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干扰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5-08 01:53:49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干扰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 要】“掣肘”说的是在别人做事的时候拉扯他的胳膊肘进行干扰和阻止,由此让人联想到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一些行为对学生的干扰:过多的提醒、过细的预设、过深的挖掘、过频的煽情。对应的解决策略为:适当点拨,突出自主;适度预设,及时调整;全面解读,考虑编者;发挥语言魅力,丰富个性感悟。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师干扰 应对策略

《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载:宓子贱去治理父,担心鲁君听信他人谗言,从而使自己不能在父实行自己的主张。要辞行的时候,请求鲁君派两个亲信官员随行。到父后,父的官员都来参见。宓子贱让那两个同来的官员书写文书。他们一提笔,宓子贱从旁边不时地摇动他们的胳膊。这两位官员写不好,宓子贱就为此大发雷霆。两位官员很为难,便告辞请求回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字都写不好,赶快回去吧!”两位官员回朝向鲁君报告说“宓子贱让我们书写文书时,却不时地摇动我们的胳膊,这样我们哪能写好啊,写坏了他却呵责我们。父的官员们都笑话宓子贱。这就是我们要离开父的原因!”鲁君听了长叹一声,感慨地说:“宓子贱是用这个方法来劝谏我呀!我经常扰乱宓子贱,使他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有过好几次了。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了!”于是派遣人到父传令:“从今以后,凡是利于父的事情,你决定了就办吧!”后来人们就用“掣肘”这个词语比喻干扰别人做事。笔者由这个故事联想到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一些行为对学生的干扰。本文所说的“掣肘”现象就是指语文课堂上那些由教师行为引起的对学生发展造成影响和干扰的现象。

一、提醒过多,干扰学生的自主阅读

1.现状分析。

自主阅读是指学生自己通过有目的的阅读实践活动,不断获取语言信息,感悟人文蕴涵,体验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自主阅读,深入思考,以达到对文本的理解。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时,屏幕出示:

静心默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自主探究:刘备的诚心诚意体现在哪里?(提示:用你喜欢的记号划出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读一读、悟一悟,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这位教师出示的探究题,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括号里的内容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值得肯定的。可接下来在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却不时地进行这样那样的提醒: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要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受;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否则小小年纪就变成小驼背了;你的感受可以用一两个词语表达,也可以用一两句话表达;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自主阅读5分钟,教师提醒有十几次,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样时不时地打断学生的思考,如何能让学生“静心默读”“钻研文本”呢?这种现象在平常的语文课上比比皆是,就连公开课、观摩课上也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观念偏差,认为学生自主阅读时不提醒,就体现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担心时间不够用;三是对学生信心不足,认为不提醒学生就完成不了。

2.策略:适当点拨,突出自主。

所谓“自主”,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教学是‘慢’的艺术”,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地读,慢慢地咀嚼,慢慢地品味,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不要急于进行这样那样的提醒。当然这不是说学生自主阅读时不可以提醒,在他们遇到解决不了的疑难时可以给予适当点拨。像上面的片段只要让学生围绕“刘备的诚心诚意体现在哪里”自行阅读课文就可以了,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真正静下心来阅读,定会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预设过细,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

1.现状分析。

教学是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精心的设计,这就是预设。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使教学能有序地展开。但如果预设过细,课堂上又不能根据生成及时调整,就会压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第三、四自然段时采用的是变序教学法,学生自读课文后接下来根据课前的预设,师生有了如下一番对话:

师:阿炳这次来的情形和十多年前有什么不同?

生:十多年前,他在二泉边看到了如银的月光,这次他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了。

师:老师问的是阿炳这次是怎么来的。

生:上次是跟着师父来的,这次是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的。

(老师面露欣喜,从容地一步一步地发问。)

师:长大的阿炳从二泉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为什么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生:因为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生活的穷困,疾病的折磨使阿炳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了叹息声、哭泣声、倾诉声、呐喊声。

师(有些着急):请在第四自然段中找答案,暂时不要看第三自然段。

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出,教师的预设过细,又没有适时地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他和学生的对话只是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忽视了对话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只要学生说的不是预设的答案,教师就会绞尽脑汁生拉硬拽地把学生引上所谓的“正轨”。一切按预设顺利进行的课,虽然看起来好像是环环相扣,虽然教师展示好像是十分精彩,但一定是缺乏生机的课,因为他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这是一节让人感到虚假的课,因为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2.策略:适度预设,及时调整。

课堂需要预设,但过细的预设或固守预设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考与想象。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教授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阅读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当教学进程越出了教学预设的轨道时,当教师捕捉到灵光一现的学生答问时,如何适度提炼出生成背后的本质理念,然后进行有效分析、判断、引领,实现有限课堂空间里的无限张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预设不能过细,同时还要不拘泥于预设,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带领学生探究,而不应只想着将教案进行到底。当有价值的生成出现时,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那么,未曾预约的生成定会使课堂更为精彩纷呈。

三、挖掘过深,影响学生对编者意图的把握

1.现状分析。

编者把一篇文章编到教科书中是有一定意图的,单元主题正是编者意图的体现。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对话应按照编者的意图,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层,准确揣摩文本意旨,破解文本内在秘密,达成课程目标。但挖掘过深,就会影响学生对编者意图的把握和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某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结束时说:“这是一支快乐的歌、自由的歌、无拘无束的歌,但茅盾却说‘《呼兰河传》的每个镜头都是凄婉的歌谣’,是他的感觉出了问题还是怎么回事?”接下来教师出示了萧红8岁丧母、15岁开始漂泊、20岁时她的两个孩子一个送人一个夭折、31岁病逝香港的资料,并出示《呼兰河传》的结尾,使学生的情绪由快乐舒展一下子跌入哀伤的谷底。

其实,从编者意图看,从《呼兰河传》中选出这篇快乐、自由、舒展的文章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那份快乐、那份自由,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并从中学习描写的方法,并没有要求学生体会萧红以后的不幸与悲惨。这样的挖掘,影响了学生对编者意图的正确把握。

2.策略:全面解读,考虑编者。

如何避免这样的现象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潜心会文,解读文本要全面,要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考虑编者的编排意图。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特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来制定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认为,语文课上老师无限地拔高,拔得高不可攀,不断地挖掘,挖得深不可测,把语文课上“肿”讲“胖”,不是真语文。

四、煽情过度,造成学生感官疲劳

1.现状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煽情是指教师为调动学生情绪运用的一些教学手段,这些手段或是激情洋溢的语言,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片,或是摄人心魄的歌曲,或是欢快活泼的动画,或是情境再现的视频。根据不同的课型,适当进行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但如果煽情过于频繁,则会挤占学生思维的空间,造成学生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

一位教师教学《安塞腰鼓》时,先后进行了多次煽情:

鸡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安塞腰鼓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文章仅仅是在歌颂安塞腰鼓吗?不,它是在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生命的黄土地,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这篇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化。

多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始时展示了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接下来播放以安塞腰鼓表演作背景的课文朗读视频,课中还播放了奥运会开幕式上安塞腰鼓的方阵边表演边从主席台经过的场景,以及弦乐独奏《兰花花》,最后在一曲高亢激昂的《黄土高坡》中结束了全课。

这一课上得热热闹闹,很有舞台效果。可是在这堂课中学生的语言训练和发展的空间被频繁的煽情挤占了,学生只是当听众,在配合教师的“激情表演”;当观众,欣赏应接不暇的音、视频文件。

2.策略:发挥语言魅力,丰富个性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可见,煽情可以用,但要适量,绝不能滥用。教师不要总想着展示自己,要尊重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朗读,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那么,什么时候适宜进行教学“煽情”呢?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用:“在李白的笔下,乡愁是洒在床前的如银的月光;在张继的眼中,乡愁是夜晚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在杜甫心中,乡愁是烽火中的一封家书;那么在王之涣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学习他的边塞诗《凉州词》。”

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用:“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地球!”(课件出示宇宙的图片,为学生创设了可感而又充满遐想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升华主题时可以用:“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流连忘返,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永存,也祝愿我们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结束教学时)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应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语文课堂上那些对学生造成影响和干扰的掣肘行为该休矣!■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变易理论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为数学教育“打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