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期

时间:2022-05-08 08:54:11

大世界的小时代

编者按:商业电影《小时代》豪取电影票房,引爆舆论争议,《大西洋月刊》义愤填膺,怒斥这部电影空洞矫情,物化女性,而节节攀升的票房收入造成了批判话语与商业现实的巨大落差。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市场的精巧操纵下,种种隐匿的亚文化和被忽视的青年群落,突兀地跃现在我们面前,并凭借其消费能力,正切割、消解乃至试图重塑我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尤其是借助互联网新媒介的特质——去中心化和再圈层化,商业与文化的交变已经成为新经济的重要面向。有鉴于此,本期笔谈希望能从“动静内外”的立体角度去切入探讨这一大时代之中的新现象。

周安安的文章非常有力量地分析了郭敬明的成功史与商业模式,动态地把握其商业成功的每一步所隐含的内在张力,例如郭敬明精准地切中当代青年的情感逻辑,敏锐发现情感逻辑背后所隐匿的物质焦虑,然后很小心地掩盖残酷的现实,而以青春文学有的理想、纯洁来重新包装。通过这一包装,等级制之上的虚荣繁华,被蒙蔽了等级制,丛林竞争之上的个人成就,被蒙蔽了丛林竞争,责任义务之上的个人欲望,被蒙蔽了责任义务,一句话,凡是不能简化的,都蒙蔽掉。

从静态电影文本的分析切入,蔡骐细致地解读这一电影文本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分析该影片的受众解读和参与行为,指出消费主义文化与青春期文化的时代性碰撞吹响了新的亚文化族群崛起的号角,消费与文化合流的新经济,即体现为粉丝经济。

赵赛坡将粉丝经济置于更加宏阔的互联网商业经济格局中去观察、审视,通过分析与《小时代》类似的其他经济现象,如估值百亿的小米手机所精擅的粉丝营销,腾讯QQ的草根收费等,指出粉丝经济不仅仅是青年内部的一种亚文化现象,亚文化现象之外的商业运作与媒介变新才是居功至伟,其中互联网与大数据是这一场经济浪潮的风暴眼。互联网其实是一种媒介,企业与用户各居两头,盈利模式很简单,要么从企业那里挣钱,要么从用户手里拿钱。跑马圈地之后,现在互联网巨头鼎足,如何向用户收费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有自己的特点:收入不高、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弱、对互联网的娱乐性有强大需求。用现在的网络语言称呼他们,即是丝。丝与粉丝的合流,其实是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主体。互联网的特质刚好满足他们小微消费的特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小本生意”,腾讯的QQ收费模式、网络游戏收费模式和淘宝店主模式,差不多都是这样。《小时代》飘红票房表明,越来越多的相关产业认识到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植根底层,闷声发财,在商言商。

然而,青年亚文化毕竟是这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现象的内部根源,马中红梳理大量网络语言的生产逻辑、传播机制和批判功能,冷静而乐观地指出,青年亚文化本身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携带着偏离、抵抗的特性和充满娱乐的游戏精神,但它们并不是颠覆性的,相反,它具有熊彼特所言的创造性破坏,可以优化我们的文化结构,并且我们要珍视它隐蕴的社会批判功能。

上一篇:欢声笑语乐翻天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网络编辑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