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图书流通管理的不足与应对办法

时间:2022-05-08 10:42:59

浅议图书流通管理的不足与应对办法

摘要:图书馆作为人们汲取知识的场所,主要是靠文献等的书本资料来满足大家的求知欲,书本文献有一定的缺陷,一次一本只能供一人观看,在此前提下,如果图书的流通受阻,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和绩效,图书馆在流通服务中多有开展找书服务,为读者定位找到图书,有更高的效率,可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可以在服务中找到流通管理方面的不足,为图书馆提供有利发展的建议,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创造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图书流通 管理现状 管理策略

1.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管理的意义。

图书馆的书籍流通管理,一般情况下采用开架借阅的方法,流通管理的工作一般分为以下两种,其一,流通事务,其中包括:读者对书籍的借阅、续借、读者推荐、为读者讲解和引导检索、对书籍流通的查询和统计等多个方面的工作。长期以来的服务实践中,我们也得出了经验,要提高书籍的流通工作效率,就要求管理人员做到以人为本,牢记自己作为服务大众的工作者的使命,把图书馆优越的方面和美好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以赢得读者的认可。具体落实到流通管理上就指的是:管理者有基本的工作态度和素质,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在图书的流通管理方面一丝不苟的进行全面工作。主要包括的方面有:第一,保持书库干净整洁,书籍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书库是书籍的保护地,管理人员要在做好书籍护理的工作的同时,做好书库记录的各方面工作,书籍堆放有据可循,摆放整齐,有利于随时取阅,使得图书在流通有好的面貌和高的效率。第二,书架的位置摆放合理,在摆放时有一定的前瞻性,摆放时首先要在严格遵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排架,将各自书架的标记做好,并且清楚地标记在每个书架上,为读者在索取图书是时的准群有效快速做好铺垫,书籍回归书架也能快速准确,以免书籍乱放错放,为读者的阅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第三,新书的及时补充上架,作为人流量较大的图书馆,图书更新工作做好才能及时的吸引读者,让读者对图书馆的书籍有更满意的评价,增加图书馆的绩效。第四,做好归还书籍及时上架工作,有时候的某种书籍会异常火热,需求量较大,图书馆就必须做好归还书籍上架工作,让书籍流通有更高的效率,能流通到更多的读者,让更多读者享受到阅读,享受到优质的服务。第五,图书的倒架及时,使各种图书高效流通,图书馆的书架空间有限,新书的上架与旧书的替换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图书馆到家工作做得不太及时,会导致书籍更新不及时,新书不能发挥作用,读者不能及时得到想要的图书,势必影响图书馆的发展,所以图书馆要经常在考虑新书旧书各方面的基础上,及时倒架,满足读者需求,另外,再倒架的时候,更要考虑到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的图书馆环境。

2.图书馆流通管理的现状

2.1服务意识淡薄导致馆员态度冷漠。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宗旨就是为广大读者服务,但在现实的图书馆中,有太多的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够清楚,认为自己就是简单地做好找书登记等的工作,对于服务读者或多或少,服务态度或好或坏都不管不顾,导致服务宗旨被抛到九霄云外,对读者服务表现出不耐烦,不尊重,太过怠慢,导致图书馆的和谐氛围被打破,对读者造成伤害的同时,使图书馆的声誉下降。

2.2不文明行为多发导致图书破损严重,

一本或一类书会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异常火热,外借的频率也就随之增加,流通率升高,导致图书的破损现象就比较严重,这些现象一经发现,就必须及时对图书进行修补,负责就会影响图书的流通。图书馆的书籍破损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书籍出厂时装帧问题或者运送过程中的破损,导致书籍伤痕累累,有的甚至会出现掉页等比较严重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图书馆要及时联系厂商进行退换,不能退换的要及时修补,另外一种情况是读者的不文明习惯,有的读者在读书时喜欢在书上进行批注和笔记,更有甚者会把各种语言写在图书上面的空白处,导致原本完好的图书狼藉不堪,价值一跌千丈。

2.3流通自动化也会出现漏还、漏借、错借的现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管理也融入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这使得图书馆的流通管理更加的便捷,为图书馆的记录流通工作提供了好的基础。流通方面的服务要使得资源非常准确的传递到各位读者的手中,就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其一是,书库的书籍摆放要必须整齐有序,便于读者准确快速查找,其二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极强的责任心,把登记手续一丝不苟的做好,有熟悉的业务能力和达标的计算机技术,不然,错借、漏还、漏借、借阅记录混乱等的现象就会长期出现,导致图书馆或者读者不必要的损失,产生纠纷,造成图书馆信任危机,图书馆的资源流失还会导致读者不能及时得到想要的书籍,对图书馆的印象和评价变得消极。

3.做好图书馆图书流通工作的策略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加强与发展,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将成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图书馆有信息资源密集的特点,是国家信息资源建设的一大部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为图书馆的高效率流通和服务奠定了基础,抛弃了传统的陈旧管理服务模式,是一次大的飞跃,网络的普及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无处不在,没有了时空界限,促进了图书馆的现代化改革,图书馆的现代化改革是指,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和发展规律,把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工作中,以达到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完成图书馆各项任务的目的。在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巧妙的加入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非常多非常复杂的图书馆信息管理有非常大的意义,这样的应用在书籍的借与还的登记上减少了很多的步骤,减少了出差错的可能,提高了图书登记的准确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图书流通的效率。我们摒弃传统纷繁复杂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没有了简单却重复繁琐的工作,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计算机图书信息系统,所有的复杂工作由计算机替代,改变的不只是方式,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

3.2 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竞争日渐加强,各个行业都开始关注自身是否能可持续反战下去,在以此为背景的时代,管理学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认识所有工作能够正常合理进行的基础,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劣,服务的好与坏的关键就在于工作人员,英国图书馆学专家哈里林说“:即使是一流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和没有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其实,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技术如何先进,所有先进技术都需要人去创造和操纵,培养和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图书馆保证高速有效的服务的基础。

3.3工作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强管理职业道德的教育。

图书馆是为人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场所,肩负着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使命,特别是高校的图书馆,是为高等学校的广大师生提供科学技术研讨的源头,是学术的发源地,所以高等学校的图书馆更应当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广大师生为主的服务对象放在第一位。在全国范围下高等学校扩招的大形势下,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转向了研究型的大学,所以高等院校的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应该进一步提升,满足读者的要求,确立以科研方向为重点的图书馆管理方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管理者必须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主动热情服务的精神,有为读者服务的思想,热爱图书馆的各种工作,有责任心和事业心,有上进心,不断无私奉献,争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服务更多的人群。图书馆要在坚持工作人员不断自己提高自身素养的基础上,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政治理论学习、岗位培训活动、职业道德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升自我素养,把宣传和制度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图书馆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入人心,培养工作人员爱岗敬业、不断奉献的高尚品格,使得图书馆不单单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加强人们文明程度的地方。

3.4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迎接挑战,接受继续教育。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非常高的综合素质,高的素质是做好为读者服务的基础,然而不断的接受教育是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图书馆现时代正在由提供信息服务向着提供各种知识服务转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陈旧理念也是时候转变,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接受教育是势在必行的,现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有的素质有以下两点,其一,有浑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图书馆管理和工作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其中包括:科技文献检索、中文工具书检索、读者服务工作、现代文献编目、图书分类、图书馆学概论等各方面技能。其二,有全面的知识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方面知识的涌入,新的时代要求工作人员对知识要有全面的了解,有广泛涉猎,单一的知识结构不足以满足各方面人群的服务需求,管理人员只有具备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较强的情报检索能力,能利用网络资源和情报信息等的多方面能力,才能满足为现代读者服务的要求和能力。

4.结束语

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图书馆拥有最密集的图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良好场所,其信息集中,知识密集的特点为人们的心灵提供了洗练的场所,是满足人们的求知欲的场所,为人文发展贡献了力量,图书馆在现代社会的人文发展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配合国家构建文明社会的大潮,图书馆必须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效的图书流通有利于读者读者的知识获取和图书馆的绩效提高,所以图书馆就要以高素质的队伍,高效的组织,高水平的服务技术做好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为图书馆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竞. 高校图书馆在图书流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01 )。

[2] 李粤红. 对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工作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20)。

[3] 许赛路.论高校图书馆图书流通的管理创新[J]科技

上一篇:企业档案管理的管窥之见 下一篇:高层建筑结构承重柱设计的相关问题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