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水肿病的诊治与预防

时间:2022-05-08 10:22:05

仔猪水肿病是一种以头部等多处高度水肿、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又称猪胃肠水肿,俗称小猪摇摆病,有高度的致死性。本县一猪场去年秋季发生了仔猪水肿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

该场共存栏460头猪,其中母猪55头,采用人工授精和自繁自育的方式饲养,并按免疫计划接种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高致病性蓝耳病、链球菌病、气喘病等疫苗。该场管理较先进,以往无重大疫情发生。

去年9月下旬的一天,该场62头刚断奶1~2周的仔猪突然发病,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麻痹、部分全身麻痹、头部水肿、部分出现腹泻、排水样和血样粪等症状,5天内先后有10头仔猪死亡。本站接到该场主求助电话后,立即赶往猪场诊治,通过治疗使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二、临床特点

该场患病猪多为营养状况良好、较健壮的仔猪,多无明显前驱症状,少部分之前出现腹泻,体温无变化。发病后四肢运动障碍,后躯无力,摇摆并共济失调,做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冲。触诊时,病猪发出惊叫,叫声嘶哑。倒地病猪四肢划动似游泳状。所有病猪脸部、眼睑、眼结膜、牙龈水肿,症状严重的病猪水肿扩至颈部、腹部皮下。病后期出现呼吸困难,抽搐死亡。

三、解剖所见

解剖两头不同日龄病猪,病理变化基本相同,主要病变如下:全身广泛性水肿,脑水肿明显,脸部皮下水肿呈灰白色凉粉样。胃壁特别是胃大弯、贲门部的胃壁水肿显著,切开水肿的胃壁可见胶胨样物质。肠系膜水肿明显,大肠黏膜可见出血灶。浅表与胸、腹腔淋巴结均有水肿,心包水肿。胸、腹腔积液,积液多为淡黄色,暴露空气后凝固成胶胨样物质。取小肠内容物培养,分离到溶血性大肠杆菌,送上级实验室鉴定为O2型大肠杆菌。

四、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初步诊断为仔猪水肿病。本病还应与猪瘟、猪丹毒、营养不良性水肿等鉴别。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且具有特征性病理变化,而后三者可发生于多种年龄的猪,且症状有别。

五、治疗

仔猪水肿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常采用抗菌、消肿和对症治疗。本病例在基本确诊后,采取以下方法:

1. 猪舍彻底消毒,严格排泄物管理,病猪隔离治疗。

2. 用2.5%恩诺沙星注射液按1毫升/千克体重的量肌注,每天2次,连用3天。病重猪加用维生素E 10毫升,溶于葡萄糖液中静注。

3. 磺胺嘧啶注射液20毫升,维生素B6注射剂2毫升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毫升中,注入腹腔内,每天1次,连用3天。

4. 0.1%亚硝酸钠注射液2毫升,深部肌注,不重复使用。

5. 水肿严重者,加用利尿剂呋塞米。

6. 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2毫克/千克体重,全群预防。

经上述处理后,病情基本控制。

六、讨论

仔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肠毒血症,其血清型常见有O2、O8、O138、O139等。此类杆菌在正常情况下,仅少量存在于肠道内,无侵袭性,但在仔猪断奶后,失去母猪抗体,饲养条件、气候等变化以及饲养配制不当,会使机体抵抗力降低,使小肠内环境发生改变。断奶仔猪感染细菌后大量繁殖均产生致水肿毒素与致腹泻毒素,引起皮下、脑、胃肠壁等处毛细血管或小血管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大,水分外渗过多导致多组织、多器官水肿症状,引起腹泻。

仔猪水肿病致死率高,可达40%,本病例采取措施及时,死亡率为16.1%。本病预防是关键,而预防的重点是加强饲养管理。哺乳仔猪要提早补料,训练采食,使其断奶后适应独立生活。切忌突然断奶与突然更换饲料,改变饲养条件。断奶后的仔猪饲料中要加入一定量的母猪料,以适应过渡饲养。饲料喂量要逐渐增加,防止饲料单一或饲喂过浓精饲料。增加维生素丰富的饲料,同时要加强猪舍清洁卫生,保持干燥,定期消毒。

仔猪断奶前7~10天肌注猪水肿多价浓缩灭活疫苗1~2毫升,刚出生仔猪在吃奶前口服0.1%高锰酸钾溶液2毫升,间隔3天,重复1次,都对预防本病发生有一定作用。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 邮编:315700)

上一篇:值得规模奶牛场借鉴与推广的三项实用技术 下一篇:浅谈WLAN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