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时间:2022-05-08 08:36:37

微信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移动通信应用,目前已拥有4亿多月活跃用户。短时间内,微信能够在众多社交媒体中独占鳌头,正是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实应用,研发团队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并对这些需求最大限度地予以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从受众如何使用大众媒介以及大众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两个角度,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任何受众都是有特殊“需求”的个体,受众的媒介接触是“使用”媒介,并使自己的这些特殊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加体现“使用与满足”理论。新媒体时代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延伸,他们的传播需求增加,更加重视自己拥有的传播权利。微信吸引和满足受众的功能,正是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首先,“强关系”社交的人际吸引。微信以个人人际关系为核心,通过“强关系”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递。强关系是指微信的用户经过互相确认所形成的网络社交关系。这种关系在微信使用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准实名制和个人私密性。微信的好友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手机通讯录、QQ 好友和陌生人。其中,手机通讯录是微信好友的核心来源,带有典型的准实名制特征。个人私密性是指普通账号发送的所有信息,好友可以看到,非好友则完全看不到。微信天然属于强关系链产品,主要是熟人间聊天交流的工具,因此用户隐私可以得到严密的保护。基于以上的两个特点,微信给人们在网络世界里传受信息带来了安全感。

其次,“媒介补偿”的技术吸引。微信的语音对讲功能是其一大亮点,也为其吸引了更多用户群。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了“补偿性媒介”理论,即人们选择的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或媒介的某一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①而人们对微信的喜爱,正是因为它对短信等传统即时通信工具作了进一步的弥补:微信主要依靠网络为传送渠道,即便好友身在国外,只要有GPRS或WiFi就可以无限制地发送信息,用户可以用最低的资费换取灵活的通话时间,更加经济实惠;长时间接听电话会对听力造成影响,还会对大脑的健康造成损害,微信的语音对讲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这方面的担忧;微信还能够满足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因为语音短信使用简单,打字慢或不会打字的老年人在使用上十分方便。另外,语音信息方便了少数民族群体采用民族语言进行信息传递,加强情感联系,受到少数民族群体的喜爱。

第三,引领生活方式变革。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记录和表达的平台。知名社交网站Twitter,它的字面意思是喋喋不休、叽叽喳喳以及鸟鸣声,生动地表述了个人对日常生活、事物和思想进行漫不经心记录和表达的意思。微信与腾讯微博通过“微博发图助手”来进行整合,以实现记录与表达的传播功能。用户发送给“微博发图助手”的文字、图片等信息都会直接到绑定的腾讯微博账号中。微信的写作与微博一样简单,用户可以在一定字符的范围内写很有深度的东西,如跟踪某个新闻事件、写小评论,但更多的是写些所见所闻,对生活发些感慨,让朋友们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动态。而随着微信支付的扩展,围绕其开展的各类服务先后落地,如微信点餐、微信理财、微信购物,这也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信由最初人与人的关系维护发展为“人与服务连接”的全新模式,“微生活”正在成为潮流。

第四,全民参与的娱乐狂欢。微信从出现到现在不断地升级,并且每一次都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从最初最基本的即时通信功能研发到具有娱乐功能,它的“漂流瓶”、“摇一摇”和“查找附近的人”三项功能已成为人们在闲暇时自我娱乐的方式。除此之外,微信上还有专门的游戏,这些游戏简单易操作且大家可以“晒成绩”,也带来远程竞争的乐趣。

微信因功能强大赢得了用户的青睐,成为个人社交网络及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然而,微信也有不足之处,它的出现也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微信可以根据LBS地理定位系统,增加用户与附近陌生好友见面的机会,并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人们由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聊天”的转变,这一过程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微信用户在使用微信得到满足的同时,应谨慎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注释:

①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中国边防警察报)

上一篇:关于行业报突围的思考 下一篇:莫被大V迷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