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地区棉花质量分析报告

时间:2022-05-08 04:46:18

哈密地区棉花质量分析报告

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是新疆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光热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棉花、林果农产品。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哈密市属区域和农十三师所属的8个团场,种植面积约65.8万亩,地方种植面积略大于农十三师。区域内(含农十三师)年均皮棉产量7.5万吨,截至2015年年初,辖区内完成技术改造的棉花收购加工企业22家,24条生产线。其中,地方10家、10条生产线,农十三师12家、14条生产线。

依据哈密地区纤维检验所2011、2012、2013、2014年度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数据,对2011、2012、2013、2014年度棉花(品级)颜色级、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进行统计、比较,哈密区域内棉花质量状况分析如下:

一、各类指标统计

2011年度,地区棉花总产7.0万吨,仪器化公检量6.5万吨,占总产量的92.8%。2012年度,地区棉花总产7.5万吨,仪器化公检量6.6万吨,占总产量的88%。2013年度,辖区内棉花总产量为7.0万吨,仪器化公检量6.06万吨,占总产量的86.6%。2014年度,辖区内棉花总产量为8.5万吨,仪器化公检量为7.6118万吨,占总产量的89.6%。统计数量涉及哈密市及农十三师共22个棉花加工企业。

1.颜色级(品级)对比。新的国家标准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2013年开始实施,新标准取消了品级,增加了颜色级、轧工质量指标。颜色级的判定不考虑棉花的成熟程度和轧工质量,只是单一的颜色级指标,适用于仪器定级,排除了人为因素。颜色级包括4种类型13个颜色级。依据棉花黄色深度将棉花划分为白棉、淡点污棉、淡黄染棉、黄染棉4种类型。依据棉花明暗程度将白棉划分为5个级别,淡点污棉分3个级别,淡黄染棉分3个级别,黄染棉分2个级别,共13个颜色级。哈密辖区内主要是白棉类型,一般只有1至4级。棉花颜色级(品级)状况统计分析见表1。

轧工质量是原棉花标准中品级三条件之一,轧工质量是反映棉花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废除品级指标后,有必要独立出来进行考核。根据皮棉的外观形态粗糙及所含疵点种类的程度,将轧工质量分好、中、差三档。分别用P1、P2、P3表示。在2013棉花年度,轧工质量各档次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P1占29%,P2占71%,没有P3。2014棉花年度,轧工质量各档次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P1占17%,P2占83%,也没有P3。

2.长度值对比。长度是反映棉花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棉花长度以1毫米为级距,从25毫米级至32毫米级分为8个长度级。棉花长度越长,可纺纱线性能越好。原标准规定“六、七级棉花的长度均按25毫米计,记为25mm”,新标准取消了此限制。棉花长度状况统计分析见表2。

3.马克隆值对比。马克隆值是棉花细度和成熟程度的综合反映。马克隆值过高或过低的棉花对纺纱均有不利影响,马克隆值适中的棉花才能获得较全面的经济效果。马克隆值在3.7~4.2范围内定A级,在3.5~3.6和4.3~4.9范围内为B级,在3.4及以下和5.0及以上的定为C级。马克隆值A级的使用价值最好,B级的使用价值正常,C级的使用价值较差。马克隆值级状况统计见表3。

4.断裂比强度对比。断裂比强度是反映棉纤维拉伸强力的指标,与纱线的成纱强力有很好的相关性。细绒棉按断裂比强度值和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五档,即很强档、强档、中等档、差档、很差档,棉花断裂比强度状况统计见表4 。

二、结果分析

1.虽然品级和颜色级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在2013年实行了新的棉花国家标准以后,在排除人为因素的情况下出现了颜色级中的最高级别――白棉1级。2014年度,白棉1级占27%,比2013年度增加了5%;白棉2级占53%,比2013年度增加8%。主要原因是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工作以后,棉花加工企业要凭自身产品质量寻求市场,企业加强了质量管理,强化了分级堆垛,使白棉1、2级所占比例高达80%。2013年度和2014年度,3级以上白棉分别为99%和96%。2014年度,出现了4%的淡点污棉1级,主要原因是棉农为了尽可能拿到价格补贴,把所有的后期棉花都交到了轧花厂,还有个别加工厂发生过火灾,使公检结果出现了淡点污棉。

2014年度,轧工质量P1比2013年度减少了12%,主要原因是加工厂为保证棉花内在质量,没有过度地进行清花、清杂。

2.2014年度,28mm长度级占49%,29mm长度级占39%,30mm长度级占3%,28mm标准长度级以上的棉花达到了91%; 2013年度,28mm长度级占56%,29mm长度级占29%,30 mm长度级占1%,28mm标准长度级以上的棉花占76%;2014年度棉花长度指标好于2013棉花年度的长度指标。主要原因是各加工厂权衡了轧工质量档次与棉花纤维长度的经济价值关系,没有过度清花、清杂。2011―2014年度,棉花长度级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8.40mm、28.32mm、27.95mm、28.37mm,前三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14年度平均长度值回升。

3.2014年度,棉花马克隆值A级占35%,B级占54%,C级占11%;2013年度,棉花马克隆值A级占36%,B级占56%,C级占8%;表明2014年度棉花马克隆值指标略逊于2013年度。主要原因是缺少拾花工,棉花采摘不及时,一部分棉花过于成熟。2011年度至2014年度,棉花马克隆值A、B级之和分别为91%、68%、92%、89%,呈现出起伏不定的升降趋势。

4.2014年度,棉花断裂比强度很强档占2%,强档占19%,中档占71%,中档及以上占92%;2013年度,棉花断裂比强度很强档占1%,强档占5%,中档占73%,中档及以上占79%。2014年度棉花断裂比强度指标好于2013年度棉花断裂比强度指标。从2011年度到2014年度断裂比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8.11cN/tex、 27.42cN/tex、27.07cN/tex、27.82cN/tex,前三年逐年下降,2014年度回升。

综合以上数据统计分析,2014年度棉花质量比2013年度要好。从横向比较结果来看,2014年度,哈密区域内白棉3级以上占96%,长度级加权平均值为28.37mm,马克隆值A、B级之和为89%,断裂比强度的平均值为27.82cN/tex,比全疆的棉花质量指标(白棉3级以上占90%,平均长度28.28mm,马克隆值A、B级之和为85%,断裂比强度的平均值为27.2cN/tex)要好,但是哈密区域内近几年棉花质量一直起伏不定。

根据对近几年棉花种植、采摘、交售、加工调研及棉花质量监督检查反馈的信息分析,造成地区棉花质量起伏不定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棉花种植户和棉花生产者受利益驱动,追求棉花产量,品种产量高就受到追宠,主栽品种不突出,形成品种多、乱、杂的局面。区域内种植的棉花品种多达几十个,从根本上决定了棉花品质不会很稳定。二是辖区内现有棉花企业多,其中新体制企业22家,老体制企业2家,无资质企业20多家。加工能力过剩,约15万吨,是地区棉花产量的2倍。为争抢资源,前几年棉花呈现 “抢购”态势,棉农不用“四分”(分摘、分晒、分存、分售),也有棉贩子上门收购,严重影响棉花品质。三是棉花加工企业抢购的棉花混等、混级,优劣掺杂,“一试五定”,分级、分垛、分轧形同虚设,一些承包棉花加工厂的企业,为降低成本,不严格按标准要求加工,一定程度影响了棉花的质量。四是前三年农十三师上了机采棉项目,配置了大型设备,加工能力强,加工速度快,存在开快车忽视质量的现象,影响加工质量,但在2014年度实行棉花目标价格体制改革以后,棉花价格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和棉花质量,提升棉花质量,是提高棉花价格的根本途径,各加工企业开始注重棉花质量,使得2014年度的棉花质量又有所回升。

三、提出的建议

针对地区棉花品质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1.把好种子质量关。品种是影响棉花质量的主要内在因素,种植品种混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棉花的质量。工商、农业部门要严防劣质棉花种子进入市场,保证棉农能买到高产、优质、合格的棉花种子。要逐步确定哈密区域内的主栽品种,做到品种区域化种植。农业推广部门要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适宜我区的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并适宜于机械化收获的品种,为稳定棉花品质打好基础。

2.以政府为主体,取缔或集中整治无资质企业,以减少其掠夺资源和扰乱市场的危害性。利用国家棉花直补政策,督促棉农将棉花交到有加工资格的棉花加工企业,使棉农能够顺利领到棉花产量补贴款。有资质的棉花加工企业不要为眼前的一己之私利,为无资质的棉花加工企业提供便利,造成区域内棉花收购秩序的混乱。

3.加快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设,积极实施棉花加工企业分类监督管理,让企业诚信档案在金融贷款、财政税收、项目申请、商场准入等方面切实起到决定性作用。使那些质量意识淡薄、不履行质量义务、屡教不改的失信企业逐步退出棉花加工行业,让棉花加工企业规模与棉花产量匹配,避免恶性竞争,营造棉花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环境。

4.继续强化棉花质量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棉花收购、加工及交易行为。督促棉花加工收购企业分类别,分等级存放、加工棉花。同时按国家标准从源头对异性纤维进行挑拣排除,把异纤降到最低,稳步提高区域内的棉花质量。

5.鼓励地膜回收、保护耕地。棉田残膜回收不彻底,导致残膜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土壤的结构和性能,使土壤涵养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下降,并严重影响棉花的播种效果。工商质监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制止非标准地膜流入市场,采用先进的回收技术,制定落实对残膜回收的鼓励政策,保护耕地,促进棉花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6.推广机采棉,加大科技兴棉力度。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应加大机采棉在育种、栽培管理、采摘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专项研究力度,提高机采棉及其加工清理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机采棉质量指标。在这方面,兵团农十三师做得比较成功。兵团农十三师有四个较大的团场上了机采棉项目。2013年度,四个团场的机采棉产量为14061吨,2014年度,机采棉的产量增加到15502吨,增加了1441吨,机采棉量占到了四个团场总加工量的65.7%。虽然机采棉量增加了,但各项质量指标也提高了。1、2级以上白棉增加了11.4%,29mm长度级以上的棉花增加了21.86%,马克隆值A级范围内的棉花增加了9.3%。兵团农十三师红星一场粮棉加工厂表现更为突出,2014年度该加工厂机采棉量达到5178吨,占到了总加工量的80%,1、2级白棉虽然只有37.7%,但29mm长度级以上的棉花达到了61.4%,马克隆值为A级的棉花达到了42.1%,棉花含杂率在1.1%以下。在2015年5月10日前已经将6473吨皮棉销售一空,并且不断有商户上门打听有无未销售的棉花。

从以上数据说明,机采棉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棉花内在质量一定要下降,只要选对品种、精准化控、适时采摘、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控制籽棉回潮、完善工艺流程、注重设备之间的匹配、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机采棉的质量也是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新疆哈密地区纤维检验所)

上一篇:马鞍山:校园纺织品监管有新制度 下一篇: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