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雨谈马派美的艺术

时间:2022-05-08 06:53:23

【摘要】马连良先生在生活中对美的事物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于可以与京剧艺术相关的美更是随时随地地捕捉。“马先生去明陵参观也忘不了他的戏。他仔细观察明代人的服装特征,在设计《胭脂...

穆雨谈马派美的艺术

师从马派弟子张学津老师,马派再传弟子,被人称为神童的年轻京剧演员穆雨,年方25岁,却有21年的京剧表演经历。他学马派,更热爱马派艺术,听他讲述马连良先生和他的马派艺术就如同听故事一般,即便对京剧艺术知之甚少的我,也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众所周知,马派是美的艺术,美是它的核心。为什么这么说?马派的美体现在哪里呢?

“马连良先生绝对不单单是一个艺术家,更可以称其为美学家。”穆雨开口即切入美的主题,“为什么说马派是一个美的艺术?如果大幕一拉开,你就看到一个漂亮炫目的舞台,这就是马派的标志和符号。”马先生对美的追求不仅在他的唱腔和身段,在三四十年代,他就开始在舞台布置上加入了设计和创新,追求舞台效果的整体美。“马先生对艺术的要求严格,甚至到了严苛的程度。”在那个年代就有了马派的“LOGO”设计,看到车马人的标志,就知道那是马派。这种整体设计,就如同当代人的商标设计概念,在当年绝对是超前的意识。

“从服装上更能显示马派的美,马先生自身修为很深,对国画颇有研究。他对色彩的感知度很高,因此他改变了旧有的京剧服装尊崇的上五色、下五色的单调设计,加入了很多中间色调,让京剧服装颜色变得更多彩。”传统的京剧服装大多面料很硬,很像硬纸板一样,演员穿上去不论胖瘦都是一个样子,看不出人体的线条,显得很臃肿。“马先生在面料的选择上,采用真丝软缎,料子里的暗花让服装不再是暗沉的,而是发亮的,更能体现出演员潇洒飘逸的身段。不仅如此,马先生选择服装面料更是多种多样。”在《四进士》里,马先生用一种叫作凡尔丁的西装面料做褶子,因为面料很沉,所以用手扶起来的时候,面料就会出现波浪纹,非常生动地展示了人物走动时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马先生选择这些面料,不光是为了好看,对面料的选择、设计都是根据戏中人物的需要。”《赵氏孤儿》里老程婴的服装设计对于人物年龄跨度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本戏中,程婴从出场时的俊俏年轻人到15年后的老者,演员要在1个小时内表现出时光的转换。老程婴出场的那一刹那用什么吸引人的眼球呢?不光是演员的表情、动作,服装也在视觉上对塑造人物起了很重要的辅助作用。马连良先生对于老程婴服装的灵感来自于他去朝鲜的慰问演出。朝鲜人穿的衣服袖子都很肥,是对襟的过膝长袍,他们还在里面穿上裙子。马先生想到如果对这个服装进行改良、修饰、调色,用在老程婴身上非常合适。过肥的衣服,可以让老程婴有一种老态龙钟的感觉。马先生还给老程婴设计了一顶员外的帽子。帽子是用透明薄纱做的,里面是人物戴的白色发鬏。早先的帽子是不透光的,看不到头发的颜色。用这种透明薄纱套住发鬏做出的帽子,被灯光一打,显现了程婴的白发,这就有了时光的沧桑感。

马连良先生在生活中对美的事物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于可以与京剧艺术相关的美更是随时随地地捕捉。“马先生去明陵参观也忘不了他的戏。他仔细观察明代人的服装特征,在设计《胭脂宝褶》里永乐帝的服装时就采用了明代服装的特点,设计了箭衣蟒。”传统京剧里只有箭衣,是分成两片的,箭衣蟒则是一片,中间系一个明代样式的腰箍。马先生又根据明代皇帝的头冠特点设计了一款金冠,是网状镂空的,纱质掐丝工艺的,用在了《甘露寺》中乔玄乔国老的相貂盔头上,彰显了人物的富贵身份。“有一次马先生去访友,到人家家里,看到一盒黑猫香烟,他就跟主人说要把烟盒拿走,因为盒子上的红色很适合做一款戏服的色标。”对美的执着造就马派艺术,普通人只看到了美,却不知道这些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马连良大师对艺术的敏感和追求。

“在配乐方面,以前的老生戏很少用二胡伴奏,马先生根据戏的情节需要,在很多他的戏里加入了二胡伴奏,其中《赵氏孤儿》老程婴回忆往事那段戏情节很悲伤,加入了二胡以后,对观众感受剧情有帮助,对演员的唱腔有润色作用。这种创新非常成功,于是有了很多人效仿。”

马连良先生勇于改革,善于创新,不断新编剧目,并将传统剧目增益首尾,使其成为情节完整的单本戏。“马派的大戏很多,这是别的流派没有的,因为马先生首创了很多单本戏。还是拿《赵氏孤儿》来说吧,以前老戏只有《搜孤救孤》,是一出戏,只有一个多小时就完了,故事的前因后果都没有,而且不完整。马先生看了很多别的地方戏中的《赵氏孤儿》后,将其进行了改编,把前后的故事完整地串起来,变成了3个小时的单本戏,八义士如何救孤儿都有了展示。又比如《十老安刘》,原来只有老戏《盗宗卷》,马先生把前面的《淮河营》加了进来,一出戏演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串成了《十老安刘》。一个能够博采众长的人才能创造出一个流派。”

“马派老生的每出戏基本都是在开场40分钟以后才出场,为什么呢?因为前面需要铺垫。” 马连良对于配角的选择极为严格,强调一台戏的整体美。“在扶风社的时候,马先生就和张君秋、叶盛兰、袁世海、马富禄经常一起合作一台戏,可谓强强联手。”这些名角儿都在前面铺垫,马先生最后出场,没有实力和自信肯定是做不到的。前面已经唱得很红火了,马先生出场就是火上浇油,他的驾驭能力可见一斑。马先生有这个实力,有这个魅力,更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正因为如此,马连良先生的表演艺术给予人们的总体印象是谨严、精致和无懈可击的。

“作为我这个现代人来说,马先生也很有经营头脑和宣传意识。五个角儿出场肯定比一个角儿更吸引观众,票价一定更贵。马先生在戏拍出来之前,会把其中的核心唱段设计好了,先录唱片,灌一段3分钟的流水板,在大街上放。放一年左右,街上基本人人会唱,这时候再在舞台上演出正本戏,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共鸣。”马先生的这种宣传手法,非常柔和,类似于现在电影上映前的宣传,却没有生硬的炒作之感。在那个年代就有如此超前的意识,让人由衷佩服。

没有好的传承也没有创新。穆雨学马先生的戏,都是听马先生原来的录音,让师傅张学津老师给他说戏,“因为我想给大家展示的是原汁原味的马派艺术。”穆雨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可以爱上京戏,“我总是说,如果年轻人想要了解京剧,可以从马派开始,因为马派很多成本的戏,也有很多三国戏,或者大家熟悉的历史故事,比如《赵氏孤儿》,从熟悉的故事开始了解京戏,会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即便看不懂唱词,也能知道剧情是什么。而且马派的戏在舞台、服装、道具方面都很美,追求美是人们的自然天性,美的艺术可以让年轻人的潜意识里爱上京戏。”

上一篇:八旗涮肉:有爱袖珍一家人 下一篇:对“更满意的收入”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