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在洪灾中

时间:2022-05-08 04:59:17

堤防损毁,是此次洪灾中导致两广受损严重的重要原因

暴雨,走到哪里都是暴雨。

从5月25日至6月18日下午,连续24天的暴雨,把广东从地震灾区的援助者变成了受灾者;相邻的广西也因连续11天的暴雨,成为此轮洪灾的主角之一。

截至6月19日,暴雨已使广东21个市的753万人受灾,23人死亡;倒塌房屋6444间;公路中断652条次、损坏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51座。官方统计,直接经济损失为52.757亿元。

广西的情况更为严重:45人因灾死亡,716个乡镇的895.6万人受灾,10个城市受淹,倒塌房屋60754间,公路中断1866条次,损坏小型水库188座(其中中型水库一座)。

据官方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68.4亿元。

长洲镇大腰堤溃决

6月18日下午,《财经》记者来到广西梧州。

大水退去后的现场已趋于平静。城里及农村部分低洼地的房屋外墙上,泥黄的水渍还未晒干,部分农田依然貌似水塘,一些小镇街面上的泥印还没扫清。居民脸上的表情已然和缓。

对水灾中的两广而言,梧州是个要地。此处汇聚了广西700多条河流的水量,占广西总出水量的85%以上,常年遭遇洪水威胁,人称“四年有三涝”。

由于位居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处,这里的汛情对地处下游的广东亦关系重大。

已习惯了洪灾的广西梧州市民告诉《财经》记者,十天洪灾期间,最惊险的时刻,是长洲镇大腰堤(下称大腰堤)出现溃坝。

堤防损毁是此次洪灾中导致两广受损严重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暴雨使广东损坏堤防1345处、计293.512公里,堤防决口89处、计15.855公里;广西则出现堤防损毁2101处,计202.394公里,另有8341处灌溉设施受损。

广西区梧州市长洲镇大腰堤,是此次珠江水系中溃堤最严重、规模最大的地方。

该防洪堤为长洲水利枢纽库区防护工程的一部分,全长6.5公里,堤顶高程26.5米,在原有堤防基础上改建,2007年6月完成。

“这么漂亮的大堤,光基座就有40米宽,竟然连一次洪水都没有顶住。”6月19日,站在残缺的大坝上,广西梧州市长洲区防汛指挥部工作人员管桂兰对《财经》记者说。

说这话时,她的脚下是尚未修复的堤坝溃口,浑浊的浔江水顺着缺口从容流出。

险情发生在6月15日上午。当日凌晨4时许,当地干部巡堤时发现大腰堤出现漏水;早上8时许,堤坝上出现裂缝,漏水面积加大;一个多小时后,堤坝不堪重负,被江水轰然冲垮,最后形成40米左右的大溃口。

决堤的江水直奔长洲区龙华村,过万亩农田被淹没。幸得通报及时,周边6000多群众在洪水到来前撤离,无人伤亡。

据悉,这次决堤引发的洪水,除了长洲区,也使旁边的苍梧县、滕县同时受灾。

记者在现场看到,缺口处不足10米,便是正在施工的马(江)―梧(州)高速公路长洲大桥段。高速公路路基上仍可以看到被洪水冲毁的痕迹。

据悉,早在溃坝前,梧州长洲区政法委书记张进生曾带领200多人的抢险队伍到达现场。考虑到当时情形已极为危急,管涌情况下作业可能威胁抢险人员的生命安全,只能先撤出村民。

管桂兰是6月15日第一个接到村民通知赶到现场的防办人员。她告诉《财经》记者,她惊诧于村民在30年前自行修建的土堤依旧完好无损,反倒是这座修建于2005年下半年、2007年上半年才完工的新江堤居然如此不堪一击。

“以往发大水时,我们见过漫堤,但溃堤是第一次看到。” 管桂兰说。

广西区水利厅知情人士透露,对长洲水利枢纽库区防护工程的可靠度,中央和地方事实上早有警惕。去年6月以来,广西区水利厅、梧州市政府多次派人对库区沿江防洪大堤、防洪闸门改建工程进行考察,督促完善库区内涉水部分护坡的硬化工程。

大腰堤为长洲水利枢纽千里库区不起眼的一个点,它位于西江水系浔江下游河段,横跨泗化洲岛、长洲岛和外江、中江、内江,为长洲水利枢纽工程的一部分。后者作为国家“西电东送”计划和广西“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项目,其功能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灌溉和养殖等综合利用效益,是国内同类型水电站中大坝最长、机组台数最多的大型水利枢纽。

电站总装机容量63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30.14亿千瓦时,工程动态总投资为73.9亿元,被誉为灯泡贯流式机组电站中的“三峡工程”,亦有“小葛洲坝”之称。

长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工期预计为五年零七个月,2004年底进入主体施工,2007年底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

可是,2008年6月18日,一份名为《关于梧州市长洲水利枢纽库区堤防出现险情的汇报》(下称《汇报》)的文件,摆到了梧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桌上。

《汇报》称,长洲水利枢纽工程目前进入蓄水发电阶段。由于“库区改建防洪工程和涵闸的设计审查、报批、施工管理均没有行政主管部门参与,部分项目不按技术规范要求清基、填土,存在开裂、下沉等现象”。

《汇报》称,这次堤防在没有漫顶的情况下即溃决,“最主要原因是河堤工程质量差,负责管理监督堤防的长洲枢纽工程业主巡查排险不力,对失事前群众及当地干部反映的堤防出现的各种险情和异常情况未能及时处置”。

《汇报》还透露,大腰堤的决堤并非偶然和个案。

“长洲水利枢纽位于梧州市长洲区正阳村大虫冲涵闸改建后,一直没有进行排涝试验。6月13日,洪水淹没排涝闸门时,出现闸门关不紧的现象;6月15日,再次发生闸门漏水、管涌,最后导致涵闸爆裂,100户500多名群众被困。经过抢险,最终把闸口封堵,避免了危险的扩大。”

与此同时,长洲水利枢纽库区下陆河涵洞和南安堤大坝也发生管涌,“地方政府紧急转移人口6400多人”。

珠江治理困局

每年6月雨季来临时,亦是两广防汛关键期。由于西江贯穿两广,广西的汛情历来对下游的广东影响重大。

2005年6月23日,当最大一次洪峰通过西江梧州段,水位高达26.75米――这是继1915年以来的最高水位,逼近梧州市西大堤的防御极限26.9米,当时梧州告急,下游的广东沿江城市均不同程度遭水淹。

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全长2214公里。它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境内的马雄山,依次经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在广西梧州与桂江汇合后称西江,在广东省佛山三水思贤窖与北江相汇后,南流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

洪水出海时,经常遭遇珠三角潮汐顶托,对河网区尤其是以广州为首的珠江三角洲防洪排涝威胁极大。

今年5月26日以来,中国南方遭到第四轮强降雨袭击,即展现了这一问题。

据水文记录,5月16日早晨,西江、北江洪水在三水地区交汇后,西江下游马口水文站录得每秒46800立方米的流量,三水水文站录得每秒15200立方米的流量,两站的洪水均达到“五十年一遇”的量级,和“十年一遇”的潮水互相顶托,形成此次西江防汛史上典型的“黑色六月”组合。

广西水利厅一位官员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两广防汛的关键仍在于水利枢纽的建设。该厅的一份内部报告称,“黑色六月”组合的原因是,珠江流域具有一定调蓄能力的水库多位于西江上游,中下游23万平方公里的区间却缺乏水资源调控手段。

“由于上游水库距离远,无控区间范围大,区间降雨预报和利用困难,提前七到十天调度上游水库来保证下游流量,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不易作出决策。”

报告称,即使是上游有一定调蓄能力的水库,其主要功能亦以发电为主,其发电调度与保证下游供水调度之间长期矛盾突出。

报告呼吁,在西江中游、广西桂平市大藤峡峡谷出口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可以控制西江流域面积56.4%、西江防洪控制站梧州洪量的65%。

报告称,大藤峡距引发洪水叠加的三水思贤窖仅404公里,若工程得以建成,可将调水里程缩短70%,“充分发挥其枯季水资源有效配置和减轻上游发电与供水矛盾,以及汛期拦峰、错峰和拦蓄洪水保障防洪安全的作用。”

这份报告虽然充满地方利益诉求,却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两广防汛的解决方案。

据悉,大藤峡水利枢纽项目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中确定的流域防洪关键性工程,在流域防洪、水资源配置、发电、航运、灌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水利部副总工程师庞进武去年9月在相关会议上称,水利部对此非常重视,积极推进其前期立项工作,争取工程能在“十一五”后期开工建设。

不过,由于工程库区建设中涉及范围广、可能导致的淹没数量多,移民安置难度大等原因,使得工程进展缓慢。■

本刊记者欧阳洪亮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暴雨考验华南 下一篇:金融开放依旧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