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时间:2022-05-08 08:43:39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摘 要】“90后”大学生是当今大学校园的主体,随着90后的不断成长,“90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本文基于“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抓住“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各方面原因,尝试性提出如何改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更加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年轻的学生。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物质生活相对优越,文化生活较为丰富,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时代,即享受了较为开明的成长环境,拥有了丰富的情感,同时心理抗挫能力差,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现实。他们对公共事务态度冷漠,却有着很强的民主和法律意识;不善于在真实世界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却可以在虚拟网络中成为“左右逢源”的“智者”。然而与这些“矛盾”的冲突相伴的是“90后”大学生们求知的渴望。在物质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有如下几点特点:

(一)独立意识强,但依赖性较大

“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摆脱了家庭和高中时学校的严厉管教,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意识,不喜欢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管自己的事情。他们过分相信自己判断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时能够发表一定的主见,喜欢独立思考,反对高调说教。但“90后”大学生空有独立意愿,会学习却不会协调日常生活,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显得不够成熟。因此,深感应该独立自主的他们,还是摆脱不了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特别是经济独立性的欠缺,对家庭的依赖就更大,自力更生的念头萌芽要推迟一些。这种依赖性让他们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既积极又不知所措。

(二)热爱生活,而缺乏理想信念

“90后”大学生具有个性化的生活情趣,有明确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尽管这些还不成熟。他们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他们追求“享乐”,也懂得“享乐”,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着向往,信心十足。但由于社会时展所产生的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多元价值体系的存在,使“90后”受到了很大影响。很多人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缺乏理想信念,少人生目标,缺少信仰的支持,时常感到精神上的空虚。

(三)爱好交际,又不会经营友谊

“90后”进入大学后,成人式的交往取代了以前的儿童式交往,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方式逐渐增多,交往的主动性极大增强。他们有自己“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关系网更加复杂、庞大,他们尽力以此来展现自己成熟的一面。但有研究也表明,“90后”的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欠缺。在交际场合,过多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化自我责任,而忽视他人责任。少数大学生对个人爱好的偏执和对个人利益的过度敏感,使得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和功利化倾向。他们渴望与别人交往,却不知道如何交朋友,如何经营友谊。

(四)敢于挑战,却韧劲不足

敢于挑战,勇于接受挑战是“90后”大学生的一大特点。挑战对于“90后”,是生活中必须的“游戏”,他们具有挑战生活、挑战权威的勇气,喜欢面对挑战,甚至追寻挑战。他们的生活激情更多的来源于各种挑战。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然而,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却远远比不上他们接受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冲劲有余而韧劲不足。小小失败就能打击得他们一蹶不振,有的还可能误入歧途。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青年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这个特殊群体中的“90后”大学生特征更加鲜明。这些特点的形成又都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若想采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的教育方法,就必须从各方面深入剖析90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个人原因

90后的大学生处于青春年华的正值时期,但是心理年龄还处于向成熟化转换的过渡期,普遍都在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幼稚性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成长。他们看事情往往过于主观,加之抗挫能力比较弱,面对困难与失败,就出现焦虑、烦躁、灰心丧气、抑郁等症状。

(二)家庭原因

90后的大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在学习之后能够有机会挖掘自身潜力、培养更多爱好提供了更多的保障。长辈的溺爱,使其他们对家庭会过于依赖,特别是经济方面,甚至认为学习不是为自己学习的而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父母面对他们的要求通常是不会拒绝的,从而让他们形成一定的懒惰性与自以为是的心理。

(三)学校原因

中国教育目前重视体制上的改革,各大高校都逐渐将提升民族素质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其实还是占据了主要教育领域。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无法让学生与教育者实现对道德理想的追求,无法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等,因此,90后的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都会感觉大学生活与学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生活角度来看,需要加强自我管理与相互协助;从学习角度来看,大学生活靠的是自己,靠的是自主学习与坚持;从认知角度来看,很多困难与挫折都必须自己去面对。面对这些变化,“90后”大学生普遍都会不知所措。有些在高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到大学以后,由于“高手如云”的影响下,会觉得自己没有优越感。由于强烈的落差感,必然会使这些学生在心灵上造成失落感,逐渐失去应有的平衡心态,促成心理障碍。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专业与方法上显得比较困惑。大学与高中有天壤之别,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反而注重独立思考、规划与学习。一些学生在选择专业上没有主观意识,通常是在父母与教师的建议下完成,结果真正在大学生涯中却没有理想那么好,这些因素也会造成90后学生的忧虑情绪。

(四)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文化信息多样化、开放化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孩子们对这个社会的了解会更多,知识储备也会越来越丰富。在这个时代,90后的大学生崇尚流行,喜欢娱乐,特别注重物质方面的享受。现实主义中夹杂着拜金主义、权势主义的影响下,会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这些观念会逐渐腐蚀这些“90后”大学生,使其他们缺乏集体集体主义感,在理想追求方面会不断物质化。而且“90后”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其成长环境必然也会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另外,加之物质丰富与获取容易的优势,使其他们忘记了中国传统的朴素观念,在他们意识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享乐主义、索取主义。

三、“90后”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强化教育队伍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普遍性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教育者专业素质较差、工作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教育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起完整、稳定的心理教育工作队伍,把学校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骨干和家长组织起来,形成学校、院系、班级和家庭四级教育体系,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90后”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消除心理困惑,健康成长。

(二)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90后”大学生特征非常鲜明,教育是否具有针对性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因此,针对其心理特点,可进行认知发展辅导、情绪稳定辅导、意志优化辅导、个性完善辅导、学习适应辅导、人际和谐辅导、职业适应辅导和心理障碍的预防等。辅导的内容还应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来进行。重视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使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适,保持优良的心理品格,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改变心理咨询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寻求咨询

大学生中有一种误区,他们认为心理咨询是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而言的。我们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一般也都是等待学生主动前来咨询,其中的误解又阻止了他们接受咨询,因此双方都显得很被动。我们应帮助“90后”大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常识,咨询和辅导人员应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与之进行“聊天”式访谈,从做朋友开始,拉近距离,帮助学生研究和探讨,妥善解决各种心理矛盾,促进个体发展。引导其接受心理咨询,达到自助自强,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

(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90后”大学生多数是网民,对网络有偏爱,喜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结交新朋友。我们可以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网络平台,比如通过电子邮件、QQ、飞信、网上留言、博客、bbs等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比较随意的气氛当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可以通过集体讲座、个案辅导、心理影片、专题讨论、电话热线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营造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友善宽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90后”大学生是与众不同的一代,我们要坚持对他们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才能进一步了解他们。这样才能让高校教育机构完善,追求健全的教育模式,真正为90后大学生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2]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0(2).

[3]尹凯丰,于钦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2).

注:本文系2102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CX2012018)。

上一篇:食品安全问题根子不在明星代言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