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亭会粤乐演奏小组音乐生态学论文

时间:2022-05-08 07:05:20

南亭会粤乐演奏小组音乐生态学论文

一、音乐生态学视野下的“南亭会青年粤乐演奏小组”特点解析

任何一种音乐事象的存在都有其背后的原因,特别是当一个音乐事象能够长时间持续,则一定有某种维系它的内在缘由和驱动力。音乐生态学重视将每一种音乐事象的存在,都视为一个整体的音乐生态系统,探寻自然、文化与音乐、乐人之间的相互关联。如果说12年前,“南亭会”的出现只是缘于一种巧合,那么当它走过12年之后,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现象,或者说其已经构成了相应的音乐文化生态圈,其所代表的正是当代社会下的粤乐年轻群体和职业化乐师群体。受到当代社会自然、文化系统变迁的影响,“南亭会”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气质也与传统粤乐社有很大不同,但亦保持了与传统的许多内在联系和同质性。首先,“南亭会”的存在与珠三角一带深厚的民间粤乐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有着最适合粤乐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粤乐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乐社多达二三十个,一些富裕人家更是常在家里开局,自娱自乐,有时还会花重金邀请有名望的“师娘”(失明曲艺女艺人)前来唱曲助兴,借此也可以在合作中提高乐社的演奏水平。

①私伙局的传统在广府民间世代相传,玩乐之风兴盛,许多乡绅更是借此显示实力。长久以来形成的这种玩乐风俗使粤乐得以保存其文化基因,尽管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受到欧美文化的冲击,粤乐一度被冷落,但民间玩乐的习俗一直没有销声匿迹。近些年,随着人们逐渐富裕,加之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传承传统艺术,无论在民间还是专业音乐界,粤乐的气氛又逐渐变得浓郁起来。笔者近些年也一直有关注广州及周边的粤乐社活动,发现开局之风非常活跃,番禺、顺德等经济发达地带,甚至一个村就有好几个乐社,参与者除了中老年人之外,也有不少年轻人,最小的玩家只有八九岁。民间兴盛的玩乐之风自然为“南亭会”的出现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回顾小组成立的历史,从一开始就带有雅玩的性质,与民间乐社一样,“南亭会”没有任何官方背景,五个年轻人聚到一起只是出于喜好。长期的合作,也使得粤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收获彼此珍贵的情谊。用余乐夫的话说:“小组建立至今,与其说是坚持,倒不如说是乐在其中。多年的实践,让我们充分地领略到传统音乐的魅力,演奏它们除了是必要的技术支持以外,更多的是友情的体现,生活体验以及共同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个带有专业性质的粤乐小组,“南亭会”的出现并非偶然,因为粤乐很早就有职业乐师的传统,从最早一批职业乐师出现到现在已有100年的历史。这些乐师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崔蔚林,到后来的刘天一、梁秋、朱海、余其伟等人,他们将粤乐的表演和创作专业化、艺术化,他们大多活跃于广州,有的进入到音乐学院,专门教授粤乐,这无形中为像“南亭会”这样的粤乐社提供了参照,并创造了有利的音乐文化生态条件。随着“南亭会”玩乐时间的增长,社会影响力也日渐显现,成为新一代粤乐职业乐师的代表。作为职业乐师队伍,“南亭会”所处的音乐生态环境与民间粤乐社有所不同,他们面对的主要是专业音乐圈子的同行和听众,且多数时候是将音乐呈现于专业舞台上进行展示性演出,而非民间状态的纯粹娱乐。因此,在演奏风格和状态上与民间乐社表现出它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更注重乐曲演绎的精致细腻、技术的充分展现、夸张的音乐对比和艺术创新。舞台演绎要求在相对集中的时间维度中展示音乐的魅力,所以必然会强调美观好听,表演状态也不可能似民间乐社那般自由随意。所以小组成员会比较注重乐曲节奏的齐整精确、音乐处理的细腻精致,展现出一定的技术性,聚在一起奏乐的时候也时常会相互探讨艺术见解,而并不只是停留在民间私伙局放松娱乐的状态。职业乐师对音乐发展负有某种责任,多年的专业音乐训练也培养了他们这一能力和习惯,“南亭会”的几个年轻人也为此做了不少尝试,如前文提到的多声部编配、写作新曲等,这些都为传统粤乐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思路。“南亭会”在寻求创新这一点上,有着源于广府音乐文化生态系统的深层原因。众所周知,粤乐历来就有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传统,与相对闭塞的中国内陆地区相比,广府文化开放多元,广府人也比较开阔通达,对待外来新鲜事物的态度比较宽容。如广东音乐演奏家何大傻将夏威夷吉他引入粤乐,随后粤乐艺人又将小提琴、萨克斯等更多西洋乐器放了进来,吕文成借鉴小提琴钢丝弦发明了粤胡,并借用爵士音乐的节奏和西方音乐的发展手法,恰如其分地运用在了《步步高》《醒狮》的创作中,还提出粤乐要走和声新创作的路线这一想法。当代广东音乐家余其伟与作曲家李助炘合作,大胆探索,完成了《粤魂》《琴诗》等大型粤乐交响作品。

②前人的这些探索无疑给“南亭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使他们在观念中自然接受创新思维,希望赋予粤乐更多属于他们的独特理解。多年来,他们的许多尝试也已经得到了行家的认可和肯定。“南亭会”的特点形成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是来自于他们自身,用音乐生态学的理论来说就是音乐系统中的“音乐人”这一因素。音乐终归是由人创造的,音乐人是音乐文化的活载体,艺人往往对于音乐事象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亭会”的五位成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学院派”,二是“年轻”。五位成员均有长期的专业音乐学习背景,又都接受了音乐学院的系统训练,除了接受中国传统音乐之外,他们也广泛接触其他各类型的音乐,特别是西方古典艺术音乐。余乐夫和童绍民还是狂热的摇滚乐手,他们组建的“吹波糖”乐队长期活跃于粤语摇滚乐坛。传统、流行、西方音乐等丰富的音乐知识结构背景使得他们的视野较之民间乐社的乐手更为开阔,创新思维也更加发达,并转化为作品表演中的种种探索和尝试。长期的学院派技术训练,也使他们普遍掌握了较为扎实的演奏技术,培养了舞台化演奏的习惯,更加追求粤乐的艺术性发展之路。再说说年轻,2003年乐队组创时,他们只不过20岁出头,现在也不过30多岁,正当思维活跃、精力旺盛的阶段。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思想包袱和压力,敢于尝试,且保有对音乐的多方面兴趣。这或许就是年轻音乐人的一大特质,他们的身上总是会带有当前时代的烙印,在演绎传统音乐的过程中,这种时代特点也许会逐渐融化进去,输送传统新的血液。一种音乐文化的长时间存在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南亭会”形成和发展的时机恰好处于一种有利的氛围中。2005年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逐渐推广开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年下来,社会的观念意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在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专业音乐院校中也越来越提倡对于传统音乐的研习。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各类比赛中对于地方传统音乐门类项目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重视和喜爱。“南亭会”作为新一代的年轻粤乐演奏组合自然也备受关注,在诸多同类型乐社中脱颖而出。在将粤乐带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舞台的过程中,也正在迎接着一个粤乐发展的新时期。

二、结语

“南亭会青年粤乐演奏小组”一方面植根于广府深厚的音乐传统中,吸纳前人的养料和精髓;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活跃于国际大都市的学院派青年粤乐组合,又更具国际性和专业性。它的出现源自于广府民间兴盛的玩乐之风,其成长受到粤乐职业乐师传统的影响。在当前大力提倡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遗产的文化语境下,“南亭会”无疑为粤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建立粤乐在当前时代的文化新生态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并刺激着更多的粤乐新生代队伍的涌现。

作者:王沥沥 单位: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上一篇:集团化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下一篇:协同发展论与社会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