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市支农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情况的调查

时间:2022-05-08 04:45:34

关于天津市支农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情况的调查

摘 要: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而如何解决“三农”融资瓶颈则一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难点。在对农发行天津市分行、农行天津市分行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系统(含农信社)进行调研时发现,近年来天津市各主要涉农银行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信贷支农“天津模式”,不仅缓解了“三农”融资难题,而且在改善银行经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效。

关键词:“三农”融资;信贷产品;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5-0025-03

一、天津市支农信贷创新情况

(一)创新支农思路,搭建信贷支农平台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属弱势产业,投资大、周期长、收益率低、经营风险高,一般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信贷支持条件,金融机构从商业性原则出发,对涉农贷款多持谨慎态度。但是“三农”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国家要求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银行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金融支持部门,从政策性原则和社会责任考虑,又应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因此,如何将信贷支农的商业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调研发现,天津市各涉农银行开拓思路,以构建支农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突破口,发挥整体实力,较好地解决了支农信贷政策性原则和商业性原则不可兼得的两难问题。一是以共同利益为纽带,调动各方参与。如农发行天津市分行开发的小城镇支持项目,采取“政府主导、平台承贷、委托建设、财政补贴”的运作模式,即:由津南区政府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区政府的主导地位和落实还款资金来源等责任;由区政府下属的融资平台承贷并组织项目实施;由区政府授权、市场化运作并具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公司负责项目建设;由区政府财政收入作为项目主要还款来源等,使地方政府成为项目利益攸关方,有力推动了项目的进展。再如,蓟县下营镇常州村农信社,针对参与各方权利与义务不明确、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原有信用村进行改造,组成由村委会、农户代表、信用社三方共同参与的信用等级评定小组,构建起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了信用户守信意识和村委会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二是为农户搭建共同的融资平台。如针对农户经营分散、规模较小、银行投入产出不匹配等问题,塘沽五十间房村信用社通过该村的龙头企业,把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龙头企业分包的工程、机械租赁和招收劳务人员首选该村成员,从而变小规模为大规模,为农户搭建了一个共同的融资平台。

(二)创新支农产品,扩大信贷支农覆盖面

当前天津市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村金融需求进一步多元化和复杂化,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小额资金需求和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额资金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因此,传统、单一的信贷产品已经无法适应天津市“大农业”发展的现实。

调研发现,天津市各涉农银行为此开发出了多种信贷产品,形成了一个既覆盖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又覆盖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广覆盖、多层次金融产品体系。一是针对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小额资金需求,天津农合行系统开发出了9种信用共同体,分别为:以东丽大毕庄物流货运中心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箱式信用共同体、以鑫茂科技园区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伞式信用共同体、以津南营盘圈村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风险金模式信用共同体、以蓟县文昌商业街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街区式信用共同体、以静海王口镇农副产品行业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联合会模式信用共同体、以宝坻津海洋水产养殖合作社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信用共同体、以塘沽五十间房村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模式信用共同体、以蓟县下营镇常州村信用共同体为代表的原信用村改建模式信用共同体和设施农业模式信用共同体。

二是针对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额资金需求,农发行和农行分别开发出了小城镇信贷支持项目和“绿色家园”贷款计划。农发行2008年与津南区政府就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示范镇――葛沽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签订了27亿元贷款协议,成为全国农发行系统第一家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分行。农行与宝坻区等10个区(县)政府签署“绿色家园”贷款全面合作协议,主要用于城镇建设与发展,并将区域性合作与项目开发相结合,涉及到县域信贷的多项业务。

(三)创新支农渠道,提升信贷支农服务水平

长期以来,支农渠道有限也是制约信贷支农有效开展的一个瓶颈,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正常的信贷需求往往由于申请条件和标准脱离农村实际情况、申请手续繁琐、申请时间过长等原因而得不到有效满足。

调研发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天津市各涉农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创新支农渠道,提升信贷支农服务水平。一方面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办理环节,为农户、农企提供便利,以适应农户贷款“短频急少”的特点。如农合行对加入共同体的信用户提出的信用贷款申请实行免抵押、免质押;对信用户授信额度内的贷款申请不附加任何复查内容、保证条款和不增加手续费用;信用户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以外的资金需求可采取担保、抵押、质押等方式予以支持;简化贷款手续,采取“一次核定,随贷随用,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法等。另一方面转变作风,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为客户提供信贷及投资理财等多样化金融服务,丰富了信贷支农服务的内涵。如农合行在创建大毕庄箱式信用共同体时,还在该物流中心设立了营业网点,安装ATM机等自助设备,为商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社区型零售银行”。

二、天津市支农信贷创新的效果

(一)缓解了“三农”贷款难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农发行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农行的“绿色家园”贷款计划和农合行的信用共同体在缓解“三农”贷款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郊区县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农发行小城镇支持项目已发放首笔贷款6亿元,而农行“绿色家园”贷款协议总额达170亿元,截至2008年末,已审批贷款项目74个,已发放贷款87.8亿元,其中投向城镇配套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30.36亿元,投向园区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9.06亿元,投向城镇土地储备、开发项目的资金29.79亿元,投向撤村建居及经济适用房项目的资金12.63亿元,投向县域物流批发项目的资金5.96亿元。静海王口镇农副产品行业信用共同体成立以来,王口信用社累计向信用户投放贷款9310万元,给农户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该信用共同体已创造经济产值2.4亿元,直接取得经济效益660万元。蓟县下营镇常州村信用共同体创建以来,农家旅游条件得到改善。天津市各郊区县城市化进程近年来也明显加快,如2003年到2008年,东丽区城镇化率从36%提升到58%,宝坻区从14%提升到32%。

(二)为银行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银行自身发展

农发行天津市分行开发的小城镇项目有力推动了该行支持天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截至2008年末,贷款余额80.37亿元,同比增长41.4%;不良贷款率为0.9%;人均利润接近100万元。“绿色家园”贷款计划实施以来,每年为农行天津市分行带来4亿多元的利息收入,累计发放贷款87.8亿元,已归还44.3亿元,未出现一笔不良贷款;“绿色家园”贷款已成为农行部分郊区县域支行的主体资产业务,宝坻、东丽支行的“绿色家园”贷款均已达到8亿多元,分别占该支行全部贷款的50%、20%。天津农合行目前已建立信用共同体66个,评定信用户7277户,向2502户发放贷款8.37亿元,信用共同体内实现了无不良贷款的良好业绩。

(三)密切了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促进了银政合作

农行通过与当地区县政府加强合作,其“绿色家园”贷款基本上是基于政府项目或政府借助社会力量开发的项目,确保了较高的收益和较低的风险。农合行创建的“设施农业信用共同体”,由政府成立担保公司对信用共同体成员贷款提供担保,防范信贷风险。天津市各郊区县政府也在支持银行机构支农信贷创新、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得到实惠,如2005年以来,天津市各郊区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幅普遍在50%以上,大港区增幅最大,达到180%;GDP增幅普遍在40%以上,汉沽区增幅最大,达到150%。在开展支农信贷创新过程中,农发行小城镇支持项目、农行“绿色家园”贷款计划、农合行信用共同体创建项目都已成为加强银政沟通、联系的重要桥梁,各银行机构与各级政府形成了互惠合作的关系,提高了涉农银行在各级政府中的地位,如农行东丽支行行长因支农工作出色而代表金融机构当选东丽区人大常委。

三、天津支农信贷创新的启示

(一)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创新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农银行机构的服务对象和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经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情况,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同时,创新的开展要因地制宜,不能脱离实际盲目照搬照抄,否则即使开发出新产品也无法适应实际需求。天津农合行系统结合当地农业及金融发展状况,为适应“三农”融资需求特点,将农村信用工程延深、嫁接,引入城区和农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地开发出9种信用共同体模式,基本做到一地一策、灵活多样。如,针对东丽区大毕庄物流货运中心商户经营场所较为集中的情况,创建了天津市首个“箱式”信用共同体,而针对鑫茂科技园区商户分散的特点,则采取伞式信用共同体的创建模式。再如,在静海王口镇政府不愿承担监管责任的情况下,王口信用社指导农户自发组建了联合会模式信用共同体。

(二)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形成社会合力

破解“三农”贷款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凭银行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借助政府的力量开展工作,同时还要尽量使包括农户、农企、民间组织等在内的各方力量都积极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尊重各方的利益,给予其合理回报,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调动其积极性。农行与郊区县政府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就是借助政府的力量推广支农信贷产品。农发行小城镇支持项目采取“政府主导、平台承贷、委托建设、财政补贴”的贷款运作模式,由津南区政府主导并保证项目还款,有力推动了项目的开展。农合行构建的多个信用共同体,则是将社会各方面力量都调动起来,如蓟县文昌商业街信用共同体由当地信用社依托辖内街道办事处、工商所、蓟县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社区居委会、信用户代表等共同组建;下营镇常州村构建起“农村信用共同体”后,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作用得到发挥,年底结息时,管片信贷员利用半天时间就可将以往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收息工作一次收清。

(三)形成合力,发挥集体优势

“三农”属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农民、农户经营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农企多数是中小企业,单个农民和农企很难满足银行放贷条件,银行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不愿对其放贷。但是,如果将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就具备了一定的整体实力。农合行9种信用共同体的创建就是将分散的农户、农企以及各种行业组织、社团、甚至当地村镇政府联合起来,形成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发挥了整体实力。如津南营盘圈村信用共同体,由27个信用户自愿结合,组成5个联保小组,联保成员相互信任、相互担保、风险共担、互相督促按时还本付息,且每个信用户都根据信用等级自愿拿出不高于贷款金额10%的资金,作为风险保证金,增强了整体抗风险的能力。

(四)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使风险防范与产品创新同步进行

创新不能不顾风险而盲目创新,也不能等到风险形成后才采取措施去化解,而应在创新之初就使风险防范措施同步跟上。农发行天津市分行在与支持小城镇项目相关共同方签署资金监督管理协议、明确权利义务的同时,选择专业审计机构对该项目的建设资金进行定期审计,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和资金合规使用。农行开发“绿色家园”贷款过程中,也建立起了科学、规范、有效的监测机制,加强贷款管理、确保资金有效使用。农合行在创建宝坻区津海洋水产养殖合作社信用共同体时,规定商户销售产品之后,回笼的资金统一存入在信用社开立的账户,先还清贷款、再进行盈利分成,减少了贷款风险,目前为32户提供的416万元贷款没有一笔不良。塘沽五十间房村信用共同体则由当地龙头企业和村委会对共同体成员的经营资金进行监管,并共同出资建立了农户贷款风险资金,用于对贷款出现风险的先行偿付,保证农户贷款按期偿还,目前没有一位农户动用过贷款风险资金。

上一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融资的再思考 下一篇: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