就是Derivative projects。这一块产品开发的特性是:产品变动属“衍生、加强”性质,而制程变动则属“很少”。正因为厂商不具核心技术且制造技术困难度不高,导致台湾与大陆厂商的产品都陷在竞争度高而获利性低的红海市场。

我们观察到英特尔(Intel)公司的产品开发策略则明显定位在Platform projects的蓝海市场。从早期的8080、8085、8086、286、386、486、XT、AT、Pentium,到现在的i3、i5、i7等中央处理器(CPU),Intel每个世代的产品几乎都成为其他ICT产品开发时所使用的平台,因此可以长期享受非常高的获利与稳定成长的市场。而他们每隔几年所推出来的这些平台,又都是紧紧的依托在其突破性的CPU核心技术基础上。

例如Intel公司当初所研发建立的CPU架构,明显就归属于图4中的Breakthrough projects,而不断推出更高规格的CPU则是属于Platform projects。相对Intel的高附加价值战略,以“电子五哥”为首的台湾ICT厂商所推出的各式各样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工业数值控制器等等,都仅是在Windows与Intel这两个平台上的延伸或加强型的产品(Derivative projects),因此其附加价值是相当有限。

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技术作为试点

要让台湾与大陆科技产业的产品提升附加价值,进入蓝海市场,就战略而言就是需要寻找与布局左上角的技术与产品,也就是从图4的右下角往左上角规划与布局。在这样的思维下,我们发现在下一波以光为主轴的新新技术产业发展浪潮之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科技产业相当有机会掌握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突破性核心技术,成为“光”科技产业技术平台的提供者。

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指的是在半导体硅芯片上设计类似DRAM或SRAM的CMOS集成电路作为反射式的基片。基片抛光和镀制反射膜,并在其上灌装一层薄薄的材料,可以是液态晶体LC,发光二极管LED,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μLED,FLC等材料,灌装的材料是液晶(LC)时,亦即LC on Silicon,简称为LCoS,如图5所示.

以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为基础的光科技产业的前景非常好,其应用的领域几乎涵盖人类文明生活中的大部分,如图6所示。而我们也注意到,台湾光科技的研发能量虽相当可观,有机会衍生出许多新兴产业,例如尖端的医疗用光显示器、“国防”安全用的量测器、通讯用的光通讯产品等。要落实这些高附加价值的新兴产业在台湾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光科技供应链。

从专家焦点小组讨论的结果,两岸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产业存在着优势互补的空间(如图7)。例如,大陆在Panel ECO系统、激光技术上存在明显优势,而台湾的硅晶显示产业聚落,以应用市场带动核心硅晶组件设计需求为主,在驱动芯片及Imager设计上则有相对优势。在系统整合及中国大陆国内品牌市场上大陆存在优势,在国际市场与品牌上,则台湾较有优势。在光机模块及光学零组件上则各有优点。

总结所访谈专家的观点主要有四:一是LCoS的优势是超高分辨率,而这些特性在3LCD、DLP已经不复存在,因此LCoS将成为大屏幕高分辨率低成本伪投影显示技术新主流;二是芯片技术领先,掌握关键性零组件并能自定义规格,这是致胜之道;三是4K TV市场机会大,决战市场在大中华;四是两岸各拥有技术优点,整合合作,不只双嬴,还可共同进军国际市场。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两岸共同发展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有三个优势条件。

天时

光世代(Photonics)时代来临,联合国宣告2015为国际光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Light),美、欧、先进国家群起发展,趋势锐不可当。

地利

两岸同时段投入LCoS光电产业发展,各拥一片天,利用两岸地理之便共同合作发展,聚集两岸各有之所长,必能创造世界第一产业链。

人和

两岸高层的支持民间的热络参与,使LCoS的核心技术,不只是世界第一,而且迅速落实并高品化,创造出世界第一的LCoS相关光电产业键。

从所访谈硅基液晶领域专家的意见中,我们归纳出一个重要的契机,也就是当前台湾与中国大陆ICT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要从光科技的制造开始布局。

因此两岸业者在思考如何维持目前ICT电子产业的竞争优势时,不应忽略的一个最佳战略,就是掌握光科技,将光科技的管理与控制设备组件作为次世代新产品发展的共同平台,如此可以成为两岸科技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光科技产业的前景非常好,其应用的领域几乎涵盖人类文明生活中的大部分,而我们也注意到,台湾光科技的研发能量虽相当可观,有机会衍生出许多新兴产业。要落实这些高附加价值的新兴产业在台湾蓬勃发展,及增进台湾产业及两岸大中华区市场之整体竞争优势及因应当前重大社经问题之需要,依据台湾光电下世代产业跨世纪发展战略,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光科技供应链。台湾有硅晶显示产业聚落,以及硅晶组件核心设计能力,应用市场带动需求,在两岸建立起具全球竞争优势的研发与制造产业生态链。两岸的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光电产业合作战略的推动刻不容缓,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可行的合作战略模式,如图8所示。而明显的,两岸超高清激光数字显示器产业的合作就是一个相当可行的合作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两岸如何深化产业合作,使合作的果实对于两岸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民生福祉有实质的帮助,而获得两岸民众对于两岸产业合作的支持,需要在政策框架和推动体系、产业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两岸参与官员的层级、市场整合和法规制度的接轨及研拟创新合作模式等各个层面,以互利双赢的角度加以检讨和调整。

试点是最近两岸产业合作主要摸索的创新实验模式,双方均希望透过试点找出两岸最适的合作模式加以深化,透过以往单一产业试点的经验,两岸均认为涵盖多个产业的跨领域整合型试点,提供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是两岸深化产业合作上可以借重的创新合作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 Hitt, A.M., R.D. Ireland and R.E. Hoskisson, 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7).

[2] Michael E. Porter(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3] Steven C. Wheelwright and Kim B. Clark,Creating Project Plans to Focus Product Development,”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1992, pp. 1-14

[4] 方雅惠.由代工堆砌的世纪末华丽:台湾笔记本电脑居世界第一.远见杂志,162.

[5] 司徒达贤.中小企业之策略联盟.经济情势暨评论,第2卷,第3期,第1-7页(1996).

[6] 司徒达贤,林晋宽.台湾优势厂商之资源管理模式.管理学报,第15卷,第2期,第255-270页(1996).

[7] 新华社(2012).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8] 台湾“经济部”(2010).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海基会海协会.

[9] 台湾“经济部”(2011).洽签 ECFA 对“我国”主要产业之影响,

[10] 台湾“经济部”(2011).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之效益.

[11] 台湾“经济部”(2012).“经济部”执行两岸 ECFA 协议之检讨与展望。

网站

[1] “中华民国经济部”,http://www.moea.gov.tw/Mns/populace/home/Home.aspx

[2] IC Insights,http:///

[3] 台湾工研院产业情报网IEK,http://.tw

[4] 台湾半导体协会,http://.tw/

[5] 台湾“经济部”工业局,http://www.moeaidb.gov.tw

[6] 台湾TOSA硅基液晶产学研联盟,http:///

上一篇:推动祖国动物药学与新兽药研究发展 下一篇:台湾电脑及其周边设备、软件批售业:平板热潮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