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递进式创新性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2-05-08 04:10:28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递进式创新性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分析了学科竞赛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考虑学生认知、能力水平,逐步实现以学科竞赛为依托、递进式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实践)形式。最终达到以竞赛促教学发展、以竞赛促人才培养的目的。

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向学期望与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学习方面不少人抱“学有所用”的心态。他们力求获得那些作用明显的知识,学用一致的求知心理明显。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既包含基础教育,又驾驭基础教育的系统工程,侧重理论上一般性的描述是应有的要义,这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具体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期望,以及学习上“需”与“求”之间的矛盾[1]。

为解决这一矛盾,学科竞赛应运而生。学科竞赛将掌握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到实际进行了完美地结合。在竞赛中,学生需要依靠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背景,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设想或创新思维通过不同的手段实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途径、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在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之中明确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2]。

一、学科竞赛的现状

学科竞赛不属于正常教学,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比较困难,而这往往直接决定着竞赛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刘允[3]、洪宝仙[4]研究了学科竞赛的奖励制定与约束制度;于岩[5]研究了学科竞赛的选题和课题规划;徐辉[6]研究了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科竞赛管理。这些研究都为保障科学竞赛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学科竞赛中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一是从竞赛形式看,竞赛先期,参赛者需要运用网络、书籍、各种文件资料等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后期要撰写科技论文或研究报告,最后制作PPT并进行现场答辩。整个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相当于一个科学研究项目的立项―研究―结题。这对学生科学研究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这些能力在普通课程教学过程中是难以培养的。二是竞赛选题要具有创新性,经常出现学生虽极富热情,但不知从何下手寻找专业热点、难点的情况。三是竞赛时间跨度长,难度大,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因为畏惧困难而中途退出比赛的情况。

为了减少上述问题,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就需要创新性人才在学科竞赛中发挥作用;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学体系。因此应将学科竞赛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学科竞赛的内容贯穿于本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递进式创新性人才教学培养模式

(一)把握学生认知规律

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竞赛所需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必须对处于不同教育程度,具有不同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的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能力培养方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到创新意识,直至孕育学生的创新潜能。

因此,将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体系相结合,根据学科发展特点、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和不同学习阶段学生能力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培养创新性人才,才能满足学科竞赛的要求。大体而言对学生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在为学生灌输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其对学科竞赛的兴趣。第二阶段,拓展阶段,在学生逐渐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综合运用阶段,让具有专业背景,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崭露头角。应根据学

上一篇:英语教师的课堂“闲话”不能成为培养学生语言... 下一篇:各国不同的儿童节